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从小混混成为上海教父的发家史

一 “上海滩皇帝”

1931年6月9日 这一天是个黄道吉日,也是“上海滩皇帝”、青帮头子杜月笙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上午9点整,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的大自鸣钟发出了9下沉闷声,顿时,大楼大门两旁的24响礼炮轰轰打响,震彻云霄。 上海滩开埠88年来的最热闹的“盛事”—杜月笙家的“杜氏祠堂”开祠盛典,开始了。

此次开祠盛典,其声势之浩大,可谓沪上空前绝后。 杜月笙豪斥50万大洋,在老家高桥建造了家祠、藏书楼和学塾,完成了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此刻的他,做的就是无数“小瘪三”梦寐以求之事: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民国时期的外滩 照片中央为海关大楼

这是开祠盛典的第一天,位于法租界华格臬路(现宁海西路)上的杜公馆附近的几条马路,已经被仪仗队和几万名客人挤得水泄不通。

六个大队组成的仪仗队,从杜公馆门前护送杜家先人的牌位至金利源码头(今十六铺码头),再登船经黄浦江至杜月笙在浦东的老家高桥。

打头的第一大队的声威就足以震慑整个上海滩:英租界派来的24名缠裹红头巾的印度锡克族巡捕,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列队开道。

紧跟其后的,是旗帜方队。先前是一面四人抬举、两丈见方的特大国民党旗,后面跟着暗合杜月笙岁数的44面杏黄旗,当中一面绣 有大红色“杜”字的大黄旗,迎风招展。

接着,是由法租界和英租界巡捕房派来的英、法、印、越巡捕组成的骑队。 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巡捕,骑着崭新、罕见的自行车,四辆一排,沿路而过。

在他们身后,跟着上海滩另一位青帮大佬黄金荣办的“金荣小学”的学生,身穿童子军制服,敲着洋鼓,扛着齐眉棍,负责护送几年 来各处送给杜月笙的十几把“万民伞”,以及各界名人赠送的旗伞牌亭。


“杜”字大旗与万民伞

要说更震撼的还在后面,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百人军乐队与一排荷枪实弹的步兵,中央陆军第五师的乐队与一连步兵,护送着国民政 副主席蒋介石、淞沪卫戍司令熊式辉、军法总监何键赠送的匾额。

其中,最扎眼的要数蒋介石送的“孝恩不匮”金匾。

“孝恩不匮”金匾。


这仅仅是第一大队,后面还有公安局、各军队的军乐队、小学童子军护送的:上海市长、外交部长、军政要人、各省政要、外国官员、各大公司、各大团体赠送匾额和旗伞花篮的五个大队。

每队都分别配有吴佩孚、段祺瑞、孔祥熙等南北军阀、新旧官僚政客送的匾亭。

贫苦出身的杜月笙为了想抬高自己身价,曾查过许多代祖先,可惜找不出一个能给他撑点面子的先人。

但吴佩孚帮他解决了难题,吴送的那面特大金匾上,题了“武库世家”四个字,将杜月笙捧成了西晋名将杜预,杜武库的后裔了。 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更有文人墨客,把杜的祖先吹捧上天。


武库世家

这仪仗队奠后的,是蒋介石送的一篇祝词彩亭。

真可谓声势浩大、盛世空前;显示出的人力、财力、权力,令人咋舌。 这之后,才是杜家祖宗牌位,用特别扎成的神轿抬着。

前面用八面特大铜锣开道,彩衣的美丽少女们,像仙女般捧着几十个盛满鲜花的花篮和几十个烧着檀香的大香炉,随轿而行。 杜月笙带着几个儿子跟在队伍里,缓步前行。


八抬大轿

扶轿杠的人,是当过上海县知事的李祖夔。这个人能找来不容易,来头是有颇有讲究的。 此人是在清朝有过功名的地方官,有这种人物的出面,才能够“彰显”杜家祖先的身份。 神轿后是集中了上海京戏班子里用的宫銮和戈矛剑戟等几百件古代武器。

一路上,鞭炮齐鸣,几十万人围观,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到码头,很多人被挤得掉落到黄浦江中。 随后,杜月笙率领来宾,分乘十几艘火轮渡江。


那一天,上海老百姓们震惊了,自上海有租界以来,从来没有让中国军队列队开入过,这次典礼能把陆、海军、警察部队等开入租 界还是头一遭。 就连蒋介石来上海住在法租界的公馆里,也只能带便衣警卫,不能调军队去给他守卫。

这“众星捧月”般的景象足以证明:杜月笙就是上海滩的皇帝,这是一个卖水果、混帮派的小流氓可以逆袭的时代。 但普通人哪能想到,这“盛事”背后盘综错节的权力黑暗。 这还只是第一天的“盛况”。

后面几天在杜月笙老家发生的事情,才能彰显杜月笙庞大的社交网络,其拥有的不可估量的财富、地 位、权势以及在政治上的野心。 从码头到杜家祠堂的十里路,全部新修;路旁插满各大商店赠送的彩旗,一里一座彩牌坊。 祠堂前面,赫然伫立一座五层楼高的大彩牌楼,四周搭起一百多间大席棚和临时戏台。


家祠牌楼

实际上,很多人不远赶来,是为了要看荟聚于此的南北戏曲名角。

参加演出的角儿有多牛?

不单有“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齐聚一堂;还有周信芳、马连良、杨小楼、龚云甫、王又宸、言菊朋、高庆奎、肖长华、姜妙香……可以说当时最顶流的明星全从各地赶来了,甚至有人带病演出。

这些角儿的名头之响亮、堂会戏目之精彩,不但让上海轰动了,连南京都被震了。

这是何等通天的本领,能让大腕们齐聚一堂?亘古未闻!

南北戏曲名角

这次活动的总费用共花费了百万元,但许多项目是完全由别人凑钱代办的,而杜月笙收的礼金早已把所有成本覆盖。

他用这种方式既为自己挣足了面子,也借机发了一笔大财。

这就是杜月笙一生中真正秉承的理念,“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

此次事件,被杜月笙控制的报刊大肆宣扬,上海人津津乐道,传诵多年:上海滩袅雄,十里洋场左右逢源,力贯中西路路通达。

二 杜月笙的发家史

杜月笙14岁那年,在堂哥的介绍下,去了一家水果店做学徒。但学徒工资不高,他觉得在水果店继续干,成不了大事。


于是,他准备去上海谋生。但,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找。杜月笙只好又做起老本行,继续削水果。前来买水果的人,都在说黄公馆。


杜月笙听到后很好奇,他开始去打听黄公馆的老板是谁。后来,杜月笙得知黄公馆老板黄金荣是上海的有钱人,还是法租界巡捕房的探长。


他觉得只有进入黄公馆,在有钱人手下干活,才能出人头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月笙削水果的时候,认识了青帮的陈世昌。他开始讨好陈世昌,为他鞍前马后。


在他的帮助下,杜月笙进了黄公馆打杂。当时,黄金荣夫人林桂生了一次病,久治不愈。


林桂生听到了一种迷信的偏方:让一些年轻力壮,阳气足的小伙子伴在病人床边,有助于康复。


杜月笙得知后,就把此次当作翻身的机会。因为他明白,黄金荣很听从妻子林桂生的话。只要把林桂生照顾好,给她留下好印象,或许自己的苦日子能到头。


就这样,他为林桂生忙上忙下,一刻不离开,比亲儿子还孝顺。这一切,林桂生都看在眼里。


没多久,林桂生的病痊愈了。


从那次之后,林桂生越来越信赖杜月笙,也开始让他接手一些重要差事。


这样熬了多年后,杜月笙熬出头了,成为上海三大亨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上海滩   青帮   上海   大佬   巡捕   仪仗队   租界   祠堂   公馆   教父   混混   蒋介石   大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