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探秘:一碗泉先民留遗迹

1957年3月下旬至7月,甘肃省文管会派出文物工作小组,到包兰铁路沿线配合工程了解文物情况。先后在中卫县境内做了大量调查,发现了许多古遗址、古墓葬。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在一碗泉、长流水地区。

一碗泉遗址位于中卫市区西55公里处的沙丘地带,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住着几户村民,后来因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搬走了。遗址南面越过几个沙丘就临近起伏的峰峦,山脚下尚有少量的水,名曰“一碗泉”。

据许多老年人回忆,一碗泉距离甘塘车站不远,甘塘有石头砌的客栈,那是古时驿站——西路三站留下的房子,在甘塘建火车站前,甘塘村民吃的水就是用毛驴从一碗泉驮来的。一碗泉是山脚下的一个涝泊,那时候涝泊里的水还不少。

典籍中的说法是:一碗泉处在瀚海之中,水盈出非常慢,以盈满一碗水为界,舀掉后才能再渗出一碗水。当然这只是说明了水源之少。一碗泉泉水清澈,非常甘甜,且处在水源奇缺的荒漠畏途之中,显得特别珍贵。

一碗泉遗址

在清代,一碗泉是中卫西路三站之一。西路三站指长流水、一碗泉、甘塘子。

当时,清政府在中卫到武威、河西走廊的交通线上,专设了驿站。驿站是方便传递信息的服务机构,有供过往官员休息的站房,有供传递信息人员乘用的马匹。

西路三站的设立反映出这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清以前,一碗泉是什么样子,因缺乏史料记载,已经无法说清。

若历史往前推延,一碗泉作为丝绸之路辅线经过的地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一碗泉有一座庙,叫茶房庙,此庙于新中国成立初颓毁,现在无法说清建于何时。茶房庙是道教庙宇,道教庙宇以“茶房”命名的屈指可数。道教人士在人烟稀少且缺水的瀚海畏途之中建庙,给过往行人供茶供水。

庙宇的建造及庙宇中道士的生活维持需靠香火布施,一碗泉茶房庙的存在说明中卫西路三站过往商旅、信奉道教人士众多,有供奉的能力。

当然,最根本的是有一碗泉的水作保障。在沙坡头也有一座茶房庙,为了区分,人们把一碗泉的茶房庙叫做“上茶房庙”,把沙坡头的茶房庙叫做“下茶房庙”。

一碗泉遗址东、西、北三面皆靠沙丘,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南靠绵延起伏的峰峦。在黄沙被风力移开以及较平洼的地方,裸露着许多远古遗物,但没有发现文化层。

文物工作者在这里采集的标本以石器为主,陶片数量很少。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石核、石叶、敲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细石片等。

其中斧、锛器形一般较小,完整的很少见,有打制、磨制、琢制三种。刮削器多为两面打制,扁平椭圆形,周围边缘有二次加工的痕迹。砍砸器以圆形居多,周身打制,边缘有砸痕。石核有锥形、扁锥形两种,周围均有打制后的棱角痕迹。小石片质坚细,有白、灰、黄、绿等色,个别边缘有使用痕迹并有经二次加工的痕迹。石叶在遗址中数量较多,用薄长石片制成。

除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部分骨针外,还发现部分陶器。这些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部分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陶器纹饰有粗、细绳纹,划纹,方格纹,附加锥纹等。

这些文物被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从采集到的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来看,当时在一碗泉活动的先民是以挖掘植物的根茎和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作为食物的补充,狩猎、捕鱼等逐渐变成了副业,生活十分艰苦。

文物工作者还在长流水、沙坡头、荒草湖、碱碱湖、沙塘等处发现遗存,虽相距较远(15公里至20公里),但从地域上看,分布在同一线上,所处的地理环境,均在远离沙丘和近水傍河的地方(处于河谷的阶梯形台地上,属河床猎牧区)。

在黄河南岸,文物工作者在常乐至宣和的李营、倪滩、马路滩、刘家庙子粱、双疙瘩塘、狼窝子坑、沙滩、丁家坟等地也发现了人类发展的明显足迹。

这次调查,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卫古文化遗址的一次初步考察。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境内的原始人》中说:“内蒙古自治区萨拉乌苏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洞沟等地,曾发见过约二十万年前的人类门牙一枚及许多旧石器。”“甘肃庆阳县……甘肃中卫县,四川资阳县都曾有旧石器的发见。考古学上认为这种遗物,有些属于‘河套文化’,有些比‘河套文化’年代还要早些。”这一结论将中卫县和灵武水洞沟发现的人类遗物鉴定在20万年以前。

中卫和灵武一南一北,地域相近,黄河流灌其间,说明在今宁夏的大片区域,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中卫地区也是人类原始文明的组成部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范老的《中国通史简编》原稿是1940年在延安写的,再版时间是1954年,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中卫县和水洞沟所在的灵武县,还都属甘肃省管辖。范老的这些研究成果,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了新的变化,但它却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卫一碗泉旧石器和长流水新石器的最初发现时间应该是在1940年以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长流水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采集到各类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300多件,主要是石器和陶器残片。

长流水遗址北部紧靠腾格里大沙漠,南部群山重叠。长流水河谷宽近百米,一年四季溪水长流,遗址就分布在河谷两岸的台地上。

北部台地的遗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南部台地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

遗址中部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与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基本类同,其中打制石铲、石锛等已具备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雏形。

细石器中的部分锥状石核、刮削器等器物,与中原地区下川、沙苑、灵井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出土器物有很大一致性。

长流水古文化遗址虽然还没有发现文化层和墓葬,但从石器的制造技术和特征看,远在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生存。

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长流水一带的原始先民逐步开始驯养家畜、制造陶器、磨制石器,并掌握了穿孔技术。

从部分彩陶纹饰和大量的石磨棒、磨盘分析,先民们在狩猎、畜牧,采集植物种子、根茎作为食物来源的同时,还进行着一定的农业种植。

这一切表明,中卫长流水是原始社会北方草原文化与甘肃马家窑农业文化的交汇地带。

考古人员还在中卫市宣和镇南约15公里处的双井子山坡下,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工具——清水河式尖状器。经考证,这是旧石器晚期最具特征的代表器形之一,距今一万年至两万年。

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从旧石器中期、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人类不仅生活在中卫黄河以北,同时也生活在中卫黄河以南,中卫黄河两岸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之地,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以后的研究中,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远在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卫地区的原始先民,就用简单粗笨的工具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旧石器时代遗留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群聚在一碗泉、长流水一带的远古居民采集石英岩、白云岩、燧石、玛瑙石等石器原料,通过石锤砸击、压剥等方法,制作成石器工具,以此获取更多的食物。在制作石器工具的同时,原始先民还制作一些木质、骨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由于时代的久远,绝大部分木质、骨质工具已经腐朽,只有石器工具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研究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章选自《中卫史话》

来源:口述宁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中卫   灵武   道教   旧石器   茶房   旧石器时代   先民   石器   遗迹   遗址   文物   流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