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明明爆发了黄巾起义,为何诸葛亮却对刘备说人心思汉?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追史探今

编辑:追史探今


引言:

东汉末年,苛政重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道士张角借此笼络大量信众,广大人民对朝廷不再信任,转而拥护张角。

张角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起义口号,命所有教徒头戴黄巾,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和地方势力的联合绞杀,以及起义军内部出现问题,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不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朝廷,也使得各地方拥兵自重,为三国时代乱世的到来埋下伏笔。

在读三国时我们会想,既然东汉末年已经官逼民反,爆发了这么严重的黄巾起义,为何诸葛亮却一直对刘备说人心思汉呢?

一、思的到底是什么?

“人心思汉”一词的第一次出现,发生在王莽篡汉时。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在当时儒家“改朝易姓说”的理论指导下,王莽成功取代了汉室。

然而,篡位之后的王莽采取了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改革措施,不但没有缓解社会危机,反而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全然忘记社会矛盾是西汉王朝末年土地兼并所致,转而将矛头指向王莽,社会中由此掀起了一股怀念刘姓汉室的浪潮。

东汉末年,尽管黄巾起义直接指向了压榨百姓的东汉朝廷,但随之而来的诸侯混战则将百姓带入了地狱。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哪怕排除掉政治宣传的作用,“人心思汉”在东汉末年还是具有相当的政治基础。

纵观这两次汉末危机,都爆发了“人心思汉”的浪潮。

其实,从是底层的百姓到为官的士族,人们思的并不是“汉”这个名头,而是那种国富民强、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昭宣之治,还是东汉的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在长期的统治下,汉朝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政通人和的美好印象,百姓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吏治清明。

当乱世来临,人们会不自主的去怀念曾经的好日子,而“汉”就是这种好日子的代名词。

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写:“汉深仁厚泽,虽时代改易,而民心未去……思汉之心益坚。”

二、“天命”所代表的正统性

面对天下纷乱的局面,打出“人心思汉”这一政治口号的,诸葛亮和刘备也并非首创。

早在王莽改制激起民愤时,便有绿林、赤眉两路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

然而,在势力逐渐壮大之时,他们却分别拥立了两位落魄的汉室宗亲刘玄和刘盆子作为名义上的领袖。

很显然,两路农民军都明白,面对新莽政权的倒行逆施,打出“富汉”的旗号最得人心,而拥立一个刘姓的傀儡皇帝当然最能证明自己起义的正统性。

正统性,这是一个在改朝换代时难以被忽略的意识因素。

在现代的政府更迭中,正统性往往被理解为政权的合法性;在古代则有一个玄之又玄的词汇:天命。

“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可能在西周,将周代商的原因解释为“商失德而周有德”。

汉武帝时,董仲舒等人提出“君权神授”的观念,随后借着儒学的传播将这一观念推广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该理论认为,让刘姓做皇帝是上天决定的,正是因为秦无道而汉有德,故上天决定让刘姓成为天下之主。

该理论成功将血腥残忍的改朝换代包装成毫无争议的“天命所归”,断绝了人们“我上我也行”的念头,极大地降低了王朝的统治成本,增加了皇权的神秘性。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刘邦的“龙颜”“龙气”,天降祥瑞就成了历代皇帝降生时的必备。

不过,这一噱头在一百多年后差点支撑不下去,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使得刘姓皇族的“天命所归”开始经受考验,并最终导致“天命”改姓——王莽篡汉。

富有戏剧性的是,王莽改制成功吸引了农民起义的火力,而最终在各路势力中胜出的刘秀还是刘姓宗族。

这下大家都信服了,看来刘氏汉朝果然是“天命所归”。

光武中兴给汉朝的完美地续了一次命,人们开始相信汉朝也许真的世代相传,不会灭亡。

于是,到东汉末年再度社稷危亡时,人们盼着又一个光武再世可以扶大厦之将倾。

汉朝在人们心中不仅是那个危如累卵的傀儡朝廷,更是一种永远不会消亡的图腾。

曹操

也正因此,哪怕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依然没有踏出最后篡权夺位的一步。

反而是他和其子曹丕历代一直带着“篡汉逆臣”这样的恶名。

足以见得汉朝的“天命”在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杀伤力。

三、独一无二的宣传口号

与曹操相同,刘备的目标也是争雄天下。

但二人前半生的境遇可谓云泥之别。

截止到建安十三年,曹操那边扫平袁术、吕布,官渡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在北征乌桓凯旋途中都观沧海了。

刘备这边还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能在新野给荆州的刘表看大门。

好在刘备的事业在荆州迎来了转折点,经过多次诚挚的拜访,刘备终于收获了集团的职业经理人诸葛亮,大名鼎鼎的隆中对横空出世。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此时一无所有的刘备勾画了从立住根基到称霸一方再到可图中原的完美蓝图,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曹孙刘三方势力的优势: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

所谓“人和”其实指的就是“人心思汉”,刘备集团的行为被赋予了匡扶汉室的大义,那么“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尽管已经千疮百孔,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室这个名号还是具有相当强的号召力。

无论是百姓还是士族,提起汉室都是心向往之。

在争雄的诸侯之间,尽管手中实力才是硬道理,但所谓“师出必有名”,尊汉室会让你占据道德高地,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他人。

对应的,僭越汉室的行为则给了其他人讨伐你的绝佳借口。

这也就是为什么耐不住性子称帝的袁术被群起而攻之,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势力能够迅速壮大。

当然,对于曹操来说,他早年间因尊汉室而得到的好处在晚年都成了他在政治上更进一步的枷锁。

相比之下,匡扶汉室的宣传口号对于以仁义著称的汉室宗亲刘备而言,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某种意义上,对刘备集团来讲,人心是否真的思汉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宣传人心思汉很重要。

它不仅从法理上赋予了刘备集团争雄天下的合法性,还在已经成为傀儡的东汉朝廷之外又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将那些寄希望于汉室复兴的大才揽入囊中,以成自己的大业。

官逼民反以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甚至刘备本人就是由平黄巾之乱而起家的。

但诸葛亮还是为刘备提出“人心思汉”,其根本目的就是给刘备树立“匡扶汉室”这样一个宣传口号。

综上,由于百姓希望安居乐业,而汉朝本身又带有一种神圣的“宿命感”,故而诸葛亮和刘备将之作为政治旗号。

事实证明,凭借这一旗号,大器晚成的刘备最终还是能够三分天下,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汉书》

《三国志》

《史记》

#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黄巾起义   东汉   王莽   汉室   人心   汉朝   西汉   朝廷   天命   心思   百姓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