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

前言

明朝末年,是个乱世,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郑成功就是在这浮沉变幻的时代,一步步靠着自己不凡的才能和胆识,从一个普通书生进入仕途,最终成为抗清复明的民族英雄。

但是人生终究是场戏,英雄也难逃定数。郑成功作为明朝遗老遗少的代表,虽然在台湾立下汗马功劳,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时运,只能含恨而终。

郑成功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出生寒微到仕途顶峰再到戎马征战,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那种永不服输、视死如归的气概,至今依然令人崇敬。郑成功虽然没能达成心愿,却激励了无数仰慕他的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出身寒门 天资聪慧

郑成功160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一个贫苦捕鱼人家庭,原名郑芝龟。其父郑芝龙本是平民百姓,后来凭借勤奋赴日谋生,在长崎开设中药店维持生计。

郑芝龟从小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智商和抱负。据其同届好友回忆,郑芝龟十几岁时就表现出异常的胆识和果决,还经常私下结交一些书生文人,讨论时政国事。

当时正值明朝统治日渐衰落,奸佞当道,郑芝龟对此颇有微词,常说自己要中举出头,清理朝政,振兴国家。友人都认为他是年少轻狂,不甚看重。

虽然出身寒门,但郑芝龟自幼刻苦读书,后来一鼓作气赴中国考取了秀才,这在当时的贫户子弟中可谓凤毛麟角。这更坚定了郑芝龟报效国家的决心。

郑芝龟虽然生长在外国,但骨子里依然热爱中华文化,对故国前途忧心忡忡。他从小就立志要靠科举入仕,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所以,郑芝龟在长崎读书时,就以在翰林为终极目标,遍读古今书籍,充实学识。

虽然家境清寒,但郑芝龟靠自己勤奋好学,很快就在文学及政治学识上脱颖而出。他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历史和文化都了如指掌。还善于从各国历史中汲取政治教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在长崎读书期间,郑芝龟结交了一批官员子弟和留学生。他们私下里经常就时政国事进行激辩,郑芝龟虽然还很年轻,但政见却常常超前同侪,给伙伴们留下深刻印象。有人预言他日必成大器。

出仕纷争 遭贬黜落

1624年,郑芝龟赴北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升为编修,进入明史馆,参与编撰《明史》。

当时正值东林党与阉党互斗不断,朝局混乱,郑芝龟选择站在东林党一边,和魏忠贤等阉党势力对抗。

1625年,郑芝龟参与起草《七谏书》,直陈国家危亡,请求皇上诛杀魏忠贤,革新政治。结果触怒了魏党,郑芝龟被贬为普通编修。

1626年,郑芝龟联合其它忠良官员再次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大怒,把郑芝龟贬为南昌推官,实为谪官。

1630年,郑芝龟被召回京城,重新任职翰林院,但很快又因言语得咎而遭革职。这一系列遭遇使郑芝龟对朝中腐败愈加痛恨,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实力改变现状。

郑芝龟入仕后,对朝政腐败现状大为震惊。他本以为通过科举入仕就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党同伐异的现实却出乎他的意料。

郑芝龟原本想静观其变,稳扎稳打逐步晋升。但朝中奸佞日益嚣张,贪污成风,国力日衰。郑芝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得不挺身而出,参与东林党的斗争。

虽然最终东林党败北,郑芝龟也被贬黜,但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本质。郑芝龟一边被迫南迁,一边思考如何脱离这个腐败落后的环境,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抱负。

起兵反叛 出洋经商

1633年,郑芝龟的父亲郑芝龙率家人由日本返回中国福建,郑芝龟也回到家乡,自号“成功”。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尽,明朝正式灭亡。郑成功决心起兵反叛,与满清决一死战。

他联合弟弟郑鸿逵、索顺等人,在福建海域发展势力,通过海上贸易获取资金支持。郑成功不仅自己下海经商,还派遣家族成员四处活动,发展壮大实力。

很快,郑成功就凭借其过人的智谋和手腕,在福建沿海建立起相当规模的海上力量。他以此为基础,逐步统一了周边各路军阀势力,旗帜鲜明地反对满清统治,成为南明势力中的翘楚。

明朝灭亡的噩耗让郑成功十分痛心。他虽然早有准备,但亲眼见证国家覆灭,依然令他肝胆俱裂。郑成功认为这是奸佞当道造成的,如果自己当初政见被采纳,明朝就不会沦落到这步田地。

这更坚定了郑成功反满复明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对故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放弃仕途,返回福建固镇,与弟弟郑鸿逵等人谋划大义。

郑成功凭借家族在福建和长崎的人脉资源,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海上武装。他利用长崎对华贸易的便利,通过走私军火等手段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很多原本臣服满清的沿海武装也纷纷前来投奔郑成功。

征战南北 兵锋折磨

1645年,郑成功正式接受南明隆武政权的招安,被封为“海澄公”,负责抗击清军,收复失地。

此后十余年时间里,郑成功领军在浙江、福建等地与清军展开拉锯战,先后取得金门、厦门等战略要地,一度收复了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声势浩大。

1650年,郑成功大军一路北上,逼近南京,试图进军中原,重建南明政权。但因后方补给不继,被清军击退,退守厦门。这也是郑成功力量的第一个高峰。

1656年,郑成功再次北伐。这次他一路高歌猛进,长驱直入,直抵江苏芜湖,重创清军主力。但终因寡不敌众,再次退回福建。

这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达到鼎盛,在南方抗清阵营中独领风骚。惟终究与清朝正面对抗之力尚嫌不足。

参与抗清战争十余年期间,郑成功领导的军队先后多次大败清军,收复了不少失地,一度重创满清统治。这让郑成功名噪一时,声名远扬,成为南明势力的核心人物。

但郑军毕竟实力有限,每次北伐虽然起初捷报频传,但终因清军调动主力围攻而不得不退回福建。这段时间郑成功也感到力不从心,看清了与清朝正面对抗的困难。

不过,这些战役使郑成功练就了一支精悍的武装力量。他们在长期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战斗力和纪律性都得到了提高。这为郑成功后期转战台湾奠定了基础。

渡海据台 建功立业

1661年,郑成功调整策略,决定先占领台湾,以台湾为基地,从长计议对抗清朝。

这年四月,郑成功亲率两万五千人,从金门出发,开往台湾。途中遭遇风浪,船队被迫避难澎湖。待风停浪歇,舰队重新出发,顺利登陆台湾。

上岸后,郑军很快攻占了荷兰人的要塞,全歼敌军。至此,台湾光复成功,郑成功也建立起抗清的根据地。

此后两年间,郑成功颁布了多项农业便民和军事防卫的政策法规,使台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军力也日益增强,奠定了台湾的经济基础。

经过多次大战之后,郑成功认识到暂时难以与清朝在大陆决战。为了从长计议,他决定转而攻取台湾,将之作为抗清的大本营。

这次台湾战役,郑成功历时数月精心策划,终于大败荷兰殖民军,收复了台湾。他也因此声名大震,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抗清领袖之一。

郑成功接手台湾后,先稳定了军心民心,然后大力发展经济,使台湾逐步繁荣富裕。同时,他也不断完善军事防务,将台湾建设成反攻大陆的前沿基地。

子不教 身先死

1662年,就在郑成功事业达到顶峰之时,却发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故。其子郑经私通乳母,还生下私生子,这在当时的封建道德观念下是天大的耻辱。

郑成功为人极其严苛,对儿子的要求也极高。他一听此事大怒,立即下令杀死乳母和私生子,还要处死自己的儿子郑经。

郑经的叔父勉强求情,郑成功这才没有杀郑经,但他自己却因怒气太大而突发脑溢血,很快就病倒在床。

不久,有人告知郑成功,其父郑芝龙已经被清廷处死的消息。郑成功震怒之下,病情急转直下,终因脑溢血去世,年仅39岁。

种种打击之下,郑成功终日愁眉不展,他预感自己已不长久于世,决定趁现在安排后事。

他原本期盼郑经能接续他的事业,光复大陆。但郑经的所作所为彻底违背了他的期望,郑成功对郑经已彻底失望。临终前,郑成功指定自己的养弟郑克塽为继承人,希望他能继承遗志,完成自己的心愿。他还留下遗命,要郑克塽终身镇守台湾,以抗击清朝侵略。

不久,郑成功便在积忧成疾中去世。临终前他流着泪说:“奈何生不逢时,我虽已努力,终究难逃灭亡之劫。”

郑成功去世后,葬于台南建宁郡,并建立庙宇奉祀。台湾百姓深受郑成功恩惠,都对他痛哭流涕、追思不已,誓要继承遗志,光复大陆。

结语

郑成功生前力图光复台湾、武装反抗清朝,可谓抱负不凡、气节非同。但其子郑经最后还是向清廷投降,使郑成功一生的心血功亏一篑。

郑成功虽然英年早逝,但其抗清复明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他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将激励中华民族子孙永远奋发图强、化患为福。

郑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事业兴衰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更多时候需要仰仗天时地利。郑成功虽然智勇双全,但终究抵挡不住时代变迁的大势。

然而,郑成功那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黑暗的时候,正是需要仰望先贤的光辉;在迷茫时刻,亦可汲取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开辟崭新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翰林院   长崎   东林党   明朝   奸佞   孙子   福建   台湾   长子   满清   临终   清朝   势力   妻子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