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最好的自律,是给自己的精神去油腻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油腻,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的放逐。

汪国真曾说:

“当你仓促地到了中年,体态、面容、眼神、心境都被盖上了印戳。”

人到了中年,身体发福、思维固化,似乎从头到脚都停止了更新。

但在我看来,相比稀疏的发量、挺起的啤酒肚,中年人精神上的油腻更为可怕。

追忆从前、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当你离这词语越近,离干净清爽就越远。

人到中年最好的自律,是给自己的精神去油腻。

01

停止追忆从前

作家格十三,曾总结过油腻中年男的一大特征:喜欢追忆从前。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饭桌上,酒过三巡后,几个大老爷们红着脸摇头晃脑开始大谈特谈当年。

谁在校园里曾是风云人物,多少姑娘争着追他;

谁刚进公司就拿下了大项目,斩获行业大奖,一年连升两级……

一顿意气风发地遥想当年后,满座尽是沉默。

无非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去的辉煌,都不过是人生短暂的高潮。

过了35,小高变老高,小赵变老赵,曾经俊俏少年郎,大部分人都大了肚子秃了头。

每天单位家庭两头忙,妻子总是抱怨不断,上司画的饼总吃不消。

忧思迷茫之际,回忆从前成了最好的止痛药。

只是中年人也明白,怀旧的情绪不太适合经常展现于人前。

因为这代表你现在的人生乏善可陈,只能用过去的光鲜来掩盖现在的失意。

过去的爱情再美好,你也不能回头望。

过去的事业再辉煌,也改变不了当下现状。

过好当下,珍惜眼前,稳步前行,才是最人到中年最好的姿态。

02

切莫不懂装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中年人:

吃料理时,他跟你科普寿司文化的起源;看电影时,他跟你大谈特谈法国电影发展史。

他样样装内行,可在行家眼里不过是门外汉;

他以为自己博古通今,其实说出来的话漏洞百出。

俗话说:满瓶不响,半瓶晃荡。

当一个人把知识当作装点自己的门面,正说明他的内心空无一物。

要知道,一个人的浅薄是遮掩不了的。

越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越说明他其实没啥见解。

越是急吼吼想得到外界认可,最后换来的可能是旁人的奚落。

关于这点,师太亦舒有句话可谓精辟,她说: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


她不告诉别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淑女也好君子也罢,大家追求的都是一种自足自洽的状态。

中年以后,不妨学学长在地上的麦子。

它不用假装懂得四季,春天离场后,它在秋天自会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麦子因饱满而弯腰,人因成熟而低头。

与其满世界找认可,非要比别人高一等,不如安守一隅,低调静默,活好自己。

03

戒掉好为人师

看过一个话题:为何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他们只不过在为循规蹈矩的命运寻求些认同,为一事无成的人生增添几分优越感。

生活中,有许多人张口闭口就是:“听我说”“你应该”“这不对”。

他们常常打着“过来人”的名号,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自己洋洋得意,别人却嫌弃不已。

想想看,那些一见面就催婚、催生的长辈,是不是被你悄悄屏蔽了?

那些总在干涉朋友选择、指点别人人生的人,最后是不是没朋友了?

有一种自律,叫不好为人师。

你混得好,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你混得不好,巴拉巴拉说教只会显得自己层次更低。

急于指点别人,意在求荣,最终却自取其辱。

作家金惟纯有句话说得好:

我为凡夫俗子,不敢奢求为人师表,只要戒掉好为人师,便已功德无量。

人们之所以喜欢对着大山呼喊,只是想释放情绪,而不是被大山教育。

中年以后,宁做一座沉默的山,也不做一只聒噪的雀。

04

切忌自以为是

心理学上有个“隧道视野”:

环境、阅历不同,使得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认知隧道里,所见只是一隅。

人到中年,路走过不少,事经历得多,更容易走入“隧道视野”,变得自以为是。

罗永浩曾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以前他但凡见到有人信星座、去拜佛,都一脸不屑,忍不住吐槽。

可当后来他自己创业,被压力和焦虑裹挟,总无意识想抓住一些什么时,他才终于理解了那些人的做法。

中年去油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放下傲慢与偏见。

这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活法,却有不同的经历和三观。

打开眼界和胸怀,去尊重、包容和理解。

就如罗翔所说: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

一个城里人来到农村,也不能说他蠢,他只是分不清稻子和麦子。

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本着求同存异的心去理解,而不是带着优越感去指责。

中年以后,试着以成熟的姿态包容世界的参差。

随着人生的经历去适应,去改变,才能永葆年轻的状态。

05

警惕固步自封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油腻是什么?就是流不动了,像猪油一样凝固在那儿了。

到了一定年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但由于这套体系我们过于熟悉,反而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与新观点、新机会失之交臂。

想想生活中,你是总以反驳别人为乐趣,还是能从不断刷新自己的观念中获得快乐?

面对比你厉害的人,你是排斥还是愿意虚心请教?

守着旧经验度日,很快就会让你步履维艰。

想祛除思想之油腻,就要勇于接受固有认知被挑战。

诚如作家半山所言: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事物越多,越是自由。

每一种难以接受的观点、事物,都是给自己竖起一道墙,墙竖得多了,不是迷宫即是牢笼。

盲目抗拒、固步自封,就是亲手关闭了通往新生活的那扇门。

成长,往往需要放弃一部分安全感。

警惕让你太过舒服的,主动寻求让你不适的。

保持开放的心态,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才是最好的解腻良方。

主持人马腾曾说:油腻,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的放逐。

中年以后,身上的赘肉很容易看见,思想上的油腻却很难察觉。

人活到一定年龄,应该养一张严实的嘴,修一颗包容的心。

把自己收拾得干净优雅,你的世界才会通透敞亮。

点个赞吧,定期给自己的精神“去油”,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油腻   中年人   好为人师   固步自封   人到中年   麦子   中年   从前   观点   精神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