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乱侃之-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国坚持与秦死磕到底?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赵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幕,当然非长平之战莫属。这段历史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性复杂性。其中,赵孝成王的决策备受争议,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何他没有选择战略性撤退以保存赵国实力,反而决定冒险一搏呢?



事情最初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赵国接手上党郡的那个时刻。当时,赵国曾试图通过战争逼迫秦军撤退,但无数次的冲突以赵国的战败告终。这迫使赵国采用“坚壁清野、转战为守”的战略,但对于那些苦苦忍受三年之久的秦军来说,这样的局面是难以接受的。秦国统帅王龁多次挑衅,而孝成王对廉颇则因其坚守策略数次责备。



孝成王被野心和希望所驱使,决定“临阵易将”,将赵括派遣上阵,以期赢得辉煌的胜利。但这个决定的结局显而易见。秦军四月攻打赵国,赵括在秦斥兵的猛烈攻势下战败,导致赵军损失惨重。赵国陷入困境,孝成王只得派赵括代替廉颇,但危机依然存在。



孝成王在此时的决策背后隐藏着他的盲目自信和错误判断。就在赵括战死后,孝成王才开始感到悔恨,但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他决定亲自率领赵军,试图扭转局势。这一决策进一步激怒了秦军,使局势变得更加危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廉颇,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没有察觉到赵国的劣势?为何蔺相如,当初在秦国为国耻而辱秦,现在不再挺身而出?这些问题令人深思。



在赵国历史上,孝成王继位后,国家的实际权力落入了赵威的手中,孝成王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这是因为当时的政治路线是保守的,以“谨慎”为基调,一直延续了惠文王和赵威时代的政策。



然而,孝成王的年轻热血渴望振兴赵国。他认为老成持重的政治路线是畏缩和怯懦的表现,如果要有所作为,他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培养自己的得力助手。这解释了为什么他对赵豹、赵母和蔺相如的建议视而不见,对廉颇的责备视若无睹。长平之战成为了他树立声誉和清洗朝廷的机会。



当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孝成王并非一个只为权力而不顾国家存亡的君主。秦赵两国都到了不得不战斗的绝境。大规模的战争并不像小规模的冲突那样简单。如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开始撤退,那么维系军队供应线和殿后的部队就会面临困难,秦军将有机可乘。这会导致赵国难以承受的后果。

无论如何,孝成王和赵括都是爱国者,他们以国家和民族为重。然而,在政治斗争和现实权谋面前,他们的勇气和热情显得如此天真和脆弱。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以鄙夷和嘲笑的眼光看待这对“最强CP”。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秦国   坚壁清野   君主   局势   本文   政治   作者   国家   内容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