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的丘吉尔(36:忐忑不安)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丘吉尔和盟国之间,尤其是和苏联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了。1944年夏,苏联红军开进中欧和东欧,这就使丘吉尔感到迫切需要同苏联人在那些地区达成一项政治协议。然而,在如何处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问题上,伦敦与莫斯科之间的意见分歧,迄未取得进展。

5月间,在伦敦召开的帝国会议,曾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英国首相对苏联的胜利进军忐忑不安,当时他给艾登外交大臣写了如下一份备忘录:

"应为内阁和帝国会议起草一个文件,简要地说明我们与苏联政府之间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正日益发展,而在希腊尤为严重。文件力求以一页纸为限。

"我还不能说意大利现在问题很多,但总的说来,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打算默认巴尔干半岛各国,或许还有意大利的共产主义化?今天上午柯廷先生已谈到这个问题。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应当对此作出明确的结论,如果我们的结论是要抵抗共产主义的渗透和侵略,就必须在军事形势许可的最佳时机,把问题相当直截了当地向他们提出来。当然,我们必须先同美国进行磋商。"

同一天,5月4日,丘吉尔还在帝国会议上说:"显然,关于俄国人在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搞共产主义阴谋活动,我们正接近于同他们进行摊牌。我认为他们的态度日益难以对付。"会后丘吉尔还提出了一项所谓"一般性的建议",即在战时情况下,罗马尼亚的事暂以苏联为主负责处理,希腊的事则留给英国负责处理。但美国对此的反应却相当"冷淡"。

6月11日,罗斯福在致丘吉尔的信中说:"我们承认,在任何一个特定地区内承担军事责任的政府,将不可避免地要随着军事进展的需要而作出决定,但我们相信,这一类决定的自然倾向是要扩展到非军事领域中去,而如所建议的那种类型的协议,又将加强这种倾向。"过了两天,丘吉尔又在一封电报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必须谨慎申明,我们不是在建立任何战后势力范围。"

苏军夏季攻势,势如破竹,丘吉尔对此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忧心忡忡。这次进攻以对芬兰人采取辅助攻势为序幕。芬兰人在拉多加湖到波罗的海之间加固了原先的曼纳海姆防线,建成难以攻克的防御系统。但是,这时苏军的素质和装备与1940年在此地作战时已大不相同,因此经过12天的激烈战斗后,就突破防线,于6月21日攻克维堡。

当天又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扫荡拉多加湖北岸。月底,苏军已将敌军驱回本土,并恢复从列宁格勒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铁路交通。芬兰军队在德军支持下曾作短暂抵抗,但毕竟抵挡不住,终于在8月25日请求停战。

6月23日,红军开始进攻维切布斯克与戈梅利之间的德军防线。在这两个地方以及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等许多城镇和乡村,德军已建立了坚固的阵地,布置了环形防御工事;但苏军涌入这些城镇之间的空隙地带时,这些阵地便接连受到包围,并被逐一击破。一周内苏军已突进80英里,接着又抓紧战机,乘胜前进,7月6日攻克明斯克,将溃退的敌军封锁在一条仓促组成的防线上。这条防线自维尔纳向南伸展直达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从那里,德军又被其锐不可挡、汹涌而至的苏军一扫而光。7月底,红军开进科夫诺和格罗德诺,抵达涅曼河。在五周内挺进250英里,德军损失惨重,25个师覆灭,同样数量的部队被围困于库尔兰德。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南面的苏军,也取得辉煌战果。7月13日,他们在科韦耳与斯坦尼斯拉夫之间的战线上发动一连串的进攻。10天后,德军全线崩溃,苏军又向西挺进120英里,抵达桑河畔的雅罗斯瓦夫。在接连攻克斯坦尼斯拉夫、伦贝格和普热米什尔之后,于7月30日在散多梅尔以南横渡维斯杜拉河,直逼华沙。

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还远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胜利一直扩展到南面的罗马尼亚。直到8月以后,从切尔诺夫策到黑海之间的德军防线还一直封锁着通往罗马尼亚及其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通路,但是,由于德军调兵增援其远在北面行将陷落的阵地,这条防线就削弱了,接着在8月22日苏军发动的猛烈攻击之下,防线就告迅速崩溃。德军损失16个师。8月23日,年轻的米凯尔国王率领心腹在布加勒斯特发动政变,使整个军事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罗军全体官兵一致追随国王举事。在苏军到达之前的三天之内,德军有的被解除武装,有的越过北面撤退。到9月1日,德军已全部撤离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政府随即宣告投降。

之后,苏军挥师西进,长驱直入多瑙河流域,越过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到达匈牙利边境,同时,多瑙河南岸的苏军左翼也陈兵南斯拉夫边境,为大军向西推进并为解放维也纳作好准备。

英国首相从红军的胜利进军中清楚地意识到,经过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不仅不会像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战争初期所预料的那样被击败或被削弱,反而是愈战愈强了。事态的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后期的战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丘吉尔认为,强大的苏联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随后很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是"深恶痛绝共产主义"的丘吉尔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正如英国《劳工月刊》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惶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

丘吉尔在1942年10月,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尚未击溃德军之前,曾起草一份备忘录分送给英国战时内阁的阁员。他写道:"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这些话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写下的。丘吉尔在当时以及战争的后期,一再致函苏联政府,表示他对苏军胜利的喜悦和对苏联战绩的赞赏。显然,这些都是礼节性的表示,并不是他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的披露。

1943年底反希特勒同盟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重大变化。苏联在抗击希特勒德国及其附庸国的斗争中成功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它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也随之加强。美国发展了本国的武装力量和军火工业,从而使它在同盟国当中的影响增大了,而英国的影响则相对下降。英帝国的大政治家南非联邦总理史末资在1943年底对英国领导人说:"战后将出现两个巨人,一个是欧洲的俄国,另一个是北美。"丘吉尔怀着痛苦和激愤的心情意识到这一点。据英国历史学家 D ·吉克斯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一再说,他在那个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描绘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当中唯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丘吉尔在一生中始终主张英美保持亲密关系。他第一次提出这一主张是在20世纪初。丘吉尔的传记作者认为,他对美国抱有好感,是因为按血统来说他是半个美国人;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丘吉尔认为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欧洲的对手是德国,远东的对手是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的对手则是社会主义和各国的革命运动。艾登在1943年3月15日同罗斯福谈话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艾登的看法毫无疑问能够代表丘吉尔。因此,英美之间不能互相敌视,他们只能携手反对共同的敌人。

丘吉尔反复考虑了战后的世界结构,他的设想是:一、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些联邦国家;二、建立英美的亲密同盟以保证实现他的战后英美称霸世界的意图。为此,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这样写道:"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土耳其人。"由于这里说的是以前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丘吉尔已把德国和意大利包罗在这个反苏集团之内。他没有把法国列入大国的行列,把它同荷兰和土耳其排在一起。显然这个"欧洲联邦"要在英国的领导之下,其目的主要是对付苏联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了更容易地同强大的"日益肆无忌惮的美国伙伴"打交道。丘吉尔同美国人会谈时,当然不可能谈到这层意思。

在世界领导人中,很少有人像罗斯福总统那样深刻了解丘吉尔。罗斯福不为表面上的必恭必敬所迷惑。丘吉尔经常称自己为罗斯福的"第一中尉",对罗斯福始终称"总统先生",罗斯福则报以亲切的称呼"温斯顿"。但是,英国首相"固执己见"使罗斯福感到厌倦。据目睹者描述,在战争接近结束时,总统向丘吉尔说明白自己的意见之后,通常还要加上简短的评论。在魁北克的第二次会议上就是如此。据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回忆,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开始发言后,罗斯福给美国代表团写了一张字条:"又得啰嗦半个小时!"在战争结束时,罗斯福在谈到他和丘吉尔的关系时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说真的,我已经累了!如果你们也像我那样,整整用了五个小时才用小推车把温斯顿推陡坡,你们也会感到累的!"

尽管如此,罗斯福已经习惯了同丘吉尔打交道,并且很器重他。在白宫的总统办公桌上放着嘴里叼着大雪茄烟的丘吉尔的木雕像,直到罗斯福逝世这个雕像才被收走。雕像上系一张总统亲笔写的字条:"不要收走!否则罚款250美元!"

按照丘吉尔的意图,同美国联盟肯定能帮助英国继续维持对广大殖民帝国的统治。他同罗斯福共同制定的大西洋宪章,宣扬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管理本国事务的形式。可是,丘吉尔在这里正式声明:他"作为国王的首席大臣不是为了消灭帝国去当主席"。他的这项声明流传甚广。1944年12月,他致函艾登说:"请记住我在1942年11月发表演说反对消灭英帝国的声明。如果美国人想要夺走他们征服的日本岛屿,就让他们夺走好啦,我们赞成……但是,'不准干预英帝国',这是我们的金科玉律。"

丘吉尔顽固地反对在西欧打击德国的战略设想,始终坚持通过巴尔干从南面打击敌人的略计划。丘吉尔使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的目的是,他们以后可以用强大的兵力向北猛冲占领东南欧和中欧地区,并阻挡红军西进。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可以保证这些地区的国家恢复旧秩序,同时也加强了英国的影响。丘吉尔在给外交大臣的备忘录中写道:"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容忍巴尔干共产化,或者还有意大利共产化?……我们的结论是必须阻止共产党的渗透和入侵。"

英国首相向指挥欧洲英美军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施加压力,迫使美国人同意巴尔干战略。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丘吉尔首相的出发点是:"对于建立战后的世界和平来说,西方盟国在巴尔干有强大兵力,比俄国军队占领这个地区更加有利。"丘吉尔的意图是让在意大利的英美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卢布尔雅那通道进入中欧。奥利弗·利特尔顿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坚决主张,由西方盟国而不是由俄国人解放并占领某些国家的首都,如布达佩斯、布拉格、维也纳、华沙等,这样会有很大好处,因为这些首都是建立欧洲秩序的基础。"

反对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不仅仅是苏联,美国人也清楚,巴尔干战略有两方面的意图:既反苏,也反美。罗斯福总统看得很清楚,丘吉尔的计划一旦实现,必然在东南欧建立英国的统治,而美国人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英国朋友火中取栗。丘吉尔非常勉强地同意了盟国从西欧攻打德国。然而,正如美国将军魏德迈写的,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计划,把'霸王'行动一直拖到已经丧失了决战价值的时候才开始。"

然而,1944年底在西线出现了对同盟国非常不利的情况。希特勒利用同盟国在德国边界地区发动攻势的机会,在阿登地区进行反扑。德国人的意图是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的英、美部队同主力的联系,并消灭这些部队,破坏英、美军队下一年的进攻计划。这样,德国便可能抽调大量部队到东线对付苏军。德国突破前线并向前推进了90公里。德国人的攻势虽然制止了,可是他们摧毁第二战场的威胁依然严重存在。

这种情况迫使丘吉尔在1945年1月6日向斯大林告急求援,请求"俄国一月份在维斯拉前线或其他某一地区发动强大攻势"。斯大林当即决定"加速准备在整个中部战线向德寇发起的大规模进攻"。1月12日,苏军比原定计划提前8天重创希特勒军队,使德寇不得不立即中止西线的攻势并将部队调往东线。苏联在发动攻势后的头三周就在主攻方向上推进500公里,进入奥得河地区,距离柏林70公里,既为盟军解了围,又重创了敌人,为夺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已经获得解放的欧洲各国人民不想恢复旧秩序,希望按民主原则建立新生活。在抵抗运动的队伍内部,集中了富有斗争精神的分子。英国政府为了保存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甚至动用军队解除抵抗运动成员的武装。例如,丘吉尔宣称,比利时的抵抗运动战士准备举行反对回国的流亡政府的武装叛乱,以此为借口解除了比利时抵抗运动战士的武装。据英国报纸的调查,"根本没有发现丘吉尔作为干涉比利时内政口实的准备叛乱的任何迹象。"

丘吉尔武装镇压希腊的爱国抵抗力量,是他帮助反动势力恢复旧秩序的又一露骨的例证。据 G ·佩林的文章介绍,希腊的抗战主力是在山里打游击的共产党员。丘吉尔对付这支力量的办法是使他们无法进入雅典夺取政权。他强迫希腊人民接受反动的国王及其政府,并公开挑起反对人民的战争。到1944年12月底,派往希腊的英军已达6万人。丘吉尔命令指挥这支部队的斯科比将军:"如果你们占领的城市发生暴动,就要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英军向和平游行队伍开枪,从此开始了英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希腊人民的长期的血腥战争。

丘吉尔对波兰的未来还表示了"特别的关心"。他积极支持波兰的流亡政府,这个政府一贯反苏反共,仇视人民。他们认为,苏联是"比希特勒德国更重要的敌人"。丘吉尔所以支持波兰流亡政府的领土要求,并不是希望波兰强大。他写道,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各个年份,"波兰始终是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先锋";他希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建立这样一个波兰,成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

丘吉尔在战争回忆录中写了他在1945年3月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苏联已经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第二,必须立即建立一条新的阵线来阻止苏联向前推进;第三,欧洲的这条新阵线应该尽可能地深入东方,第四,林是英美军队首要的和真正的目标;第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军进入布拉格有重要意义;第六,维也纳和整个奥地利必须受西方大国的管制……,第七,必须遏制铁托元帅的侵略性的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离开以前……东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就欧洲的一切主要问题达成一项解决办法。"

这位英国首相不顾雅尔塔协议,企图让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盟国军队向柏林紧急进军,要先于红军抢先占领德国首都。丘吉尔1945年4月5日在致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我们同俄国军队会合的地点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向东深入,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应进入柏林。"根据当时的军事态势,艾森豪威尔不可能实现这个意图。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杜鲁门出任美国总统。丘吉尔认为,现在又可借机破坏战争最后阶段的反希特勒同盟。丘吉尔日后坦白地说:"还在战争结束之前,当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放下武器投降,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欢天喜地的人群的时候,我就发电报给西欧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吩咐他集中收藏好德国武器,一旦苏军的攻势继续下去,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将武器重新分给同我们合作的德国士兵。"过了1/4世纪以后,西德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派评论家哈夫纳关于这个问题写道:"希特勒希望东西方冲突并不是毫无根据的。1945年的春天和初夏,胜利者之间的战争确实可能一触即发。据可靠人士说,至少反希特勒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丘吉尔已经准备战争,甚至想挑起战争。"从上面引述的丘吉尔本人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公开承认要在战争的末期同没有被彻底击溃的纳粹分子携起手来,掉转枪口反对自己的盟友苏联!

很显然,如果丘吉尔的阴谋得逞,将会向全世界展示一幅令人震惊的景象,就是紧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任何间隙立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作战双方的地位和盟友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敌人成了盟友,过去的盟友成了敌人。希特勒这个盗世奸雄几乎使欧洲陷于纳粹分子的野蛮铁蹄之下,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伟大的反希特勒恶魔的斗争成果将化为乌有。正如历史学家杰列比所说的:"战争结束时德国就会像没有打过仗一样,安然无恙,它可以很快恢复进攻能力。"

丘吉尔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好形势。他的战争回忆录最后一卷的标题是《胜利与悲剧》,这是因为他看待历史问题总是从个人的立场观点出发,所以他认为反希特勒战争的结束既是胜利也是悲剧。

英国在同法西斯德国的殊死斗争中生存下来了。战争开始时英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按照法国将军的形容,德国人会像掐小鸡脖子那样一下子把它掐死。现在英国以反法西斯大国的地位屹立在世界上,这是丘吉尔感到欣慰的。但是,在战争行将结束时,特别是战后欧洲的以及后来亚洲各国的强大社会主义革命浪潮把丘吉尔的喜悦心情冲淡了。社会主义革命摧毁了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丘吉尔看来,对德国的胜利又变成了悲剧。这个自称为反共的骑士和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卫士,是不能容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的,更不能容忍被压迫的人们砸碎旧制度的锁链,因此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还要妄费心机、徒劳无益地倒转乾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丘吉尔   巴尔干   罗斯福   希特勒   苏联   欧洲   英国   德国   德军   忐忑不安   战争   临危受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