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在中国自古有之,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年龄的界定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意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下去了。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其后历代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70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还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雍正二年出生,在乾隆朝官运亨通,当到正部长级的礼部尚书。嘉庆元年,他已是72岁的老人了,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庆十年,已经82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不过,这位相貌奇丑、才华奇高的纪大烟袋,看来身子骨也挺好的,80岁还“色心不衰”,“日驭三女”。但身体好毕竟与退休年龄限制无关,只不过与皇帝的意志有关罢了。

退休后的待遇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3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也基本上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提前退休的几种情况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但似乎没有现在公务员提前退休那么复杂,比如要“满30年工龄”等。

明弘治四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主动要求提前退休的官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回避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勾践击败吴王夫差,一雪会稽之耻,兴邦复国,成为新的霸主。

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权力与威望都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峰。但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理,辞官退休携西施遁入五湖(今宁波市东钱湖),后又到了齐国陶地(今山东省定陶)经商。在19年内,先后3次赚得千金巨财,又3次将之分给穷人,被后人尊为文财神。

二是当官当腻了。如果是到了这个份上,那么任何小事都会成为提前退休的导火索,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其实,在晋朝还有一位官职比陶县令大得多的人也提前退休还乡了。此人就是大司马张翰,字季鹰,当时做了一个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的职位“大司马东曹掾”,上班地点在洛阳。一日,秋风乍起,他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回到府上,自言自语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时,给天子递了一份辞职申请,回家去了。

《世说新语·识鉴》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估计此记载大致是真实的,张翰也确有其人,且有一定才气。他写过一首《周小史》,将一名“年十有五”的翩翩美少年写得眉目传神、栩栩如生,以至后人怀疑他有同性恋倾向。

三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惯例要回家守孝3年。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人是守孝3年后继续回去当官,这也是大多数朝代的干部制度所允许的,如宋朝的苏洵父子,清朝的刘墉、纪晓岚,仕途中都曾有守孝3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但也有很多人从此金盆洗手,自得其乐了。

非正常退休问题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自己病重或父母大人病笃。告病退休称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听起来像是够可怜的,其实不过是“哀兵必胜”的伎俩罢了。如唐太宗时的官吏退休年龄是70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长退休年龄。而开国元勋李靖,虽是在“功德坊”凌烟阁上挂有画像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因自感伤病碍身,所以在64岁时“上表乞骸骨”,恳请准许退休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也是《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还当过太子师,是汉成帝刘骜做太子时的老师,官也做得很大,太傅、丞相都做过。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亦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还给你送医送药,够意思了吧!如若想不玩了则没门,谁叫你太有才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勾践   嘉庆   官员   致仕   明朝   制度   官吏   尚书   皇上   清朝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