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贫富两极分化的时候,古人是如何控制贫富差距的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发现,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他们打的旗帜都是“均贫富,等富人和穷人”“平整地球”“免费食物”等等。一方面,这反映了古代贫富分化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下层阶级对社会正义的渴望。

事实上,财富不平等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并持续至今。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那么古人是如何理解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远没有后世那么明显。孔子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不愁贫穷,却愁不安全;不愁少数,却愁不平等”。因此,他提出了“均等化”的想法。后来的管子学派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天下无财无患,无患而无人理”。 (《管子·牧民》)另一位继承孔子思想的儒家思想家孟子认为“仁者不是有钱人,有钱人是不友善的”。可以说,这种感悟是非常深刻的。那个时候,能够坚守理想,不因贫穷而改变道路的人,往往更穷;但那些奸诈和投机的人却往往变得富有,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当然,这只是社会的非理性现象,并不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梁启超在总结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时说:“就我国的民生理论而言,往往分配理论占据第一位,生产理论次之。”用今天的话来说,首要的是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不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其实这不能怪古人,因为当时我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经济增长非常缓慢,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战国时期,我们知道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井田制度彻底崩溃了。原来土地是周天子所有,不能自由买卖,但现在已经完全私有化,可以自由交易。这在提高生产积极性、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贫富分化加剧。因此,到了汉代,就出现了“富者有田,穷者无立足之地”的悲惨局面。面对这种困境,一些儒家士大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董仲舒认为“穷则忧,富则骄;骄则暴,忧则盗,此是人人之感”。这对社会危害很大,所以他主张“调整平衡”。

在《春秋繁路》中,他举了春秋时期鲁国的例子。公仪休担任宰相。有一天,他回到家,看到妻子在后院种了很多“葵花菜”。他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捡起来,警告妻子:“作为总理,我是有自己工资的官员的榜样,如果继续种菜,就会与老百姓竞争,这样,很多菜农就会不是蔬菜卖不出去,生活就很困难。”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公一秀拔出向日葵”。后来,我的妻子虽然不再种菜,但她开始做其他工作——编织。宫一修很生气,二话不说就让人去修了。今天的我们一定很难理解这种做法。我们觉得宫一修太不讲理了。相反,我们认为他的妻子比较贤惠,能够勤俭持家。但反过来想想呢?公仪秀正中相。俗话说:“上位的好,下位的就更差”。官员们都会跟随他去从事副业来赚钱。那么菜农的蔬菜、女工织的布都卖不出去。这样,他们的生计就会出现问题。这种行为无异于“与民争利”,是非常恶劣的。



唐代,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于是卢植提出:“每占土地,应受契约条款约束,租金应减免,以惠及穷人”。然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经过晚唐五朝的动乱时代。而由于宋朝皇帝并不是从农民起义中夺取皇位的人,他对土地兼并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采取了“不镇压兼并”的政策,这使得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兼并土地”的现象。一人为一,一人为佃,作者为九。”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农民无法生存,所以宋初出现了王小波、李顺之乱,到了南宋后期宋代,出现钟祥、杨耀起义,他们的口号是“均贫富,待贵贱”。

事实上,当权者早已意识到土地兼并的情况,但由于大型政治利益集团的纠缠,很难采取更根本的措施。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管子,他不仅提出渔盐之利使齐国富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控制贫富差距的问题,“优先鱼盐之利扶贫”。这意味着盐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然后国家以较低的税率平均分配。把价格卖给老百姓,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价格,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此外,还实行“准平准”政策,即收成好的时候,政府向人民征收剩余的粮食;收成好的时候,政府向人民征收剩余的粮食;收成好的时候,政府向人民征收剩余的粮食;收成好的时候,政府向人民征收剩余的粮食;收成好的时候,政府向人民征收剩余的粮食。收成不好时,政府将收来的粮食投放市场,以稳定价格,防止不法商人哄抬物价。这个思想被汉代桑弘羊继承了。宋代王安石的变法也有不少类似的主张。

面对唐朝两极分化的局面,政府采取了两种手段,即“抑强”和“扶弱”。高宗年间,“富者兼并,贫者失业,故买田者,勒令返还,刑之”。“形势要求强者将被兼并的土地归还给原主人并惩罚他们。



宋朝虽然采取了“不抑吞并”的政策,但后世有识之士呼吁采取措施挽救两极分化的局面。虽然在“欺强”方面收效甚微,但在“扶弱”方面却下了很大的功夫。针对这种情况,朱熹提出建立“社会仓库”。所谓“社会仓库”,是指通过广泛接受社会捐款,向贫困群众和灾民提供救助的紧急救助体系。按照朱熹的设想,每个州县都应该建立一个“社区仓库”,可以存放各种物资。当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可以低息借给他们,等有收获的时候还清;另一方面,万一发生灾难,可以免费分发给他们……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发现,古人其实长期以来对贫富差距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总是试图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一个王朝不能控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至此,王朝将岌岌可危,面临灭亡的危险。尽管时代变了,古人的做法或许不再适用于今天,但其中的一些想法和智慧仍然值得学习。

文字:先生。哈哈

参考:《春秋繁路》《管子·牧民》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贫富   儒家   农民起义   两极分化   收成   古人   剩余   粮食   古代   土地   政府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