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陈家行、重修七宝教寺、董其昌圆梦…… 万历那年,闵行那些人、那些事 - 乃清叙史



9月15日,备受期待的“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在闵行博物馆开展,展览再现明万历年间礼仪制度、宫廷生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中外思想交流的瞩目风采和繁荣盛况,让观众透过晚明的盛世余晖,感受在早期全球化历史进程的逐渐影响和冲击下,新旧交替、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中国·万历”。(详见→116件珍贵文物带你穿越到大明王朝!“网红”闵博又上新啦


本期“乃清叙史”,张乃清老师带我们走近万历那些年的闵行那些事——


明嘉靖年间,上海地区的“倭患”平息之后,经济社会缓慢恢复发展。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在万历朝的48年间,今闵行区境内有莘庄、虹桥、纪王庙、陈家行、召稼楼等市镇同时崛起,尤其是七宝、诸翟、北桥、闵行、杜家行等地寺庙香火旺盛,集镇镇区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商贸重镇。


初建陈家行


明万历初年(1573)秋季,陈球从浙江运送木排来沪销售。驾木排沿黄浦江而行,不料遇上风浪,木排散架漂入周浦塘。幸好周浦塘曲曲弯弯,终于一个湾塘边拦住了大部分木材。雨过天晴,为了感谢乡民们的帮助,陈球就地将木材廉价出售。他不辞辛劳,又运来一批批木材,以平价出售。不出几年,生意越做越好,“陈家木行”名声远扬。


这时,徽商子弟胡少刚也来到这里。他一眼认定这里大有商机,便租房设店,贩卖家乡土产,做的是小本生意,因为人厚道,深得人缘,获利不薄。于是,娶本地女郁氏成婚,从家乡运来价廉物美的砖石木材,自建富有徽派特色的沿街门面房屋,正式经营米行。

明心教寺鼎盛期


明心寺始建于唐龙纪元年(889)。万历四年1576七月,明心重修轮藏殿、金刚殿、大殿、外山门、两回廊、楮炉等。八月,寺僧济宝、琴鑑、仰山、仰云等为琴楼明文禅师立《明心寺勒功记碑》,历数明心教寺各殿房建造年代,由杨祚撰写碑文。

万历十四年(1586)孟夏,明心教寺铸大铜钟,高1.52米,直径1.18米。明心教寺住持僧仁漳,本地铸匠姚恩、继宗、应科、姚坎、朱相、良冶、梅景阳等助造。礼部尚书陆树声助缘题偈。


幸存的万历铜钟

重修七宝教寺


万历十三年(1585),辞官归乡的徐三重动员乡人筹资修建七宝教寺。首先重建教寺山门,并正对北大街,令人耳目一新。同年,僧承业又募修教寺大殿,并于寺前开香花浜,引横沥水绕寺,东、中、西三座“香花桥”

万历十八年(1590),寺僧惠能倡议,镇民捐资千金,重修大雄宝殿。就此,七宝教寺占地达到两万六千余平方米,另有寺河约四千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千余间,有大雄宝殿、 弥陀殿、 财神殿、 钟鼓楼、 山门等, 辟有荷花池、 竹林、 梅园以及正在衰朽的五代桧、罗汉松等名贵树木。这一番建设,使七宝集镇的格局展现出一派新气象。


幸存的万历铜钟


科场盛事


万历十三年(1585)秋,应天府组织全省乡试,杜家行集镇上的杜氏家族子弟集队奔赴京城赴考,其中有“父子、祖孙、兄弟、叔侄同上南宫”,杜家行一地竟有如此规模的应试队伍,被称为松江府的一件地方盛事。结果,杜宗彝、杜献璠、杜士全三个杜氏子弟同科考中举人。“一族出三凤”,顿时轰动松江府。

徐三重画像

万历年间,今闵行区境内先后有董其昌、徐三重、顾允贞、杜士全、徐祯稷、龚孚吉、侯震旸、朱本洽、王庭梅、董羽宸、董象恒、王庭柏等12人高中进士,其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同时有3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有2人,集中在马桥、七宝、莘庄地区,为历史之最。先后有马桥人董其昌出任南京礼部尚书,杜家行人杜士全出任南京工部尚书,七宝人王庭梅出任刑部尚书。

万历年间,松江府出现了“藏书四大家”,其中王圻、施大经、朱大韶三位生活在今闵行区境内。

董其昌梦想成真


明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考中进士。万历二十四年(1596),42岁的董其昌在湖南收到两封来自皇帝的诰封,分别给他和他的父母封官。一赐他的父亲董汉儒为文林郎,母亲沈氏为孺人;二赐董其昌本人为文林郎,妻龚氏为孺人。董其昌即用大字楷书把皇上的诰封完整抄写了一遍,书法工整,用笔庄敬,行笔不苟,一笔一划皆有来意。笔力遒劲,肥瘦得中,是其楷书的典范之作。


董其昌《自诰身帖》(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王圻鸿篇巨著


万历十五年(1587),王圻归乡,在吴淞江南岸修葺祖传读书楼,在西侧建侣欧池,架石桥,垒土山,并植梅几千株,引水环绕,花开时节香飘数里,谓之“梅花源”。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此“以著书为事,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从而诞生了一部又一部鸿篇巨著。



万历二十五年(1597)起,王圻主纂《青浦县志》,为青浦县第一部县志。


万历三十年(1602),王圻完成《续文献通考》254卷,时年73岁。


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圻整理刊行陶宗仪《增图本辍耕录》。


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圻与儿子王思义合力完成《三才图会》初稿。


万历四十三年(1615)闰八月十四日,王圻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86岁。


王圻学问渊博,精于史事,一生纂辑著述达21多种,800余卷。个人收藏图书甚富,被称为万历年间上海四大藏书家之一。


乔一琦护国献身


万历十五年(1587),闵行老镇16岁的乔一琦为庠生。随入太学,应都试,几番科场失意,决意弃文从武。而父亲乔懋敬因在外任职,无法照应。



万历二十年(1592),乔一琦被仇家诬陷谋反而入狱,五六年后才重见天日。此时,父亲乔懋敬因病逝世,乔一琦功在闵行老镇难以谋生,只得投奔同族叔父乔时敏。


万历三十一年(1603),乔一琦考中武举人。不久,受委把总,奉命练兵孟河。后升任为辽东广宁卫守备,移驻山海关东之滴水崖,曾书书大字“镇星之精”于石上。


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金兵进攻抚顺。乔一琦升任辽东镇江卫游击,人称游击将军,与金兵激战坠崖自殉,时年49岁。


风习演变


1959年,本地发掘南京礼部尚书朱恩(莘庄人)家族墓园,出土朝服、铜镜、酒具、玉饰、金簪等陪葬品八十八件,其中青玉束发梁冠、玉簪、玉钗、玉二龙戏联珠纹手镯、雕漆革带盒等六件(今藏上海博物馆和闵行区博物馆)。这些出土文物显现了万历年前后莘庄大户人家生活状态的富贵气质,也折射出非凡脱俗的工艺水准。


万历年前后,本地经济恢复发展,促使市镇群起,百业逐渐再度兴旺,尤其本地棉纺织品生产日盛。由此,松江府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苏州府,社会上拜金主义风气盛行,人们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变化,讲究衣必华鲜,食必精细,社会风尚由俭朴走向奢靡。
马桥出土的明代蓝印花被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闵行   万历   香花   闵行区   木排   松江   铜钟   礼部   尚书   年间   董其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