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前期·社会问题-宦官、流民

仁宣合计在位12年,对洪武、永乐基业采取守成策略,社会经济稳定繁荣

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元吉,武有张辅等,起用于谦、周忱等

人才济济、众正盈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国力臻于全盛

开创继西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的治世,即仁宣之治

历经七十年恢复发展,明朝出现保守和停滞迹象,逐步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宣德停止下西洋,中断与海外国家联系,退出正在酝酿形成中的世界市场

边疆采取收缩政策,罢兵安南,对北方蒙古奉行单纯防御策略,弃守军事重镇

重用宦官为明中后期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慎用刑法保护纵容外戚勋贵不法行为

土地兼并加剧农民破产流亡,效仿文人雅趣开帝王骄奢先河,官僚士绅不思进取

正统年幼继位,实行内敛守成治国理念,失去锐意进取革新作风,滋生混乱腐败

朝廷财政压力增大,农民赋税负担日趋加重,正统朝恢复永不起科土地征税

商品经济发展,南方省份田赋折征银两称金花银,江南太湖流域官田税赋负担过重

洪武、建文多次下令裁减,靖难之役后永乐恢复祖制,逋赋成为社会重大问题

永乐政治中心北移,赋税缴纳转移承担高额运输耗费,加之仓吏从中谋私

赋役不均与土地兼并相伴而生,官僚缙绅凭借政治地位勾结胥吏,转嫁田地税赋

土地兼并、田产转移,黄册不再作为征税依据,成为应付上司手段,毫无真实可言

官府赋税徭役沉重,地主地租盘剥不休和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农民沦为流民

正统时期流民遍及全国,成为困扰官府严重社会问题,或泛舟出海、或沦为乞丐

流民现象普遍化,大规模流民打破里甲控制体系,为中后期社会变化提供前提

闽浙赣交界山区分布银矿,叶宗留领导采矿流民组织武装与朝廷对抗

正统七年(1442)叶宗留领导千余矿工偷采银矿,遭到福建官军围捕

正统十二年(1447)叶宗留领导矿工起义挺进闽北和江西,控制车盘岭

御史柳华编置福建保甲,加强联防,邓茂七充任巡警总甲,府县接受富绅贿赂

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号召佃农抗租,击败官兵镇压后率部起义

都督刘聚、陈荣和都御史张楷等入闽镇压,叶宗留全歼陈荣,战死牺牲

景泰元年(1450)明军击溃邓茂七佃农武装,集中围剿叶宗留余部,镇压起义

正统十四年(1449)正统仓促征讨也先,退守怀来土木堡被俘,即土木之变

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随行文武大臣战死

于谦力主抗战、反对南迁得到王直、陈循等支持,皇太后、郕王命于谦组织保卫战

整顿军纪、提拔官员,集中有限兵力、下令各地勤王,劝说朱祁钰称帝稳定人心

朱祁钰称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为太上皇,断绝瓦剌颠覆明朝企图

明军击败瓦剌取得胜利,整饬军备,加强防范瓦剌部,与瓦剌部和谈迎回正统

景泰改立儿子为皇太子,于谦并未给予坚决支持,给朝中投机大臣以时机

景泰八年(1457)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自南宫迎正统复位

捕杀于谦等景泰朝官员,废景泰为郕王,大封功臣,即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曹石飞扬跋扈,图谋叛乱被平定,反映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歪风邪气盛行

洪武鉴于汉唐末期政败阉宦教训,铸宫内铁牌禁止内臣干政

靖难之役南京内宦暗通朱棣,以家奴可靠委以大权,开启宦官干政首端

设立东厂由太监掌管,只对皇帝负责,无须经司法机关批准,清除建文余孽

正统之前皇帝亲自视朝,宦官顾及难以擅权,正统年幼宦官趁机弄权

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局、八司,由皇帝心腹宦侍担任

随着票拟制度化,皇帝朱笔批写裁定意见由秉笔太监代理,即批红

正统十四年(1449)以太监金英会同刑部、都察院审理,宦官插手司法

英宗复辟后废除团营,恢复三大营,以曹吉祥督军,开宦官总领京军先例

成化用汪直掌管西厂、正德八虎掌管内行厂,政治弄权、攫夺财富

皇帝怠政和皇权高度集中产物,本质是满足皇权私欲工具,造成累累恶果

①操纵官员升迁,破坏官场秩序

②影响行政运转,利用司礼监代批红权干预朝政

③扰乱军政,以监军、守备名义插手地方军务

④操纵特务机关,制造恐怖政治

⑤经济犯罪严重,贪污浪费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流民   宦官   景泰   南宫   明朝   赋税   社会问题   正统   永乐   皇帝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