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短剧让5亿网友泪崩:逃不出的文物,回不去的故乡!

文 | 定纤

编辑 | 馨羽


9月26日,大英博物馆启动了一条公开热线,呼吁公众帮忙寻找此前失窃的约2000件藏品。

这些藏品是8月发现被盗的,博物馆称这是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

这次,大英博物馆在官网上公布了失窃藏品类型,其中多数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宝石和首饰等。

此前大英博物馆方面一直都极力在声明情况并不严重,而且表示部分被盗馆藏已经被找回。如今看来,似乎有些欲盖弥彰。

大英博物馆里的藏品浩若烟海,满目琳琅,数量高达900万件。

至于博物馆中藏品的来路,英国人自己也承认,“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增加了111倍,从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也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

大英博物馆堪称“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这些文物它们曾在神州蒙难、家国离乱的岁月中流落他乡、散失蒙尘。

根据大英博物馆公开资料显示,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时间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至今,包括绘画、版画、玉器、青铜器、漆器和陶瓷等各种艺术品。

其中只有大约2000件长期展示,其他的文物更多的时候,只能在仓库放着,没有能见天日的机会,甚至可能连正式记录在册并加上编目的机会都没有。就如同这次被盗的2000多件文物一样,无声无息。

据研究学者表示,真实数目或许是公示的2.3万件的10倍还不止,横跨整部中国史,几乎包含所有艺术种类,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

因此,网上一直有种说法——“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与大英博物馆被盗一起冲上热搜的,还有一部三集的短剧《逃离大英博物馆》,一共加起来20分钟的短剧,戳中无数网友的泪点,更是引发观众们对文物归国的热议。

《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剧中的小玉壶日日夜夜盼望着归国,费尽心思逃出了大英博物馆,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踏上了归国之路。

当小玉壶历经艰难,回到祖国、来到离家最近的博物馆,她做的第一件事,是从自己不离身的行囊里掏出了一叠厚厚的家书:

笛师陶俑与琴师陶俑相约,改日要奏完那首未完的《长歌行》;

唐小马对唐大马撒娇,怀念一起在草原跑圈奔腾的时光;

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像说,“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乃众生法相,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

木雕观音像对水月观音感慨自己“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

……

一场场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对话,那些由衷的思乡之情、被夺之痛,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也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那一段耻辱与悲伤的集体记忆。

此起彼伏的百年沉吟“家国永安”,让所有人心生共鸣,泪湿眼眶。

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孕育创造的璀璨文物,是中华民族根魂所寄、中华儿女精神所系。

晚清以降,列强东顾,国力衰微,山河破碎,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无时或忘的惦念、梦牵魂绕的等候。

正是在那段充斥着血与泪的历史中,我们与那些文物走失了。其实,被列强盗走的不仅是文物,还有中国关于人类文明的记录。

那些背井离乡的瑰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

文物是文明的标记,只有家乡,才是它们实现价值的最佳场所,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还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切割,一条条裂缝让人看了心疼。

或许对文物来说,在走回家园之前,它们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违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抚去表面的锈迹斑斑。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结尾,小玉壶为同胞们念完家书就准备返回英国了。

助她出逃的张永安问:“你想清楚了吗?你花了这么大力气才回到家。”

小玉壶说:“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日前,国家电影局网站发布的备案、立项通知中,由漫恩(深圳)电影有限公司申报备案的动画影片《逃离大英博物馆》已获同意拍摄,其备案立项号为“影动备字〔2023〕第076号”。

可以想见的是,精美制作的动画电影会更加催人泪下。

剧集中的玉壶终有踏上故土的一天,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大英博物馆里来自中国的文物,依然静静地躺在里面。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何时“回家”,一直是压在中国人心坎上的一块石头。

我国文物局首任局长郑振铎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献,历千百劫而不灭失的,这一次也不会灭失。我要把这保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绝不放下。”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历经了整整70年的岁月洗礼,才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许多追回的文物不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一件件记载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的珍贵宝物。

失落的文物,代表着我们积贫积弱的过去,想要迎接文物回家的呼声,代表着我们日益强大的今日。

文物归还“道阻且长”,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

相信有一天,所有流散四方的文物,终有一天都能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也一定会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大英   文物   陶俑   灭失   玉壶   博物   短剧   藏品   中国   故乡   博物馆   海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