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世纪的世界首富,也是汉奸,也是卖国贼


19世纪世界首富---伍浩官

美国出版的《财富千年史》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位19世纪的世界首富,是个中国人。

但这个人,在中国鲜少有人知道或是熟悉。

他有多少钱呢?

2600万两

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

他名下位于广州的伍氏庄园也是极尽奢华,连远在京城的道光帝都有所耳闻,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伍家园林

伍家园林2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十三行



提到伍浩官就不得不提广州十三行,提到广州十三行就不得不提海禁。

我们中国的海禁是指明清两代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明初期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横行。 

清初期,顺治和康熙也都下过海禁的命令,原因是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 ,并设官收税。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 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 凡是 "身家殷实"之人,只要 每年缴纳 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 "官商" 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使得 广州十三行成为暴富群体,垄断清朝海上外贸。

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当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使得 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垄断清朝海上外贸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独口通商”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成为了"天子南库"。

广州港口


十三行

发家史

伍浩官,原名伍秉鉴,就出生于1769年的广州。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在当时担任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领39年之久的潘振承手下做账房先生。(潘振承是18世纪的世界首富)

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创办了元顺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那时流行起一个商号名)

商名叫响,黄金万两” 商名是企业形象和品牌的载体。我觉得就差不多就是品牌商标的集合。

后伍秉鉴的哥哥伍秉钧继承父亲的商行并创办怡和行,一年后意外病逝。伍秉鉴就做了怡和行的新掌门人。

通过茶叶贸易,到了1813年,32岁的伍秉鉴仅用11年的时间,使怡和行超越潘家同文行成为广东十三行的新一代领军人。

他也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

伍秉鉴(伍秉鉴浩官 )与洋商

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的原因↓

一、投资美国铁路建设、证券交易及保险业务。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


正因为如此,伍秉鉴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但在中国,他是个汉奸、国贼、卖国者。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5卷)》

东印度公司是什么个东西?

每个中国人都恨之入骨!

没想到吧,这个公司竟然有中国人的参与,还是最大的债权人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甫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

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

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影子。

伍家并不冤枉,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

一边是偷偷夹带鸦片牟取暴利、具有多年往来贸易的外国商家,一边是要收缴鸦片、焚烧鸦片的朝廷官府,伍秉鉴作为十三行的总商,两边都得罪不起。

虎门硝烟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

但是,林则徐认为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

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下令将伍绍荣革去职衔,逮捕入狱。

经过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鸦片战争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方向外商开放五个贸易码头,十三行“一支独大”的贸易垄断地位自此消失,朝廷下令十三行的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的外商债务,伍家独认100万。

由于一时未能交清债务,官府天天派人上门催缴。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首富   海禁   东印度公司   行商   卖国贼   汉奸   美国   广东   鸦片   广州   清朝   中国   世纪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