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其实选择逃的人才真蠢

前言: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株连九族。它打破了个人罪责的界限,将一人之罪扩大到整个家族,造成无辜者遭殃。

每逢提起,都令人感慨古人重刑轻爱的时代局限性。然而这一体现封建专制的刑罚制度,其产生和使用却也存在一定历史必然性,值得我们解读和思考。

残酷刑罚的由来:何谓“株连九族”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的桥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不论臣民,在惹得皇帝生气的时候,皇帝动不动就会说出“株连九族”之类的话。

然而,其实历史上真正发生的诛九族的事件却是非常少的。

株连九族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它又从何而来?

其实在以前封建专制独裁的统治中,像“避讳”“株连九族”等刑罚都是时代的特有产物。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惩治百姓。株连九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极端刑罚。

而“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刑罚制度,也被称之为“族刑”,是由秦始皇提出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一统帝国,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能更好地控制社会,运用了极其严酷的法家思想来制定刑法。株连九族便是秦朝政策的产物。

但是一开始制定的刑罚只是“夷三族”,而不是“夷九族”。也就是说一人犯罪,“三族”都要跟着处罚,这主要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在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夷五族”再到“夷九族”。秦末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株连九族”的运用达到鼎盛,成为帝王统治的重要手段。

“九族”具体是指自己、父母、妻子以及与自己最近亲的姑表兄弟、姐妹、子女等所有亲属。它代表了封建时期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集团。处罚九族,可以根绝某一姓氏的勋势,打击任何反对皇权的力量。这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性。

九族族人为何不敢逃跑

一个家族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说九族以内基本上是全都包括了。如果九族被施行连坐之罪,那这个家族也就等同于消失了,并且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可是明知如此严重的后果,在得知要被株连九族的时候,其他在九族内的亲属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呢?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同时他们也逃不掉。面对株连九族的判决,想要逃跑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真正逃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九族人不敢或难以逃跑:

第一,古代刑法对逃跑九族族人另有严惩。根据律法,逃跑的九族族人无论成功与否,本不该判死刑的也会被处决。这无异于自断生路。因此族人为保全性命,只能选择就地接受处罚,不敢逃跑。

第二,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逃跑难度极大。一旦皇帝下达判决,官兵很快就会抓捕相关人员。短时间内要成功逃脱几乎不可能。就算初时逃脱,在外流亡也难以长久。通缉令一出,为了赏钱随时会有人告发。

第三,古代设有严密的户籍审查系统。不管在路上还是到了他乡,都难以避开各级官府的盘查。一旦身份暴露,等待的只有更严厉的惩处。户籍的约束也让普通百姓不敢收留逃犯。

第四,在重视伦理纲常的古代,很多人也存在一种心理障碍,不愿离开家人和故土。即使面临刑罚,也只能选择就地接受,而非背井离乡。这与当时重视宗法伦理的社会背景有关。

第五,即使成功逃脱,亲人都已不存,独自一人在外漂泊,生活如何为继?没有了精神寄托,活着也失去意义,不如面对现实,坦然就义。

方孝孺的气节和操守

十族惨遭诛灭:方孝孺的悲壮与心如磐石

面对株连九族,正常人都会感到害怕和惊慌。但是有这么一个人,在皇帝说要诛他九族的时候,不但毫无惧色,还说就算诛十族也不怕。这人就是明初重臣方孝孺,最终也果真一语成箴,他的十族都遭到了诛杀。

方孝孺是谁?他为何最终落得个被诛十族的下场?这一历史事件背后透露了方孝孺作为一个臣子的气节和节操。

方孝孺,字伯温,明初著名学者。他是杰出的理学家,提倡“知行合一”,强调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性。明太祖定都南京后,他便前来应试,获得了进士及第,深得明太祖赏识,授翰林院编修。

明太祖去世后,他成为明成祖建文帝的左右手和心腹大臣。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与李景隆等人共同辅政。但建文帝仁厚,难以管制藩王。燕王朱棣见状,发动靖难之变,意图夺取帝位。

朱棣顺利进入京城后,立即囚禁了方孝孺。随后,他准备登基为帝,需要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于是召方孝孺出狱,前来受诏。这本是方孝孺轻而易举就可保全性命的机会,但他却没有退缩。

方孝孺穿着白孝衣来到殿上,痛哭着高呼“成皇帝”(建文帝的称号),悲恸欲绝。朱棣见状,宽慰他自己要像周公一样辅佐成皇帝。方孝孺立即追问朱棣建文帝的下落。他的行为展现出对建文帝的忠心,宁死不屈。

朱棣只得含混其词,说建文帝已经不在人世。方孝孺又质问他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帝。他的每一个问题都挑战着朱棣的正当性。即使处境危险,他也没有选择妥协。他的话充满了对来世的淡然和对正道的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方孝孺重新投入大牢。随后果真一一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连他的朋友和门生也一并杀害,共杀害八百余人。这样残忍的手段也折断不了方孝孺的精神。

方孝孺以臣子的身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他的精神象征着儒家“正心诚意”“知耻近乎勇”的伟大品格。虽然他和十族命运悲惨,但他的精神永存,堪称千古忠义的表率。

为何要残酷株连九族

一人得罪,为何要株连九族?

在中国历史上,“株连九族”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它打破了“一人罪责自负”的法理,将一人的罪孽扩及其整个宗族。这看似非理性和不人道,但在当时却存在其现实考量。

株连九族看似残忍,但它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震慑力。一人犯罪,九族受连累,其他人不敢触犯法纪,这样可以有效打击犯罪活动。它体现了古代重典治国的刑罚逻辑。

其一,在古代,宗族势力强大,家族往往就是一个利益集团。一人得宠,整个家族都会因此攀龙附凤。如果仅仅处罚个人,而不断绝其家族势力,将来可能酿成后患。因此有必要绝其祸根,防微杜渐。

其二,在没有现代监管体系的古代,仅仅处罚罪人本人治罪不力。罪犯的家人往往会藏匿罪证,帮助其逃脱惩罚。如果不威慑犯人的整个家族,就很难从根本上遏制罪行。

其三,在强力的皇权统治下,民众必然产生一种利益共同体意识。如果一个家族被株连处罚,其他人就会觉得“我亦肉身,人亦有父母妻子”,从而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触犯法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其四,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宗族内部往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处罚九族,可以利用宗族内部的监督压力,从道德上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法规的不健全。

总的来说,株连九族彰显了古代政府惩恶扬善、绝后患的果决。它是建立在当时社会条件基础之上的刑罚方式。尽管残酷,但它反映了统治者防微杜渐的考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人性本善,法制宜仁

通过上述对“株连九族”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的刑法体系及其社会背景。它揭示了皇权至上时代的种种罪恶,也提醒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仍需秉持人道、理性的原则。

“株连九族”违背人性本善的理念,应该被历史抛弃。它体现的是古人重刑轻义的时代局限性。现代法制应当本着宽严相济的精神,在惩治犯罪的同时化教育,体现社会进步。

历史虽然残酷,但它的教训值得我们铭记和汲取。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文明真正地进步。

回望过去,不仅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也是为了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不断完善法制,让国家与社会走向光明。

结语:

“株连九族”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阴暗面,它打破个人罪责界限,扩大化惩处至整个家族。这种残忍手段折射出当时专制统治的时代局限性。历史不应该一味美化,也需要正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株连九族”在当时存在某种程度的现实合理性,它体现出古人防微杜渐的严苛作风。这种刑罚逻辑虽然残酷,却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定背景。

今人谈古,更需要秉持开明、理性的态度。我们既不懂选择毫无批判地美化历史,也不应完全以今人标准苛求古人。在继承历史精华的同时,也应检讨其中不足,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恰当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宗族   皇权   刑罚   族人   亲属   古人   皇帝   家中   残酷   古代   家族   制度   人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