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敌!文官是赶紧跑,武官加入敌营!明末:一文一武高第与高第

过去的史书大多集中叙述了明末时期那些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本文将调转视角,聚焦于两位鲜为人知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却巧合地相同——高第。这两位高第并非亲属(或许五百年前有渊源),一个出生于河北,身为进士,走上了文官之路,而另一个则来自陕西,成为了一位武官。两人都曾在明朝官场中高层职位上任职,文官高第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并兼任蓟辽经略(与袁崇焕曾经职位相近),武官高第则成为了山海关总兵。他们都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将简要叙述,供历史爱好者参考。



第一位是文官高第,他对抗敌人如同对抗猛虎。在明末天启朝时,高第已经是资历颇老的一位进士,他在万历朝十七年考取了进士头衔。高第初入仕途,从县令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到天启朝时,他已经成为了兵部侍郎级别的高级官员。然而,在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高第选择了致仕,当时他已经66岁。然而,第二年,即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天启皇帝对辽东战事忧心忡忡,再度任用了高第,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不久后,还让他兼任蓟辽经略(涵盖登莱地区军务)。这已经是明末除内阁大臣及一些虚衔之外的文官最高职位了。



高第赴任辽东后,便与负责宁锦防线的袁崇焕发生了分歧。原因在于,高第认为辽西走廊无法挡住后金铁骑,建议将所有军队撤至山海关一线。而袁崇焕坚决主张在宁锦防线上坚守,不愿意后撤。高第之所以担忧辽西走廊守不住,是因为在天启二年时,明军在“广宁之战”中惨败,失去了山海关以北全部的辽西领土。当时的蓟辽经略熊廷弼提前将辽西走廊的百姓撤到关内,后金由于无法在这片几百里无人烟的土地上找到粮食,只得自行放弃了辽西走廊。基于天启二年的惨败经验,高第同样担心自己无法抵挡后金铁骑。



高第建议袁崇焕撤守,但袁崇焕坚决不肯,两人便开始在官司中争论不休。后来,袁崇焕独力打出了“宁远大捷”。胜利一出,高第在蓟辽经略这个职位上岌岌可危,袁崇焕取得了胜利,他的战略自然是正确的,而高第的战略显然是错误的。而在“宁远大捷”期间,高第因不赞同袁崇焕的战略,在山海关躲避了整场战役,事后清算时,他只能匆忙辞职谢罪。



高第在辞职后返回老家永平,没过多久,又遇到了一场历史大事,并在其中身败名裂。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末,“乙巳之变”爆发,后金大举入侵明朝,次年初,后金军队杀至永平。在后金军队即将抵达之前,作为明朝四朝元老的高第,却毫无为国舍身的精神,带着全家逃之夭夭。这一逃,使得他的名誉彻底烟消云散。八年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军(崇祯九年时,后金改国号为清)侵入另一位曾担任蓟辽经略的老臣孙承宗的家乡高阳,孙承宗却英勇抵抗,以身殉国。两人前后相比,突显出高第对抗敌人的胆怯。



战后,朝廷对逃离战场的官员进行了清算,高第也在其中,被责令迁居山东,后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返回家乡,随后因病去世。高第虽晚节不保,却也安享晚年,享年82岁。



第二位是武官高第,他在明末成为了山海关总兵,然而在史书中的记载有限,显然,他的军事生涯并无太多耀眼战绩。然而,他却深度参与了一次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件——清军入侵。许多人普遍误以为,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时,献出山海关,引清军入侵的是吴三桂,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当时,吴三桂实际上是宁远团练总兵,而山海关的总兵职位当然属于高第。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奉崇祯诏令前往北京援助时,他是从宁远启程的,到达山海关后,与高第联手,两人相得益彰。随后,北京失守,崇祯皇帝不幸殉国,吴三桂决定投降清军,并率领部队赶往北京。然而,高第并未前往,他留在山海关与由李自成派来接管防务的唐通共同守卫山海关。吴三桂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得知自己在北京的家被李自成抄掠,其父吴襄也被抓,陈圆圆爱妾也被掳。吴三桂立即返回山海关,与高第配合,击败了唐通,重夺山海关。此后,吴三桂主导降清的进程,再度与高第合作,共同取得了一片石大战的胜利,两人共同成为清臣。尽管高第在清朝历任山海关总兵、河南开归总兵等职,最终爵位也只晋升至三等轻车都尉,远逊于同时降清的吴三桂,但高第碌碌无为的历史却使得他得以安享晚年,康熙十年,高第病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文官   明末   宁远   崇祯   山海关   敌营   总兵   经略   天启   武官   辽西   公元   文一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