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河南老农钓到一只背插4支箭的“乌龟”,专家:这一杆18亿

前言

上个世纪,河南的一位老农在宁静的午后,决定前往河边钓鱼,以寻找片刻的宁静和乐趣。河边的风景宜人,微风吹拂,让人心情舒畅。老农找了个隐蔽的角落,投下了鱼钩,开始了他的垂钓时光。

不久后,老农感觉到鱼儿咬钩的感觉,他熟练地收线,提竿,一只奇怪的生物被勾住了。老农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奇异的东西拉上岸,发现竟然是一只全身呈军绿色的“乌龟”。

令人惊奇的是,这只“乌龟”的龟壳上还插着四支箭,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更令老农吃惊的是,仔细观察龟壳,他发现空白地方刻着一些文字。

老农感到事情不寻常,便将这个奇特的“乌龟”拿到当地的专家处求证。专家细心观察后震惊地说:“你这一杆价值18亿呀!”

这个发现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这只军绿色的“乌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究竟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一、平凡老农的偶然发现

2003年的一个春日午后,河南乡下的一位老农赵伯伯独自坐在村边的小河里钓鱼。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三个钓点了,前两个地方虽然景色优美鱼群繁多,但他钓了一上午却连一条小鱼都没钓上来。

赵伯伯嘴里叼着根稻草,一边轻轻晃动鱼竿,一边努力分辨飘动的浮标是否被鱼儿轻轻吻过。然而过了半个多小时,浮标还是纹丝不动。

“今天鱼儿们怎么都不上钩呢?”赵伯伯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还是再试最后一个地方吧。”

于是收起鱼竿,赵伯伯来到村子附近的另一条小河。这条河很窄,两边都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微微晃动的芦苇间偶尔可以看见几尾鱼快速掠过。

“这里应该能钓到鱼的。”赵伯伯满怀希望地将浮标抛出,然后找了块大石头坐下,耐心等待鱼儿上钩。

过了十几分钟,飘浮的浮标还是没有任何反应。赵伯伯有些懊恼,正打算收竿离去,这时鱼线突然变得绷直,浮标也猛地向下一沉!

“上钩了!”赵伯伯激动地立即用力收线。感受着鱼线传来的颤动,他知道这次钓上来的一定是条大鱼。

没过一会儿,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突然从水里扑腾着冒出,赵伯伯连忙用网兜将它抄入手中。然而当他将那东西捞起来的一瞬间,却傻眼了——网兜里躺着的根本不是鱼,而是一个长得古怪的铜制品。

那竟然是一个乌龟的形状!赵伯伯仔细一看,这个所谓“乌龟”个头不小,有手掌大小,而且呈现一种古旧的绿色。最怪异的是,它的背上竟插着四支箭,箭羽随风飘动。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怪异?”赵伯伯自言自语道。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乌龟”,不明白它为何会在河里。

本想丢回河中,但最终赵伯伯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将这个奇异的“乌龟”带回了家。

回到家中,赵伯伯将“乌龟”洗干净,这才看清它的全貌。“乌龟”个头不算大,但做工精细,箭簇刺入其背部的力度几乎令人生疼。而在阳光下,赵伯伯惊奇地发现,“乌龟”的背壳上竟刻着一行小字!

这更加激起了赵伯伯的兴趣。他试着用手指抹去“乌龟”表面的绿锈,希望能辨认出那行小字的内容。但时间太久,上面的字迹早已看不真切。赵伯伯只隐约看出是一些方格字体,似乎并非现代汉字。

“这会是什么古玩吗?上面这些字看着怪怪的。”赵伯伯自言自语道。他决定把这个奇特的“乌龟”好好保存起来,希望有朝一日弄明白它的来历。

二、专家惊为天造国宝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2003年,距离赵伯伯钓起“乌龟”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这天赵伯伯一如既往地在田间劳作,中午回家吃饭时习惯性地打开电视。

这时正好正在播放一档文物鉴定节目。节目中,一位老人带来一块繁复的铜器,声称是祖上传下的古董。几位专家经过仔细鉴定,确认这就是一件难得的商朝青铜贝干,对研究当时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原来现在有这种节目,可以帮助老百姓鉴定文物。”赵伯伯感慨道,“要不我也去试试,看看我钓起的‘乌龟’是什么来头。”

第二天,赵伯伯兴冲冲地带着“乌龟”来到电视台。工作人员听他描述后也颇感兴趣,表示会请专家进行鉴定。

没过一会儿,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来到了现场。

“乌龟背上插四支箭?龟壳上还刻了一行看不清的字?”为首的专家摸着白胡子喃喃自语。

等赵伯伯拿出“乌龟”后,几位专家顿时两眼放光,连连点头:“真是天造地设的国宝!这并不是乌龟,它的真名叫鼋,是一种已经濒临绝种的鳖类动物,最早记载于商朝甲骨文中。”

原来,赵伯伯钓起的“乌龟”实则是一件造型精美的商朝青铜器!

专家们仔细查看后判断,这件青铜鼋大约制造于商朝末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令人叹为观止。

“根据鼋背上的箭和穿孔情况分析,这应该是在记录一场商王射猎场面的铜器。”为首的专家推断道,“上面的文字我们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国宝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赵伯伯忍不住发问。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这件国宝的价值约为18亿元!”专家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天文数字。

赵伯伯听后瞪大了眼睛,差点没站稳:“什、什么?18亿?我的天呐!”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河里随手钓起的“乌龟”,竟然有如此巨大的价值。这简直是老天爷送给他的厚礼!

“既然它这么值钱,我肯定要卖了,哈哈!”赵伯伯心里美滋滋地想。

三、国宝归国誓言互利

“这件国宝如果可以归还国家,将会对我们学习商朝历史有莫大帮助。”专家郑重地说,“希望您可以考虑无偿捐赠。”

赵伯伯还沉浸在发财梦中,听到专家这话,顿时皱起了眉头:“无偿?我可没这个义务吧。这个乌龟我自己钓到的,想卖给谁卖给谁,关你什么事?”

专家也意料到赵伯伯的反应,笑着解释道:“我们非常理解您的想法。但是这个国宝的来历比较特殊,按照法律规定,如不是祖传或合法购得,发现者有上交国家的义务。否则若私自交易,不仅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会触法。”

赵伯伯感到十分纳闷:“我合法钓到的,凭什么非要上交不可?我一个老头儿了,儿孙满堂,就不能指望发横财换换破房子?”

“您说的很对,我们没有强制您必须无偿捐赠的权利。”专家继续耐心解释道,“但是我建议,不妨和国家进行一次互利的合作。您无偿捐赠国宝,国家来保护和继承它的历史价值。作为回报,我们会给予您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让大家都能获得利益。您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赵伯伯听后沉吟了一会儿,也觉得专家的建议很有道理。想想自己一个老头子,有这样一件国宝,却无力保护,日后被盗窃或损坏也说不定。不如送给国家博物馆,可以完好地保存下去。

“好吧,我同意无偿捐赠,你们记得补贴我啊!”赵伯伯笑呵呵地说。

最后,在见证人签字盖章后,这件3000年前的国宝正式归还祖国。

四、背后的故事历史珍贵

经过进一步的专业研究,这件青铜器被正式命名为“作册般鼋”。

它背后所记录的,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

相传商朝末年,商纣王仍旧沉迷于射猎这项君王传统娱乐活动。一日,商纣王带着臣子来到洹水边开展一次盛大的射猎仪式。

商纣王率先搭箭拉弓,瞄准了一只正在水中悠游的大鼋。只听“呯”的一声巨响,鼋被他的箭射中,剧烈挣扎起来。

“陛下神箭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子们争相赞叹商纣王的箭法。

然而商纣王并不以此为满,他认为一箭未必能完全制服猎物,于是命左右射出更多箭支,以示自己的威严。

这只倒霉的鼋背上插满了四支箭,彻底失去生机。

商纣王为了记录这次场景,特意将猎物鼋赏赐给记录者作册般,让他铸造成青铜器以志射猎盛事。

作册般遵旨将实际场景制成了这件“作册般鼋”。其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为当时极为罕见的写实类青铜器。

3000年过去,这件铜器历尽沧桑,终于在一个普通老农的偶然发现中重见天日。

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小小的铜器,竟记录了如此悠久灿烂的历史,蕴含了多少先人的智慧!

“作册般鼋”不仅证明了商朝青铜冶炼之领先,也成为我们研究当时礼仪、音乐及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它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也让人们对那个久远的时代有了更立体的想象。

如今,这件国宝已被妥善保存于博物馆之中,让广大人民可以一睹其风采。

我们感谢老农赵伯伯的无私奉献,使这件国之瑰宝得以完好地传承至今。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借此审视当下。

一件看似普通的器物,也许就隐藏着超乎想象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像赵伯伯老人那样,发现国家瑰宝后将其归还国家,而不是私藏或散失至他人手中。

所有先人智慧的结晶,都应该成为后人共同的宝贵财富。

只要我们共同发掘、呵护历史文化遗产,就一定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老农   乌龟   浮标   专家   商朝   铜器   河南   伯伯   国宝   价值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