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前奏:朝堂之上沦为昏君与权臣的操控场所

何为亡国的预兆?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灭亡并非直接源于外敌的侵袭,而更多在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境况,这便是“内因作为决定因素”的哲学道理。徽宗皇帝统治之下的北宋,已然陷入昏庸,而继位的钦宗皇帝赵桓在昏庸的程度上并未比徽宗逊色,由此产生了对权臣们来说,肆意行事的大好时机。朝堂之上,昏君与权臣左右朝政,正是北宋亡国的序曲!

宋钦宗赵桓(剧照)

公元1125年岁末,金军右路大将完颜宗望带领五万雄兵进攻大宋,势如破竹的军队已逼近汴京城。刚刚即位的钦宗皇帝赵桓,在太宰李邦彦的怂恿下,准备学习唐玄宗的“西巡”逃避之策,直到奋发国志的李纲成功劝说,才逐渐放弃了这一逃脱计划

在李纲精心策划对抗金军的同时,李邦彦却再次游说赵桓议和金军。而后,在各地效忠朝廷的军队陆续抵达汴京城外,这其中还包括战力深厚的种师道和姚平仲所率西北军,城内的禁军和百姓同样希望追随李纲,誓死守城

然而,被金军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赵桓,深害怕城破后自己变成完颜宗望的俘虏,死无葬身之地。这一切落入李邦彦所打的算盘:用恐吓和谎话蒙混过去的议和计划,赵桓毫无疑问地接受这一提议,甚至亲自推举少宰张邦昌以及康王赵构前去荐金军,具体谋划议和事项。

在得到此命之后,李纲再次上疏,积极劝说赵桓尽快允许西北军在汴京城附近设营,同时接见种师道和姚平仲,以决定与金军和战问题。这两位军人所属不仅在军界有威望,在民间也声名赫赫。唯独在了解到种师道这次只带来了3000士兵与5000步兵后,赵桓反悔,觉得这点军势无法抵挡金军,于是后悔自己没有听取李邦彦的建议,而是任由那么些西北军挨近汴京城,可能引发金军的疑虑,给议和之事带来更多困扰。

李邦彦(剧照)

然而当赵桓听到种师道辩解自己此番只把先锋军带到京城,师弟同五万士力会在十天之内赶到地时,他才稍微放松。而姚平仲也热血沸腾地表示,自己同样带来了五千士兵以及八千步兵,父亲带领的六万大军十日内也能抵达。

赵桓在听到种师道和姚平仲的安抚后内心稍稍舒缓,种师道趁此时机盘问太宰李邦彦,什么原因让其怂恿皇上屈服于金人?李邦彦作贼心虚,推脱自己不懂兵战之事。而种师道还质疑李邦彦,为何没有坚壁清野,为何城门提前关闭,导致外城百姓无法进城,外库粮草流入金军手里?彼此辩论之后,种师道问钦宗皇帝赵桓,如今该如何是好?种师道热情地建议,皇上先降诏表明决战金军之心,以此鼓舞士气。

李邦彦听后破口大骂,心想皇上若真下诏决战金军,李纲等人的势力必然大增,朝堂之上他的处境将彻底瓦解。于是他急忙提出自己的担忧,强调与金国决战,使赵构遭受危险。就在他名国家利益实为个人考虑的时候,赵桓在权衡后决定接纳姚平仲的突袭敌营,抓走完颜宗望的建议,而这一决定却在心期望获取成功而急躁的状况下做出。

种师道

李纲和种师道都认为,由于金军明知宋军迟早会到来,它们也肯定早已做好防备,而这个时候想要突袭,无疑是找不到胜利的希望。李邦彦后知后觉地得知种师道的计划才是得胜之策,但他也想到赵桓很可能倾向于和金国议和,所以他也接受了姚平仲的建议。虽然,他的建议看似草率,却也无比急切。

一切安排妥当后,姚平仲的心情激昂,他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此场战役的结果——一个能为姚家带来光彩,同时也让他个人扬名立万的成功。然而很遗憾,事实的发展确实如种师道所预言的那样,金军早有防备,宋军出奇袭只返回溃败,并且姚平仲在兵败后仓皇逃回西北。

赵桓得知战败的消息后,面色阴沉如死灰,茫然如木鸡。李纲和种师道站在阅览宗桌前,脸色沉凝,而李邦彦在内心暗自窃喜,事情的发展如他所愿,他在李纲和种师道面前声嘶力竭,责备两人误国误民,使我军大败。这个时候的李邦彦,神气活现,幸灾乐祸,充分体现了典型奸臣的面貌。

当了解到姚平仲的溃败消息后,赵桓感到末日已至,不安中度昼夜。李纲怂恿赵桓,即使一战失利,也不要放弃与敌抗衡,因为汴京的城池坚固正是防御金军攻城的保障。种师道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今晚出兵奇袭金军大营,必能大获全胜。

然而,在听到种师道和李纲的词语后,李邦彦却怒斥两人,你们还想再战,莫非要让我大宋军民全数丧命于敌手,才甘心吗?李纲一听这话就忍气吞声,反驳李邦彦,昨战之败,大宋军士伤亡只有数千,太宰何以如此轻视我大宋军士,竟然断言我军士兵会全副尽丧敌手?赵桓摆手示意二者别再吵,此时,一个内侍太监走来报告金国使者刘彦宗正待在城门之外,请求见皇上。

李纲建议赵桓驱逐金国使者,而李邦彦却坚持让赵桓立即接见刘彦宗。最后,赵桓还是选择听从了李邦彦的意见,示意李纲和种师道离去,与李邦彦亲自接待了刘彦宗。

刘彦宗

而李邦彦则怂恿赵桓刺杀李纲,他的担忧所在,只是怕此举会激起军民内乱;而且万一金人要真的来攻汴京,也唯有李纲敢领兵迎击。因此,赵桓暂时还没打算刺杀李纲。商量后的商讨结果是,让李邦彦带去重礼去赞美刘彦宗,以以期早日进行和谈。在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李邦彦的圆滑和权谋。

国家岌岌可危,且其末日降临之迹象已现然于目!

赵桓再向李邦彦询问,金国索取金银之数过大,朝廷无计可施,如何是好?李邦彦回答,金国使者已允许大宋可以分期供应金银,目前尽力提供多少就先送往金国军营,于此方可赢得金国的信任。余下之部分,延后再行补上。赵桓听闻此言,心内欣喜——金国人竟颇具豁达之性,于是满意接受。

金国疑惑康王赵构乃将门之后冒充亲王,要求另换一位亲王至金营作为人质,而将康王赵构交换归宋。赵桓此时却叮嘱李邦彦,宜将昔年妄图夺其太子地位的肃王赵枢送往金营,接替康王的人质头衔。

在此等琐事上,赵桓的“聪明才智”尤显现出来,善于借力报仇,然剑拔弩张之际,此等人若位居皇帝之位,难以不落昏君之名!北宋之风气,君主昏聩、朝臣奸佞,国之亡丧,其兆已现,不复可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权臣   昏君   北宋   昏庸   皇上   前奏   使者   决战   士兵   皇帝   场所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