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斗了40年,几乎牵涉唐朝所有朝臣,到底在争什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杨琳玲

编辑|t


引言

朋党之争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以牛僧孺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朝廷两大派系之间的内斗党争,取二人姓氏命名,史称“牛李党争”这场派系斗争从酝酿到结束长达四十余年,贯穿六朝,埋下了唐朝走向衰亡的祸根

(牛僧孺与李德裕)

自古朝廷官员之间的党派斗争层出不穷,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来说,这种朝廷党争只会持续在一朝天子在位期间,像牛李党争这种横跨数朝的斗争实属难见。

那么,这个横跨六朝、几乎将所有朝廷官员都牵涉其中的党争究竟因何而起?它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牛李党争,一场科举考试引发的斗争

一切的起点来自一场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选才取士的重要手段,而正是这样一个选拔人才的考试竟引发了一场长达四十余年的党争。

公元808年,牛僧孺、李宗闵借当年考题“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痛斥朝政,暗讽当朝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要知道,唐朝科举的试卷是不糊名的,因此,牛僧孺二人引起了李吉甫的不满,转头李吉甫就栽赃二人考风不正,让唐宪宗不予任用二人。

(牛僧孺画像)

此消息一出,满朝哗然,很多大臣为牛僧孺、李宗闵喊冤叫屈,认为他们被李吉甫栽赃陷害。最终,迫于朝野压力,唐宪宗无奈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牛李双方因此开始结怨。

李吉甫虽然被贬,但朝中势力仍在,受其影响,牛僧孺、李宗闵多年来仕途受阻,直到李吉甫在任上去世才得以进入朝廷政治中心。唐穆宗年间,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与二人同在朝为官,渐渐都有了自己的势力。

(李德裕画像)

二、权势交替,党争不断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及唐武宗这四位皇帝在位期间,是牛李党争斗得最激烈的阶段。

公元821年,双方党争初现端倪。当年三月的科举考试发生了一起考场舞弊,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牵涉其中,经李德裕等人的弹劾,李宗闵被贬为剑州刺史,彻底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

(李宗闵画像)

别看李宗闵被贬职,牛党的领头人物牛僧孺却混得风生水起,被当时的宰相李逢吉重用,进入权力核心层。为使牛僧孺能够顺利进入宰相阵列,穆宗末年,李逢吉将同样有入相声望的李德裕调至地方,此后,双方的斗争更加白热化了。

(当朝牛党)

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成功回京,但当时官至吏部尚书的李宗闵又借宦官之势成功拜相,之后又将多次辞相的牛僧孺再度引荐为宰相。二人得势后开始打压李德裕,将其排挤出京,让他出任西川节度使,并大力清除朝中“李党”。

到了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再度入京担任宰相,牛党一众自然被赶出京城了。仅仅过了一年,轮到李宗闵回来当宰相了,于是李德裕再次受到排挤。此后数年,双方势均力敌,打得那叫一个有来有回,一党在朝,另一方必定被贬谪。

(影视剧中的李德裕)

到了唐武宗在位期间,因为李德裕与武宗的理念一致,得到了武宗重用,“李党”势力因此达到了巅峰,进入了全盛时期。

但好景不长,唐武宗仅在位6年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叔叔唐宣宗登基后的第二天就立即罢免了李德裕,将其贬黜至荆南。同年,李宗闵病故,第二年,牛僧孺病故至此,长达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彻底落下了帷幕。

(牛李党争)

三、牛李党争,真的只是寒门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吗?

安史之乱让唐朝转盛为衰,但这一场持续四十多年的党争,却加速了唐朝的衰败,让唐朝错失了中兴机会。

牛李党争有一种主流的说法是,他们其实是寒门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牛党代表了寒门利益,支持科举制度,因为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走上仕途的唯一选择;而李党代表了贵族利益,反对科举制度,依靠“门荫”入仕。

(唐朝官员)

牛党觉得李党不思进取、靠祖辈庇荫,李党则认为牛党只重文采,不熟悉官场的实际事务和为官之道,可以说牛党代表革新派,李党代表保守派,所以说双方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事实上,双方的利益冲突点不只是对待科举制度的态度不同,更多的是政见不合,尤其是在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两大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分歧。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势力逐步壮大,藩镇长期割据,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另外,自唐德宗设立宦官典兵制度开始,宦官拥有掌控中央禁军的权力,并以此为工具控制皇权。而受“永贞革新”的影响,在唐朝中后期,藩镇与宦官利益捆绑,几乎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宦官形象)

面对藩镇割据,朝臣之间的政见大相径庭。以寒门子弟为利益代表的牛党,为求政治前程,基本上都会去攀附宦官,就会和宦官集团有利益勾结的藩镇集团走得更近一些。因此,牛党会主张迁就藩镇,反对以武力对抗藩镇。

李党则坚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主动削藩,坚决采用强硬手段来打击藩镇势力。此外,李德裕对宦官把权一事极为不满,认为他们权势过大,容易威胁皇权,因此在武宗时期,他主张从宦官手中夺回军权,以求削减宦官权力。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双方政见的不一致,让当时的唐朝基本上无法推行持续而有效的国策。最重要的一点是,牛李双方在在排除异己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几乎波及到所有的朝臣,导致朝廷人才流失严重,甚至有些人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669年的唐朝疆域图)

虽然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最终在唐宣宗时期得以结束,但四十余年党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朝的官僚阶级,大家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加剧了当时的政治危机。此后,宦官和藩镇集团的势力日渐强大,唐王朝江河日下,渐渐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

王炎平.牛李党争[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唐朝   藩镇   党代表   寒门   朝臣   宦官   科举   宰相   朝廷   势力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