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派人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起用伍子胥和孙武,准备攻打楚国

“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僚。”——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带着年幼的芈胜经历千难万险,终于逃到了吴国,并在这里遇见了他人生当中的伯乐公子光。

在春秋晚期吴国的政坛上,公子光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

此时的公子光正在招贤纳士,广收门客,通过门客的介绍认识了伍子胥。在《吕氏春秋·首时》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们两人相见时候的情景。

公子光刚一见到伍子胥,就非常厌恶伍子胥的长相,丝毫没有想要交谈下去的欲望,于是派人将伍子胥赶了出去。

伍子胥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不禁大笑起来,对门客说:“原来是这这样啊,您回去告诉公子光,请他见我最后一面。让公子光坐在厅堂上,周围挂上帷帐,不见我的长相,只听我的声音。若是公子光听完我说的话,依然不肯见我,我马上就离开。”

经过门客的劝说,公子光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

伍子胥刚说了几句话,就深深触动了公子光的内心。公子光立马掀开帷帐,向伍子胥躬身施礼,说道:“上次我以貌取人,差点错过先生,还望先生不要往心里去。”

就这样,伍子胥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识,最终得到了公子光的赏识,并引荐给当时的国君吴王僚。

劝说吴王伐楚失败,帮公子光找杀手

尽管伍子胥逃离了楚国,但他依然关注着楚国的形势,由于要替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复仇的心情迫切,他再三要求吴王僚立马出兵攻打楚国,还陈述了此时攻打楚国的利害关系。

果不其然,通过伍子胥的一番劝说,吴王僚果然心动了,准备下令出兵攻打楚国。

“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公子光却站出来反对说:“伍子胥的宗室被楚王全部杀害了,他是想要利用吴国报仇而已,还是不要听他的话为好。”

吴王僚听完觉得有些道理,他也认为此时并不是攻打楚国的绝佳时机,于是转身对伍子胥说道:“攻伐楚国的事情,事关重大,必须要考虑周全,容寡人与大臣们好好商量一下再说。”

然后,攻打楚国的事情就没有下文了……

公子光之所以要劝阻吴王僚攻打楚国,是因为他正在盘算着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夺取吴国的王位。一旦吴王僚采取了伍子胥的建议,他预谋已久的“夺取王位”计划, 必定就会被完全打乱。

为了实现这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公子光暗中招募了许多死士,寻访天下的能人异士,以便为自己所用。

“馀眜生光而废之,僚者,馀眜之庶兄。”——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关于公子光的身份,一直以来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总而言之,在公子光的眼里看来,自己才应该是吴国的王位继承人。

得知公子光反对攻打楚国的原委,伍子胥并没有对他产生怨恨,而是感慨地说道:“公子光的志向不在伐楚,看来时机还不成熟啊!”

于是,伍子胥重新调整了策略,他根据对吴国政局的判断,决定暂时把攻打楚国的事情搁置在一边,先帮助公子光完成一件大事,那就是夺取吴国王位。

因为伍子胥内心深知,若是想要借助吴国的力量攻打楚国,替父亲和兄长报仇,就必须要得到公子光的信任和器重。

伍子胥借助吴国势力复仇的行为,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一书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为“烈丈夫”。

剧中的伍子胥

伍子胥认为,公子光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具有智慧和谋略,具备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想要跟强大的楚国对抗,就必须借助吴国的势力,而公子光就是帮助自己完成复仇大业的最佳人选。

经过再三思考,伍子胥准备帮助公子光寻找一位刺杀吴王僚的刺客。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伍子胥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走,暗中探寻,还真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人选,他就是身为厨师的专诸。

“专诸,吴国堂邑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根据东汉史学家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中的记载,有一天,伍子胥走在吴国的街道上,看到前方聚集了很多围观的群众。原来是一帮混混围着一个壮汉,一副即将要打起来的样子。面对众人的围攻,这名壮汉一点也不紧张,他紧握双拳,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准备。

就在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说道:“你是不是又和别人打架了?”

听到女人的这句话,这名壮汉瞬间换了一种态度,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对一旁的女人说道:“老婆,我马上就回家!”

由于女人的一句话,就轻松化解了一场恶斗,伍子胥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一路尾随壮汉回家。

壮汉转过身来,伍子胥赶紧上前拱手施礼,说道:“在下伍员,我有一事不明,这才冒险尾随,还望兄台指点。刚才您的愤怒是那么强烈,那种气势足以把对手打烂,但一听见女人的声音,您就立刻乖乖地回家了。怎么看您也不像是一个怕老婆的人,这里面难道有什么讲究,还望兄台明示?”

这位壮汉撇了撇嘴,有点不屑地回答说:“你看我的长相,像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看你也不像是一个视识浅薄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狭隘的想法呢!老婆是我最亲近的人,终日劳作已经非常辛苦了,我不想她再为我担心,听老婆的话,并不代表我怕老婆啊!”

听完壮汉的一番解释,伍子胥暗自欢喜,他十分佩服壮汉的勇气和胆识。

经过几天的交往,伍子胥得知这名壮汉名叫专诸,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合适人选,并将他引荐给公子光。

随后,伍子胥自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便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隐居乡间,种地耕田。

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夺取王位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满八岁的太子继任楚国王位,史称楚昭王。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伍子胥回想起父亲和兄长惨死的情景,不禁哭泣起来,他对年幼的芈胜说:“楚平王死了,我们报仇的心愿不能完全实现了,但楚国还在,我们要让楚平王的子孙血债血偿。”

第二年的春天,趁着楚国的新君继位,政局不稳,吴王僚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果断出兵,攻打楚国。

吴王僚派出自己的两个弟弟掩余和烛庸,各自率领一支大军包围了楚国的潜邑(如今的安徽霍山)。与此同时,他还派出叔叔季札出使晋国,主要是观察一下其它诸侯国对于此次吴国攻打楚国的态度。

楚国毕竟也是一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雄厚,面对吴国军队的围攻,楚国迅速派出军队应战,很快切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

眼看吴国的精锐部队被困在楚国,吴国都城的兵力空虚,公子光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决定马上实施“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的计划。

公子光找来专诸,对他说:“现在老天给了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中原诸国流传这样一句话,自己不去索取,怎么能获取王位呢!”

专诸回答说:“公子何出此言?现在的大王继承父亲的王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啊!”

公子光说:“我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我要杀了吴王僚,夺回属于我的王位!”

专诸说:“公子与大王毕竟是堂兄弟,为什么不派亲近的大臣向大王陈述先君的遗命,委婉地打动大王之心,让他知道吴国应该归谁所有,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何必要私下刺客大王,有损先王的美德。”

公子光又说:“我何尝不想这样,但是不可能啊,吴王僚只知道进取的好处,哪里懂得退让呢!我现在势单力薄,所以才要寻找患难与共的勇士,跟我一起对付吴王僚。”

专诸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公子对在下有知遇之恩,我愿意替公子杀了吴王僚,只是我放心不下我的家人。”

公子光马上回答说:“请你放心,我对天发誓,从今往后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你的妻儿老小全部由我来照顾。”

关于这次刺杀吴王僚的行动,专诸明明知道自己将会一去不回,还是接下了这项艰苦的任务。

根据《吴越春秋》中的记载,公元前515年,公子光邀请吴王僚来到自己府上赴宴,并提前在地下室布置了伏兵。吴王僚担心这是一场鸿门宴,迟迟拿不定主意,就去征求母亲的意见。他的母亲说:“公子光对大王继承王位一直心怀不满,目前时局微妙,他在这个时候邀请大王赴宴,实在是令人怀疑。但我们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若是不去赴宴,反而显得我们害怕他,大王的威严和体面何在。不如这样,大王去赴宴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万全的防备,凡事小心谨慎,切记速去速回!”

“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为了以防万一,吴王僚还专门穿上用铁片制成的铠甲,从王宫到公子光的府邸,所经之路,全部布满了士兵,就连上菜的仆人都要全身搜查一遍,以确保没有携带任何武器。

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光突然“哎哟”一声,一副十分痛苦的样子,吴王僚问道:“你怎么了?”

公子光回答说:“大王不用担心,我的脚突然有点疼,容我下去医治一下,再来陪大王饮酒。”

吴王僚点了点头,说道:“快去快回,寡人在这儿等你。”

公子光刚一离开,专诸伪装成一个送菜的仆人,端着一盘美味的烤鱼走进屋里,放在了吴王僚的面前。吴王僚准备拿起筷子品尝,专诸马上伸手,从烤鱼肚子里面拿出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刺向吴王僚的心脏。

就这样,毫无防备的吴王僚躲避不及,尽管穿了铠甲,但依然难逃一死。

见此情景,吴王僚身后的士兵马上拔出手中的剑,刺向专诸的体内,与吴王僚一样当场毙命。

这个时候,躲在地下室的公子光立马下令攻击,埋伏的士兵冲杀出来,将吴王僚的士兵全部歼灭。

随后,公子光率领士兵冲进王宫,自立为王,史称吴王阖闾。

专诸成功刺杀了吴王僚,但也为此付出了生命,而公子光也兑现了之前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上卿属于大臣当中的最高官职,这样一来,专诸的子孙后代就可以永久享受荣华富贵。

公子光发动政变的消息传到前线,正在攻打楚国的掩余和烛庸感到不妙,纷纷逃离他国避难。

重返吴国政坛,拒绝阖闾出兵伐楚

早在七年之前的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就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公子光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物,并甘愿帮助他夺取吴国的王位,还向他推荐专诸。

虽然此时的伍子胥带着芈胜隐居乡野,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吴国的政局,也始终没有忘记要为父亲和兄长复仇的念头,等待时机成熟,自己机会重返吴国的政治舞台。

吴王阖闾即位以后,马上整顿军队,时刻准备作战,而目标同样是楚国。

《史记·吴世家》对此的记载是:“吴王阖闾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吴世家》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将隐居乡间的伍子胥召回,任命为行人,主要负责吴国王宫的朝觐、聘问和出使等事务,由此进入了吴国的政坛中心,成为了吴王阖闾身边的左膀右臂。

伍子胥

吴王阖闾非常器重伍子胥,凡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的相关问题,他都会找来伍子胥商量,甚至颁布诏令说:“伍子胥的话,就是寡人的话,吴国上下无论贵贱长幼,有谁不听伍子胥的命令,就如同不遵从寡人的命令,杀无赦。”

面对这样的高规格待遇,伍子胥感激涕零,他一下跪下吴王阖闾的面前,说道:“我是楚国的逃犯,吴国能够收留我,已经是感激不尽,大王还如此待我!”

吴王阖闾连忙走上前,将伍子胥扶起,说道:“先生言重了,寡人知道先生的能耐,寡人希望实现先王称霸诸侯的愿望,但不知从何下手,还望先生赐教!”

伍子胥慢慢地说道:“治国之道在于安定国君,稳定民众,这样才能让近处的人服从,又能制服远方的人,从而建立不世霸业,具体方法就是修筑内外城郭,设置守备器具,充实粮仓米仓,整治武器兵库。”

按照伍子胥的建议,吴王阖闾一一开始落实,吴国掀起了一场强军备战的热潮。

除此之外,伍子胥要求每一位士兵,都必须熟练地掌握战斗、骑马、射箭、驾车等等各项军事技能。

其实,吴王阖闾并不满足于吴国的王位,他还有更大的政治野心,那就是称霸诸侯。然而,吴国想要在群雄之中崛起,首先面对的一大障碍就是强盛的楚国。

面对“楚国强,吴国弱”的局面,伍子胥通过日思夜想,他向吴王阖闾提出了一个建议:“以弱击强,必须要出奇制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派兵骚扰楚国,使楚国兵马乏累,然后再趁机打败楚国。”

针对这个计划,伍子胥决定将吴国的军队的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分工:

伍子胥还特别要求说:“在骚扰楚国的时候,绝对不能硬拼,敌进我退,敌退我打,坚决不打阵地战,想法设法破坏楚国的军事设施。”

在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吴王阖闾把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从“明法、安民、选贤、练兵”四个方面入手,在促进吴国发展壮大的同时,百姓们的生活安居乐业。

伍子胥在吴国的所作所为,恰好印证了他的父亲伍奢曾经说过的话:“伍员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平定天下”。

在《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一书中记载,吴王阖闾眼见吴国的国力强盛,便召见伍子胥说:“卿家辅佐寡人有功,寡人愿以倾国之力,出兵讨伐楚国,替你报仇雪恨!”

听到吴王阖闾这么说,伍子胥非常感动,热泪盈眶,说道:“大王肯为小臣一家复仇,这份恩情没齿难忘,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一切应该以吴国的利益为重,兵者国之大事,怎么能为了臣下的私仇而兴兵作战呢,这种有损君王大义的事,万万不能做。”

在伍子胥的再三劝说之下,吴王阖闾才放弃攻打楚国。

吴王阖闾

其实,虽然伍子胥为父亲和兄长复仇的心情迫切,但他的脑袋是非常理智的。他之所以要劝说吴王阖闾放弃攻打楚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因此,面对吴王阖闾想要出兵攻打楚国的事宜,伍子胥非常谨慎,只有选准合适的时机,才能大获全胜。

有伍子胥和孙武辅佐,吴国日渐强盛

在《吴越春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想要出兵攻打楚国,但他担心伍子胥与楚国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非要把楚国灭了才会善罢甘休,因而忧心忡忡。

于是,吴王阖闾走上高台,对着南风唏嘘长叹,群臣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而一旁的伍子胥却是心知肚明。

为了增强吴国的实力,伍子胥把当时隐居避世的“兵圣”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马上召见了孙武,向他询问用兵之道,对他非常满意。

为了试探孙武的本事,吴王阖闾挑选三百名宫女交给孙武,让他进行训练。

孙武把三百名宫女分为两队,分别由吴王阖闾最为宠爱的两位妃子担任队长。由于两队的宫女纷纷掩口而笑,不遵从号令,他果断下令斩杀两位队长。面对吴王阖闾的求情,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执意斩杀两位队长。

孙武将两位队长斩杀,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三百名宫女被吓到了,马上变得军纪严明起来。

见此情景,吴王阖闾十分不高兴地说道:“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将军也请回到驿馆休息吧!”

孙武

伍子胥在一旁劝谏说:“大王恭敬虔诚地招揽贤士,想要出兵讨伐暴虐的楚国,以称霸诸侯,若是不用孙武为将,试问谁能统率吴国的军队驰骋沙场。”

听完这番话,吴王阖闾顿时醒悟,知道孙武是一位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将来一定能够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于是就拜他为将,负责吴国军队的军事训练和战场指挥。

伍子胥虽然擅长谋略,但具体的军队训练、行军打仗等等,并不是他所擅长的,吴王阖闾迫切需要孙武这样一位善于领兵打仗的统帅。

伍子胥之所以要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不仅仅是因为他希望借助吴国的力量击败楚国,为父亲和兄长复仇。作为春秋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抱有远大的人生抱负,除了为父亲和兄长复仇以外,他还拥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

正是由于吴王阖闾的信任和器重,才使得伍子胥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除此之外,吴王阖闾对伍子胥有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吴王阖闾的恩情,伍子胥也要尽自己之所能,帮助吴国发展壮大起来,否则他就将失去吴国这块立足之地。

伍子胥将复仇和治国巧妙的结合起来,两者完美统一,才成就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伍子胥的“忠义”形象。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之下,吴国的国势蒸蒸日上,伍子胥为父亲和兄长复仇的日子做来越近了。

自从楚平王去世以后,由于新继位的楚昭王还比较年幼,楚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令尹子常的手里。为了寻找新的靠山,费无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手段讨好令尹子常,最终取得了子常的信任。

因为费无极的谗言挑拨,楚国的贤臣相继被诛杀,其中就包括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以及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

随着费无极将楚国左尹郤宛陷害致死,终于引起了众怒,楚国的国都郢都街头传言四起,众人纷纷议论说:“费无极专门做危害楚国的事情,令尹子常却信任这样的佞臣。”

听到这样的传言,子常感觉十分忧虑,沈尹戌也在一旁劝说道:“楚国人都知道,费无极是一个巧言奸佞之人,他已经成为了整个楚国的公敌,如果您还要力保他,恐怕就会引火烧身。我听说,智者往往会除掉奸邪小人,来使自己安全。”

为了平息楚国人民的众怒,子常只好下令将费无极处死,并将他的整个家族全部诛灭。

尽管楚平王和费无极相继死去,伍子胥的两大仇人均不在世上,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在他的眼里看来,只有彻底击败楚国,才能洗刷伍氏家族的耻辱,以及自己多年以来的忍辱负重。

伍子胥

为了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吴国组建了以明君阖闾、能臣伍子胥、良将孙武、辅弼伯嚭为核心的执政团队,国家日渐强盛,逐渐在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当中崭露头角,为即将到来的吴楚大战扫清障碍。

吴王阖闾首先向徐国和钟吾国发出通缉令,要求将逃往这里的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引渡回来,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闻讯后连夜逃往楚国避难。

吴王阖闾得知后非常震怒,以“徐国和钟吾国放走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为借口,派出军队灭掉两国,从而完成了攻打楚国之前的重要战略部署。

参考史料

  1.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
  2. 《左传》春秋末期·左丘明著
  3. 《史记·伍子胥列传》西汉·司马迁著
  4. 《春秋左传正义》唐代·孔颖达著

相关文章

1.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娶准儿媳,诛杀伍奢父子,伍子胥誓要复仇

2.伍子胥为何帮公子光刺杀吴王?逃亡吴国,说服吴王伐楚,却遭制止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创作者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吴王   楚国   王位   史记   无极   吴国   寡人   大王   公子   春秋   孙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