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牛顿损失惨重的“南海泡沫”

前言:毫无疑问,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和利益的诱惑,投机者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使其价格远远脱离实际价值,导致泡沫急剧膨胀,形成表面的虚假繁荣。而泡沫的破灭不仅使许多人倾家荡产,还对一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南海泡沫导致了英国政权的更替和长时间的股市阴影。


一、巨额国债,催生南海公司

自17世纪中期起,英国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在扩张过程中,长期争霸战争,造成英国国库开支庞大、财政困难。

1701年,法国、奥地利、英国等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庞大的战争开支导致英国国债再度剧增。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的长期政府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神华研究院

与此同时,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17世纪末18世纪初,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1711年9月,一名叫做哈利·耶尔的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当时的“南海”指的是今天的秘鲁和墨西哥湾。南海公司的营业范围是承担王室60万英镑的债务,南海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把政府流动债务转换为新发行的公司股票。每100英镑政府流动债务交换100英镑南海公司股票。作为报答,南海公司获得了英国议会的特许状——南海贸易垄断权,英国政府永久性赋予该公司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的免税权。

二、南海方案与“金砖银块”的诱惑

南海公司成立后三年内,共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但初时市场对南海公司的股票并不买账,1711-1712年间,股价在70-80英镑之间波动。直到“金砖银块”的诱惑出现,南海泡沫开始形成并迅速扩张。

2.1南海方案:南海公司承接3100万国债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央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担心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国取得的“成功”会使法国财政增强,进而威胁英国经济。

1720年,南海公司提出南海方案,承诺接收约3100万英镑国债,公众可以将持有的国债转换成南海公司股票,政府则逐年向公司偿还。南海公司还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需支付10%)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

随后,南海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英格兰银行也放弃了国债竞标。南海公司将成为唯一一家承担英国所有国债的公司。但让一个公司承担所有国债,搞不好是要出事情的,议院用了两个月时间讨论是否接受南海公司提案。

这两个月向大家说明了一个道理:证券市场的故事,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耶尔对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说:西班牙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所有殖民地自由贸易;南海的丰富矿藏将使英国金银与土同价;墨西哥将把全部金矿用来购买英国的棉花和羊毛,而南海公司将承揽所有贸易;南海公司可以不向任何外国政府缴纳关税……(事实上以上种种都是假的)。

4月7日,南海方案获得王室批准,确定南海公司为政府国债唯一承销商。南海公司股票价格随之突破300英镑。根据南海方案,1720年4月中旬开始,南海方案分六个阶段实施,包括两个转换提议和四次款项认购。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发行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神华研究院

注:如果南海公司不能够实施转换方案,将面临总数达到470万英镑的惩罚

2.2“金砖银块”的诱惑

南海方案通过后,公众可以将国债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但并不能强迫执行。南海公司如何让公众心甘情愿的将高信用的国债兑换成公司的股票?

一方面,作为南海公司承接国债的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相信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另一方面,当时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国大获“成功”,投资者相信同样的计划在英国也能取得成功。

在“金砖银块”的诱惑以及当时法国密西西比“成功”案例的推动下,南海公司股价不断上涨。股价上涨之后,南海公司获取等额国债时所需支付的股票数量变少;且根据当时的会计政策,股票溢价发行部分可以计入当期利润,这又在会计上增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股票上涨预期,促进债券向股票的转换,政府的还债压力随之减小。南海公司、公众(股票持有人、债券持有人)以及政府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利益共同体,股票一涨解千愁。

全民追捧南海公司股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神华研究院

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董事会按照3倍溢价增发100万股,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当日,认购价在黑市上就翻了一倍。接着,董事会又以4倍溢价发行了第二个100万股,几个小时之内又被认购一空。

南海公司的股票涨势如潮,投资者趋之若鹜,在南海计划接管的3100万英镑债券中,有2600万英镑的债券持有人把自己的债券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也即接近85%的持有人选择了与泡沫共舞。投资者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持续狂飙。从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倍。而伦敦股票指数在1720年1月1日时只有190点,到了7月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三番。

三、泡沫破裂,英国股市的“阴影”

3.1《泡沫法案》→泡沫破裂的开始

推动伦敦市场指数狂飙的,除了南海公司之外,还有一系列皮包公司。它们有的说能造永动机,有的说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有的说能从水银中提取银……有一家公司居然叫做“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惊讶吗?连雷电都能从天上弄到地上,还有什么干不成的?恰恰是南海公司想戳破这种泡沫。

跟那些皮包公司相比,毕竟南海公司还算有理想的,尽管是大忽悠的理想。你们没素质!南海公司将这些皮包公司送上了法庭,罪名是“未经许可擅自发行股票”。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7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禁止104家公司股票交易,任何敢于交易这些公司股票的经纪人都将被处以500英镑罚款。

很多人说:在市场狂泻中,南海公司倒闭了。但并没有。市场狂泻过程中,南海公司依然健在,而且股价坚挺。只是,在低迷的市场中,别说是神话,真实的故事都未必能激起投资者的激情,此时,人们会怀疑一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南海公司这些玫瑰般的财富神话是真的吗?尽管股票市值没有下跌,却一反高速飙升的势头,开始高位震荡。

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开始的第一周,南海公司股价终在700英镑上下徘徊,距离高位890英镑已经跌去了22%。尽管南海公司董事会出面回购,但仍旧没有止住跌势。

一周过去了……9月8日,南海公司召集公司全体会议,耶尔宣称南海公司是国家的英雄,是他们让官员、教士、农民乃至全体国民获得了巨大财富,投资者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最后,会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股价稳定在700英镑!可此时已经没有人会听他们的。就在当日,股价跌至640英镑,次日又跌到540英镑,此后连续下跌到400英镑。确实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是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

1720年下半年股票泡沫陆续破灭

资料来源:卡斯丹,神华研究院

3.2落井下石的英格兰银行

9月12日,南海公司走出了一着错棋——向英格兰银行求助。耶尔的原意是借助英格兰银行声誉挽回市场跌势,至于英格兰银行是否注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只要投资者不再潮水般抛售手中的股票,他是有能力稳定股价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江湖开始流传一条消息,英格兰银行已经同意向南海公司的证券斥资600万……当日,股价应声而起,反弹至670英镑。不过,耶尔仅高兴了几个小时。南海公司是英格兰银行国债承销中最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南海公司的国债承销权呢。救助你,别逗了。

当天下午,英格兰银行发表声明,称自己不会救助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股价马上又回落到580英镑,次日又落至570英镑,随后逐渐滑向400英镑。英格兰银行认为,仅有声明是不够的: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英格兰银行干了一件更阴损的事情……9月22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将以市场价15%回收南海公司发行的债券;接着,9月28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已经无法按协议价格收购。按15%收购,连英格兰银行都支付不起,南海公司还有什么希望?9月29日,南海公司崩溃了,股价灾难性地跌破了120英镑。

其实,英格兰银行的忽悠与耶尔异曲同工,一个在呼唤市场信心,一个在击溃市场信心。现在,英格兰银行胜利了,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南海公司破产已经是迟早的事情。最精彩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英国政府担心泡沫会引发经济崩溃,开始调查南海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实际情况震惊了所有人:南海公司对泡沫崩溃早有预见,从一开始就要求分期付款购买公司股票的人必须提供一定价值的其他证券或不动产作抵押。1720年年底,当泡沫彻底破灭时,公司资产已所剩无几!

1720年底南海公司资产状况

资料来源∶P.GM,Dickson,神华研究院

3.3泡沫破裂后的“阴影”

毫无疑问,南海公司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更可恨的是,理论上,南海公司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他们的资产居然是合法的。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故事本身没有错误,那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比讲故事吸引投资更可怕的是不公平竞争,是有人利用权力谋利。

1720年南海公司股价(英镑)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神华研究院

《泡沫法案》出台之前,一些政府高官参与了股票交易,他们清楚即将出台的法案,因此在法案出台前卖光了股票。“南海泡沫”后,英国政府严厉处置了这些人。

股份制是在人类文明基础上诞生的现代经济制度,至今没有任何一种组织框架能比它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如果失去了“公开、公平、公正”,非但证券市场,连股份制公司都不可能存在。既然有内幕消息,那投资者就永远无法战胜内幕消息交易者。也正因为如此,内幕消息交易者站在一个不公平的起点与普通投资者竞争。从那个时候起,禁止内部人交易就成为证券市场惯例,因为,这会毁掉股份制的灵魂。

南海股票的崩盘引发众怒,四位担任南海公司董事的下议院议员都被逐出议会,财政大臣艾斯拉比以及另几位南海公司董事被关进伦敦塔服刑。托利党退出英国执政舞台,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于1721年4月4日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当时首相正式名称是第一财政大臣),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政坛一直被辉格党控制。

随着政府信用的破裂,还导致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牛顿的“噩梦”

在英国股市的南海风潮中,那些高价买入南海公司股票的人都损失惨重,而牛顿也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次进场买进了7000镑,然后卖完赚了7000镑,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了翻倍。但在他卖完之后,股价继续一路疯涨,在观望挣扎许久后,牛顿还是没忍住重新进场了。

但是这次进场价已经是股价高点,从这后价格就开始暴跌,牛顿也因此大亏2万镑,狠狠的做了次接盘侠。据说他当时的工作是铸币局局长,年薪高达2000英镑,而这次亏损却相当于亏了他十年的工资。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牛顿(非著名金融学家)

总结

18世初,英国经济在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不断繁荣,社会储蓄不断膨胀,但却缺少投资机会。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发行了巨额国债,导致国库空虚。在此背景下,南海公司于1711年诞生。南海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把政府流动债务转换为新发行的公司股票。作为报答,英国政府授予南海公司南海贸易垄断权。1720年,南海方案的通过使南海公司成为英国政府国债的唯一承销商。同时,南海公司以南海贸易垄断权为基础,为投资者编造了一个满是“金砖银块”的故事,南海泡沫自此开始急剧膨胀,股价在半年内翻了三番。

但泡沫终归有破裂之时,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南海公司虽未曾立刻倒下,但其财富神话开始被投资者质疑。9月开始,投资者在质疑中开始抛售股票,加之英格兰银行的落井下石,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720年底,南海泡沫彻底破灭,公司资产所剩无几!

毫无疑问,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和利益的诱惑,投机者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使其价格远远脱离实际价值,导致泡沫急剧膨胀,形成表面的虚假繁荣。而泡沫的破灭不仅使许多人倾家荡产,还对一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南海泡沫导致了英国政权的更替和长时间的股市阴影。

每一个泡沫的产生和破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泡沫,但却无法完全避免泡沫的产生。“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经济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在当今金融市场依然适用。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本研究院不保证该等资料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研究院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责。

神华研究院对本声明条款具有唯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南海   英国政府   泡沫   英国   国债   惨重   英镑   股价   投资者   损失   股票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