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上台抢军权废藩王,武将倒戈,朱棣起兵靖难

朱允炆上台是士人集团运作几十年的胜利果实,士人通过皇帝夺权藩王和军方,导致军方倒向藩王,一波送走士人和建文,这就是靖难的真相。


一、自古以来,抢权的第一步永远是抢军权控制军队

1、先通过控制兵部来间接控制军队

大明朝军权分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直接插手全是武人控制的都督府肯定不现实,但是兵部掌控军队的调兵权和后勤,于是就先控制兵部。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九日,建文继位仅三天后,兵部左侍郎齐泰升兵部尚书,太常寺卿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参军务。把原来朱元璋任命的兵部尚书茹瑺撤换,换上自己人,并且开士人身份参与军务的先河。拿到了军队后勤和调兵权,又有皇帝在手,等于间接控制了军队。


2、想要实现完全且长期的控制军队,必须先削弱它的力量

士人集团相对于军队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而强者是不愿意被弱者统治的,如果弱者想统治强者,唯有把强者变的更弱。


军队存在的核心意义就是打仗,只要外部有威胁,只要有仗可打,军队就无法被削弱。当然也可以反向操作,只要让外部威胁消失,长期保持和平,军队的地位自然直线下降,就可以被削弱。


和平可以打出来,当然也可以妥协得到,比如宋朝的澶渊之盟。


所以建文朝廷下令:黔卒及囚徒还乡里。这个还乡里,也就是解散贵州的军队,释放流放的囚徒回家,准备把贵州放弃掉。


一直到建文继位,云贵地区成为明朝的直辖领土也就十几年时间,流放过去的囚徒和军队都是保证明朝控制贵州的必要条件,一旦人员撤出,之前那么多官兵抛头颅洒热血才打下的土地必然就慢慢丢失了,而且军队直接取消编制,官兵解散回家,于情于理,不说军队高层,就是个普通士兵也接受不了。


除了云贵,后面全国各地边疆的卫所、卫城放弃的更多,有记载的就有:铜鼓卫城、松潘卫、南丹卫等等。


只要国家向外扩张,就会和外部有摩擦,就需要增加军力,反之,只要主动后撤,把有摩擦的地方全部放弃掉,也就不存在摩擦和安全问题,当然就可以削弱军队了。总之一句话,要让军队慢慢成为摆设,这也是宋朝皇帝联合士人压制军队的国策。


况且,这种边疆刚打下来的“生地”和内地的“熟地”完全不一样。放弃云贵和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手机没网络是一样的原因——不赚钱。


但凡有点志气的皇帝,都是喜欢广纳领土,这是功绩,也是为子孙后代谋求生存空间。但是,这对于士人来说不一样,这种新纳入中央的土地,国家财政每年都是大笔大笔的往里面倒贴钱,财政来源于税收,税收大头不就是来源于东南士家大族吗!减少支出,减少税收,士人就可以多赚钱,自古以来,这也是士人只要掌权就倾向于放弃偏远边疆的原因。再说放弃亏钱的项目,在他们生意人那里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3、对于不听话的将领,他们杀鸡给猴看

云贵本为一体,史书只记载贵州的军队和囚徒被解散,却没有提到云南,不是因为云南被放过,士人可没那么好心。


明朝的云南比今天的云南大的多,包括了今天缅甸北部很大一部分,比贵州更是大多了,既然士人要放弃贵州,没有理由不放弃云南。

云南没有被放弃可以推测就是沐家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六月份朝廷命令发出,三个月之后,沐家掌舵人——三十五岁的沐春就突然暴毙。其他地方是国家的土地,让士兵放弃,人家虽然不愿意,也不会以命相抗,但云南对于沐家来说属于实际上的私人领地,沐家不可能放弃云南,而沐春又突然去世,那就只有抗命一种可能了,毕竟士人对于把一个人突然送走那是驾轻就熟了。

另一方面沐春是西平侯,本身也是军方的大员,不听命令就直接暗杀,这加剧了军方内部的离心力。


当然士人也知道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他们给军方大佬徐辉祖加了太子太傅以示拉拢和安抚,当然真的也只是表面安抚而已。


4、把手伸进军队内部,让士人凌驾于军方之上

裁军只是开始,士人后来慢慢进入军方系统内部。


于是出现了五军都督府断事被裁撤,朝廷复设大理寺。


也就是说,军队的军事法庭被裁撤,以前军人犯罪归军队系统内部的断事官管辖,从这之后,军人犯罪由士人控制的大理寺说的算。


自打朱元璋起兵开始,士人从来没有插手军队内部事务的权利,哪怕确实是士兵犯罪,那也必须是军队内部处理。这并不是小事,审判权被士人拿到手,就是宣告日后所有武人在地位上要低士人一等。


同时这个政策彻底扭转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国策,明朝就是皇帝和武将联合压制士人立国,同等级的武将要比士人官位高一级,比如各省的士人最高官职布政使是正三品,军方同等级的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六部尚书是正二品,各都督府的都督都是正一品,人都不愿意亲近的人超过自己,何况曾经的对手!


这还没完,之后,兵部武选、职方司又增加了四名主事。不用想,四名主事肯定不是军方的人,一定是士人这边的。那就意味着士人把军队和刑狱和人事权也拿下了。


建文元年,建文帝又把士人的官位秩品提高到和武人一样,比如尚书从正二品升正一品,士人品级和武人一样,又可以拿捏武人短处,看来以后武将遇到士人不行礼都不行了。


二、三国演义,军方艰难抉择的背后逻辑

军方在面对权利被剥夺的尴尬局面,他们也不甘心,但是不甘心又如何,军方大佬都历经过蓝玉案,有哪个人敢轻易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谋反呢?建文和士人的主要敌人是藩王,武人只要听话,就算地位和利益都失去了,至少不会丢了性命。


况且谁造反不是谋定而后动,军方有两个问题,需要确定后才可以行动,不然任由士人压迫也只能忍耐着。

第一,是军队是单方面造反还是和辅佐藩王造反?

第二,如果单方面造反,成功之后,谁来当皇帝,如果是辅佐藩王,最好的人选是燕王,但是燕王自己是否有意?


军队大佬们其实打心眼里也不喜欢朱元璋,蓝玉案之后,军方大佬就只剩下郭英和耿炳文,可见波及之大。武人中有徐达这种极其自律的,汤和这种主动听话的,耿炳文这种守城几十年不问朝中事的,除了这三个极端的狠人,其他老兄弟有几个不喜欢多占点田产,多养点小妾、仆人甚至太监的老爷生活,奈何朱元璋太严厉,用锦衣卫看着所有人,做的过了老朱会申斥甚至降职、罚俸、削爵,而且万一不小心涉及谋逆或者被牵连,那是一杀一大片,杀的这帮老兄弟肝疼的很。


朱元璋生前就说过“燕王类朕”,如果朱棣上位,大概率也和朱元璋一样严厉,他们也是不喜欢的。但是朱元璋在位肯定能保证军方的权利,也会保证军方高于士人的政治地位,虽然他严格,但是朱元璋起码讲道理,不会无罪杀人,这个比士人集团喜欢搞暗杀,无罪把人弄死让人放心多了。


但是如果军方选择自行造反,事成之后,没有谁愿意平时在一起的兄弟上位,其他哥几个给他磕头,哪怕徐达、蓝玉活过来也不行,人性如此。朱元璋是天选之子,所以应该当皇帝,皇帝的儿子当然也可以,但其他人就不行。

那就只能选择第二条,辅佐藩王朱棣上位,毕竟朱元璋生前欲传位燕王的敕书也发给军方大佬了,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哪怕军方再不愿意,天意还是逼着他们辅佐正主,于是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暗中保护朱棣并等待朱棣的答复。


至于其他藩王的安全,在朱棣决定之前,军方也就爱莫能助了。


三、士人夺权藩王的蛮横操作

朱元璋五个嫡子,前三个都已经去世,对建文最有威胁的就剩下周王和燕王,燕王底子硬,暂时不敢动,于是周王成为第一个倒霉鬼。


建文继位没多久,周藩汝南王朱有燻就状告其父朱橚及世子朱有燉造反。


朝廷没有派出锦衣卫,而是派出军方大佬李景隆审问逮捕周王,这就是要让军队和藩王结仇。举报说是造反,史书也没有记载任何实际证据,最搞笑的是,举报的汝南王朱有燻,只是虚岁十岁,实际年龄只有八岁的小儿,他是发了什么失心疯要举报父亲和亲哥造反!


但是这不重要,朝廷说你造反那就是造反了,一句大索金宝,王不能应,就把周王定罪。周王本人流放云南蒙化囚禁,世子抓到临安关起来,说白了,就是做人质。朝中士人的中流砥柱——浙东派的大本营恰巧就在杭州临安,也是南宋的国都,看来他们从南宋一路传承,根基深厚,怪不得能上台。


第一个处理周王,也是投石问路,验证了军方甚至是藩王本身护卫并没有反抗,于是他们开始变本加厉。


之后代王朱桂,没有任何证据,就说代王贪虐,发配到同母兄弟蜀王那边学习如何当一个好藩王。两个月后,因为中府都督同知陈质举报,代王被废为庶人,又迁回大同关起来。


齐王朱榑,因为藩王府中有人告密,被抓到京城扣留。


岷王朱楩,都懒得说有什么罪过,直接废为庶人,囚禁云南。

最惨的是湘王朱柏,年仅二十岁,史书说他,被服儒雅,兼有神仙之气,忘之如玉山晴霞,而武力过人有侠气。一个飘飘然,对权利没有任何兴趣的美男子,被诬陷伪造宝钞、虐杀人,建文要召其入京审问。但是鉴于前面的几个藩王兄弟的下场,朱柏不愿意接受圈禁一生的结局,于是他焚烧宫室美人,骑马执弓,跃入火中自焚而死。这是个玉不蒙尘的狠人。


在这些藩王练手之后,朝廷的矛头终于对准了燕王朱棣。虽然在周王被废之后,燕王就已经挑选精壮军士增加护卫,但是面对朝廷的泰山压顶,哪怕是明朝最强的藩王依然不够看。


四、士人对付燕王和对付军方一样,都是从外围开始,然后慢慢深入,最后拿下

1、出台国家最高文件把燕王的兵权剥离。

朝廷先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这个命令是朱棣起兵的直接导火索。不能碰军队,失去讨价还价的本钱,那就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了,于是朱棣一改之前称疾不出的状态,突然出现在南京城。而且他带的人还不少,以至于一度断绝了京城驰道,甚至遇到建文皇帝也不行礼。


这么刚的态度,他就不是来南京投降,他是特地来南京向军方表达态度的。就是说,我朱棣不准备一直怂下去了,我朱家和淮西武将本就是一家人,建文是士人那边的种,你们军方和江南士人永远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如果你们想要恢复以往的权利,就赶紧站到我这一边!


2、把朱棣老巢的文武最高长官都撤换,控制北平大局并监控朱棣

朱棣来南京找帮手的意思,士人也看的很清楚,于是朱棣三个儿子被硬留下来做了人质(后来被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给放回去了),回去的时候也是被监控着一路回到北平。紧接着,士人这边派出张昺和谢贵分别接任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控制北平的文武两路,对朱棣进行监控摸底。

3、从南京选将领到北方,全面控制北平及周边所有军队,把朱棣堵在王府出不来

张昺和谢贵到了北平,发现不仅城内都是朱棣的嫡系,甚至北平周边各卫充斥着他原来的部下,如果强行抓人等同于开战。于是南京方面派出锦衣卫指挥使宋忠(这名字就是来送终的)屯兵北平,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璿练兵山海关,包围北平的同时,切断其与关外和南方的联系。主角宋忠到了北方从开平卫调三万人并抽调燕王护卫中的精锐之士,而且把北平城内燕王嫡系——永清左右卫全部调往彰德、顺德,甚至完全控制北平九门和燕王府附近主要街道,至此,朱棣被堵在王府内动弹不得。


4、引诱或者威逼,让王府内部人员叛变,拿到黑料后对燕王进行抓捕

解除了武装,被逼到墙角的燕王就是没了牙的老虎,可以随意炮制了。于是燕山左护卫倪谅举报燕王府官差于谅和周铎有变。什么变什么罪都没说,就把两人诛杀,家产全部没收,更甚的是妻女被给配,这个给配可以是发配教坊司做妓,也可以是分给边疆娶不到老婆的军户做妻子等等。


朱棣这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使出病危的招数应付,都快死的人,你们抓不抓也无所谓了吧。史书记载他:日盛酷暑时分,抱火炉犹称寒。朱棣是正主只能硬抗,王府下面人面对妻女给配的残酷,终于有人顶不住了,燕府长史葛诚、伴读余逢辰向士人这边张昺和谢贵举报,朱棣的病都是装出来的,朝廷不可疏忽大意。于是朝廷摊牌,一方面派人抓捕燕府的主要官吏,一方面派军队抓捕朱棣,毕竟抓其他人问题不大,但燕王那边还有最后八百死士,没有军队动不了朱棣。


五、朱棣等到军方效忠,起兵靖难

1、负责抓捕的军方将领背叛朝廷投靠朱棣。

抓捕朱棣的将领叫张信,他在接到建文两次逮捕朱棣的密令后不仅没有听令,反而背叛朝廷投靠燕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位小小的北平都指挥使冒着诛九族甚至夷三族的风险要帮助只有八百人的落魄藩王?难道他能预知未来认为朱棣仅靠区区八百人能干得的过朝廷的百万大军不成!


史书记载,张信收到朝廷密令后不知如何抉择,便去征求母亲意见,母亲告诉他,父亲还在的时候就说过王气在燕,王者不死,你是碰不得的,不如转祸为福,于是张信投靠燕王。


既然王气在燕,何必等到最后危机时刻才投靠,这段话只是官方史书为了美化当时的过程而已。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朝廷的第一次密令到达之后,张信必然联系催促了军方大佬,直到第二次密信到来的时候,军方的答复也到了,张信才敢倒戈。要不然,哪个母亲能把儿子把一家人往地狱里面推啊,没有底气,谁敢干这种造反的买卖。


我们看到军方一直拖到朝廷确定要抓朱棣才倒戈,看来对于郭英、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和徐增寿几位军方大佬来说,下最后决定着实困难。


至于史书中描述的,张昺手下官员李有直暗通朱棣,和张信一样都是得到军方答复后的站队而已。还有姚广孝、袁珙又是占卜又是看面相,撺掇燕王造反,也只是为了突出燕王伟光正,造反是出于被迫。这些官方语境故事意义不大,燕王他面临生死,不需要任何人撺掇,也会反击。

2、干掉朝廷的人,占领北平,向天下发出靖难檄文,旗号清君侧!

因为有了军方的效忠,朱棣一下子雄起,只要干掉朝廷派过来的士人,就能拿下北平。于是,以病愈为理由,邀请张昺和谢贵来燕府做客。他们二位天真的认为朱棣一改常态,看来是认清现实想要投降了,所以欣然前往。哪知道入了死路,宴会上,朱棣摔了个瓜,两位便被埋伏的甲士剁碎。当然一同被诛杀的人,还有叛变燕王的文武吏士。


干掉南京派来的士人,至于城内其他军队,既然军方已经投靠,大部分就是自己人,朱棣火速拿下北平宣布起兵靖难了。


当然起兵之后,和以往造反者所为一样,传至天下的檄文还是要恶心一下朝廷。虽然目的就是要干掉建文,但是檄文还是要说,朝中有奸佞蒙蔽皇帝,燕王作为宗室,奉高祖皇帝朱元璋祖训,清除齐泰、黄子澄等奸臣拱卫皇室是天经地义,所以叫奉天靖难。

结语

自古以来,三足鼎立的情况下,即使是占优势的一方也是拉一派打一派,哪有像建文下面,齐泰、黄子诚那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架势,向军方和藩王同时开战的,这不是硬逼着军方倒向朱棣那边吗?这不,只一年时间,军方就和朱棣联合开启靖难掀桌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北平   大佬   明朝   军权   燕王   士人   兵部   武将   云南   军方   朝廷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