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始丰溪」关注不迷路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连接了南北两大经济区,促进了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你知道吗?大运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河道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从隋唐到元明清的转折。这一转折与北京城地位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原地区的衰落和江南地区的崛起。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走向,以开封为顶点,以长安和杭州为底边。这样的走向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黄河以南的部分是为了将江南地区丰富的粮食和税收输送到北方,维持隋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的正常运转」。这部分也被后来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所继承和利用,成为中央政权与江南经济区之间的生命线。
其次,「黄河以北的部分则是为了支持隋唐对高句丽等东北亚国家的军事征讨,提供兵马和物资」。这部分在高句丽灭亡后逐渐失去了作用,也没有得到后续朝代的重视和维护。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城(当时叫做幽州或蓟城)第一次发挥了中转站的作用」,成为中原政权向东北方向大举用兵的前沿基地。但是,北京城并没有成为政治中心,而是作为一个边镇存在,与其他几个北方重镇共同守卫着汉唐帝国在东北方向的防线。
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公元1283年至1293年间开凿了一条新的大运河,以通惠河、御河、会通河、扬州河、江南河为主,连接了海河、漳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六大水系。这条新的大运河不再绕道开封和洛阳,而是直接从北京(当时叫做大都)通往杭州(当时叫做临安),形成了一条近乎直线的走向。这样的走向又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这是因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已经从长安和洛阳转移到了北京,北京成为了元朝的首都」。元朝的统治者是来自北方草原的蒙古人,他们需要一个靠近自己发源地的都城,以便与后方联系和控制。北京恰好处于长城内外的交界处,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这也是因为「中原地区已经彻底衰落,不再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原地区在唐末宋初以来经历了多次战乱和割据,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城市萧条。尤其是在金、元两次南下的兵祸中,开封和洛阳等古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因此,元朝不再需要维持江南与中原的漕运联系,只需要将江南的粮食和税收输送到北京即可。
明大运河南直隶段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运河,并对其进行了两次疏浚改造,使之更加畅通。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出于对东北方向的战略考虑,以便防御蒙古和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侵扰。
清大运河汶上郓城段
清朝入关后,也沿用了明朝的大运河,并将北京作为自己的首都。大运河不仅为北京城提供了经济后盾,而且也为明清两朝在长城和塞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资支持。大运河、北京、长城、塞外疆土,四者之间相互维系,合作共生,这才保持了明清各自长达两百多年的稳定统治。
如果你想亲眼看看大运河在历史上是如何变化的,那么有一幅清朝时期的地图可以给你提供参考。这幅地图就是「四省运河水利全图」,由林天人绘制于清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这幅地图展示了大运河从浙江到直隶(今河北)四省的水利情况,包括河道、山脉、城池、湖泊、堤坝、闸门、桥梁、寺庙等地理要素。
这幅地图以水平方向自右向左展开,以运河的东岸为图的上方。地图上还有大量日文文字注记,说明这幅地图曾经被日本人使用过。
这幅地图可以说是对大运河的一种写照,它反映了大运河在清朝时期的实际状况和功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大运河已经完全摆脱了隋唐时期弯曲的走向,而是直接连接北京和杭州两个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可以看出大运河在水利工程上的精妙设计和管理,以及它对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贡献。
#讲好中国文化##杭州头条#
更新时间:2024-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