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大饥荒(四):爱尔兰变成了联合王国的“面包篮子”

文 | 罗格

《食物改变历史》(上、下卷)作者


我将尝试全景梳理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发生之前、之中、之后发生的故事。这是连载第四篇,持续更新,您的关注、支持是我的动力。


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的纺织工业相继出现“飞梭”、“珍妮纺纱机”,技术革新开始了连锁反应。在商品贸易利润的刺激下,纺织、采煤、冶金等行业都开始机器的应用,一场空前未有的人类动力革命隆隆启动。

珍妮纺纱机

与此同时,圈地运动也以1750年为界,进入了高潮阶段。早期,为了满足英国呢绒生产对羊毛的需求,地主们掠夺土地从事牧羊业。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15年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法案登峰造极,约50年间通过的圈地法案高达近3000项,英国绝大部分土地都以国家的名义圈占,大量失地农民只能成群结队离开家园,走进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的工厂森林。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1750年开始,欧洲人口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据估计,1750年,英国人口约为650万,到1801年,英国首次人口普查统计时,人口已经达到1094万人。

英国人口变化

总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和农民的减少、工业人口占比不断扩大,粮食缺口便紧随而来。在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其实还有少量谷物能够对外出口。从1750年开始,英国的粮食价格就一直持续增长。1813年英国下院组织调查的报告显示,小麦在1764年价格为每夸脱33先令3便士;到对法战争期间的1795年上涨到91先令8便士,1800年,更涨到142先令10便士。英国不得不首先取消粮食输出,最后甚至需要从国外输入粮食。1800 年英国小麦的进口高达300多万夸脱。

在这六七十年间,借着以小麦为代表的谷物长期涨价之势,以贵族为代表的英国上层大地主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他们能收到的地租,也上涨了两倍甚至五倍之多,高额的地租收入,刺激地主以及各类资本买地圈地。

作为联合王国的特殊成员和事实上的殖民地,城市里不断高涨的粮价,也吸引着爱尔兰农场生产更多的谷物、肉类、黄油输往英国,爱尔兰沦为联合王国的“面包篮子”。尽管英国进口谷物总量不大,但在18世纪90年代,爱尔兰谷物供应占到英国进口量的16.5%,在181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7%,到1830年,来自爱尔兰的谷物占到英国进口量的80%。

正如恩格斯《爱尔兰史》所说的:“今天英国需要迅速而可靠的粮食,那么爱尔兰正是种植小麦的完美之地。明天英国需要肉,那爱尔兰就只适合牧牛。”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开展后,更加廉价的英国工业品源源不断进入爱尔兰,原本就落后的爱尔兰工商业发展更缓慢了。“由于附加了工人工资和商人利润,城市制造的产品价格就远高于原料和货物的原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城市以较少的劳动量购买到较多的农村劳动量。”

现在,这把剪刀的把环套在伦敦的手中,而剪口正抵着爱尔兰的脊背。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爱尔兰   恩格斯   珍妮   纺纱机   联合王国   便士   谷物   饥荒   英国   圈地   篮子   小麦   面包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