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焚书的?谁焚的书最多?秦始皇?不!他一直在背锅

提到焚书,大家首先会想到秦始皇,秦始皇成了烧书的代言人。其实,在历史上,秦始皇不是唯一焚书的皇帝,所以,今天就与大家共同找一找还有哪位皇帝焚过书,并且看一看这些皇帝中,谁焚的书最多?

我想大家之所以能够记住秦始皇,是因为“焚书坑儒”的确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皇帝开辟的“坑儒”的先河,亦或是“焚书”与“坑儒”两件事干得一点都没含糊。

在秦以前,诸位圣贤经过不停地努力,造字、著说,到了秦始皇这里,又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尤其是文字,按理说,秦始皇费了半天劲,怎么又一把火把书给烧了呢,而且还拐带了那么多条人命,这话怎么说呢?

其实,秦始皇最初还是非常信奉儒家的思想,但是一些儒生主张借鉴古人,像殷、周两朝那样实施诸侯分封制,这样才能够长治久安。提出这个主张的代表人物是博士淳于越。此主张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反对,他主张中央集权,百姓农耕生产,读书人学习法令,这样方可避免沽名钓誉,结党营私。

公元前213年,李斯的政治主张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秦始皇也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特别关注《诗》、《书》、诸子百家等著作,但是医药、占卜、种植类的书籍未受影响。这就是“焚书”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焚书是因为统治需要,事出有因的。

李斯的主张迎合了秦始皇的心理,你想啊,费了老大劲把各个国家给整统一了,结果一些儒生们硬是要倒行逆施,搁谁也不愿接受嘛。而秦朝主张的法家思想,反对礼制,强调法律,主张锐意进取,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虽然,我们今天本来要讲的是焚书,不过大家习惯把焚书坑儒放在一块谈,那接下来就说说“坑儒”,应该不算跑题。“坑儒”这件事发生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起因是源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做这些事的,当然不是儒生,儒生犟是犟了点,但是还是有边界感和底线的。

炼制仙丹,要讲专业,还得由方士、术士来完成,这项工作以侯生、卢生为代表,他们耗资千万,最终炼不出丹药,就想逃逸。如果这两人能够悄悄溜走也就罢了,就没“坑儒”这件事了,结果两人不厚道,“肚子疼埋怨灶王爷”,四处诋毁秦始皇,说皇帝为人残暴,贪图权势,重用狱吏,博士形同虚设;还指责秦法不合理,良士们怒不敢言等等,所以他们不能为皇帝炼丹了。

这下子彻底把皇帝给惹火了!皇帝平日对他们奉若上宾,不曾亏待,他们却妖言惑众,扰乱民心,秦始皇便派人追逃,在此过程中,审查人员时产生牵连,一人供出另一人的,这样供出了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阳活埋。

这样高调的做事风格,就是警戒后人,看来真是把皇帝给气惨了!这下你也明白了吧,“坑”的这些人,全都是术士,哪里有什么读书人,明代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明确记载:“四百六十余人,盖皆方技之士也。”

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我们是不是也觉得,秦始皇并非人们所传言的那样十恶不赦,可是遭受差评的原因,不知是不是得罪了读书人呢?

实际上,说起秦始皇的焚书,不是最早的,焚书的发明者是“秦孝公”,它发生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只不过,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理解,商鞅的变法本身就不彻底,何况是这件事呢?尤其,商鞅提出的五项愚民政策就是反人性的,主张的“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项,怎么会获得支持呢?变法本身就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对百姓又如此薄待,大家阳奉阴违,可想而知,结果怎么会好?

如果说商鞅与李斯所提出的“焚书”都出自于政治上的考量,那么接下来这一位是个例外,那就是“梁元帝焚书”。要知道,梁元帝萧绎才情绝佳,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他自己也是个爱才、惜才之人,他却一把火把书给烧了,有点说不过去呀!到底发生了什么?

梁元帝所处的时代本就不是太平盛世,他原本只是驻守江陵地区的一个藩王。后来爆发了侯景之乱,他的父亲梁武帝去世,他率领的军队为他四处讨伐叛贼,最终战胜了这些叛乱的党羽,成功地当上皇帝。

公元554年,因抵不过鲜卑族勇猛的弓弩。江陵被西魏攻破,梁元帝宣告投降。史载江陵城破时,萧绎将宫中十余万卷藏书付之一炬,还将宝剑在柱上击断,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这也有别于其他三位皇帝的焚书,梁元帝焚书简直是消极泄愤。投降以后,他就被西魏大军押往军营关押。不久后,他在刑场被处死,一代风云人物落得此般凄凉的下场。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最后一位烧书的皇帝,那就是满清那位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作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接过了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手中“文字狱”的接力棒,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乾隆朝的文字狱远超历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

大兴文字狱的同时,用尽各种手段夸耀“文治武功”,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也就是1773年至1782年,乾隆组织了三百六十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编纂《四库全书》,这部巨型丛书在中国古代史上算是空前绝后的文献巨著,为保存文化典籍,延续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乾隆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编书时,他下达旨意:只要内容有诋毁清朝之语者尽行销毁,有一些与政治毫无关系的著作也遭到毁版的厄运。在编书的十年中,使得大批反抗外族侵略、反对封建压迫的历史文献以及诗文书籍被销毁和禁绝,被销毁和横遭窜改的书籍不计其数。

据统计,仅浙江省就毁书二十四次,被毁书籍多达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书籍达七十一万卷之多。是历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事件。

关于历史上的焚书,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小伙伴们,你弄清楚历史上焚书最多的是哪位皇帝了吗?秦始皇既不是第一个焚书的人,也不是焚书最多的人,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评论区说一说您的看法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江陵   乾隆   文治武功   西魏   文字狱   儒生   读书人   公元前   皇帝   书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