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汉书·地理志》(二十八):平原郡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为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汉志》中列出的各郡县、山水,既与今天的政区和自然地理一脉相承,又带有鲜明的上古华夏文明烙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深度阅读《汉书·地理志》,对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体悟社会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该书的“平原郡”一节做出详细解析:

一、《汉书·地理志》原文

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三。县十九:

平原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 平当以为鬲津。莽曰河平亭。 高唐桑钦言漯水所出。 重丘 平昌侯国。 侯国。莽曰羽贞。 莽曰分明。 乐陵都尉治。莽曰美阳。 祝阿莽曰安成。 莽曰东顺亭。 阿阳 漯阴莽曰翼成。 莽曰张乡。 富平侯国。莽曰乐安亭。 安德 合阳侯国。莽曰宜乡。 楼虚侯国。 龙额侯国,莽曰清乡。 侯国。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平原郡”

二、平原郡的地理形势

汉代平原郡的地理方位如下两图所示:

汉代青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围

平原郡在青州刺史部九郡国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平原郡各属县的地理位置可参见下图:

西汉末平原郡属县地理方位图(缺合阳)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汉代平原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代平原郡属县地缘结构图(缺合阳)

由图中可以看出,平原郡地处黄河故道以东、泰山山脉以北,是幽州、冀州、兖州等地通往青州区域必经的重要枢纽。

三、平原郡的历史沿革

平原郡,应是因地处平原广野而得名。从历史沿革上看,汉代的平原郡可以大致对应于后世的“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平原郡之地,在战国时为齐、赵两国相接的边境地带。秦置济北郡,该地为济北郡的西北部。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封田安为济北王,建立济北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汉,复为济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济北郡属齐国,该郡的东南部被分置为博阳郡(后改称为济南郡)。汉文帝二年(前178年)立齐悼惠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反,国除为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又立齐悼惠王子刘志为济北王。

七国之乱后,刘志改为淄川王,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将衡山王刘勃改为济北王,同时可能从济北国分出了平原郡。——《汉书·地理志》称该郡为高祖时期所置,应不准确。(参见《西汉政区地理》一书。)

汉武帝元朔年间,平原郡接受了若干从济北国分出的王子侯国,其辖境向南有所扩大,同时北部数县则被割给了渤海郡。

其后,平原郡的辖区大致稳定。西汉末年,平原郡辖有19个县,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及河北省吴桥等市县。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平原郡辖区共有编户154387,有人口664543人。

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平原郡,曾多次为皇族子弟的封地,称“平原国”。如: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殇帝封和帝长子刘胜为平原王,改平原郡为平原国。永初七年(113年),绍封乐安王刘宠之子刘得为平原王,仍为国。永宁元年(120年),绍封河间王刘开之子、桓帝之父刘翼为平原王,仍为国。建光元年(121年),改国为郡。建和二年(148年),桓帝封其兄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又改郡为国。(刘备曾以平原令领平原相。)建安十一年(206年)复为郡。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又改为国,七年(226年)复为郡。西晋也曾改为国,南朝宋又改为郡。

平原郡两汉时属青州,三国魏晋时期属冀州。

北魏废除了平原郡,在太和年间设立了安德郡,治安德县(今山东陵县东南),其后又并入了勃海郡,中兴年间复置安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为德州,大业初改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德州。(隋末李德逸起事于此。)

此外,在南北朝时期,东晋曾侨置过平原郡,治所在梁邹城(今山东邹平县东北),北魏称之为“东平原郡”。北魏则曾在今山东聊城一带、河北涿鹿附近和甘肃平凉东部设置过三个不同的平原郡。南朝梁也曾在今广东罗定市南设置过平原郡。

四、平原郡属县的情况

西汉末的平原郡下辖19个县:

1.平原县。因地形平阔而得名。《水经注·河水》:“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 战国时为齐国之边邑,后曾属赵国。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封同母弟赵胜为平原君。即此地。秦置平原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北击齐,“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即此地。西汉属平原郡,为郡治。东汉为平原国治。北齐时徙治今县址,沿袭至今。

【平原津】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五十里,为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自海上还,“至平原津而病”。又《淮阴侯列传》:汉高帝三年(前204), 韩信引兵东去,“未渡平原, 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此“平原”即平原津。

【笃马河】古水名。故道大致即今山东省马颊河。据《水经注·河水》,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塞瓠子决口后不久,在馆陶县(今属河北)北决出了屯氏河支流屯氏别河南渎,别称笃马河。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鸣犊口,屯氏河绝,此河唯承大河之水。建始四年(前29年)河堤使者王延世筑堤,始与河水隔断。宋时为黄河东流所夺,循以入海。金、元以后其名渐废。明、清时称马颊河,俗称土河。

2.鬲[]县。夏代为有鬲氏之地。《左传·襄公四年》夏臣靡 “奔有鬲氏”。“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即此地。春秋时为齐邑。秦置鬲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旧说在山东省德州市抬头寺镇东武家庄。今有学者考证在德州市陵城区丁庄乡孙家集村、河沟刘村一带。)西汉属平原郡。东汉初改为侯国,建武十三年(37年)封朱祐为鬲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国除为县。永初七年(113年)复为鬲侯国。三国魏改为县。北魏末徙治今山东省陵县。北齐省。

【鬲津】古水名。《尚书·禹贡》谓古黄河下游“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及《汉书·沟洫志》的解释,九河中最南的一条即鬲津,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德州市东南)附近,东流入海。西汉时已淤塞。胡渭《禹贡锥指》据唐宋后地志所载,以为鬲津故道系自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向东流经宁津、乐陵、庆云、无棣等市县境入海。约当今冀、鲁交界之漳卫新河,旧称四女寺减河。

3.高唐县。上古时为炎帝后裔、古高国之都城。大禹治水时曾在此掘息土而用之,改称禹息城。春秋战国时为齐国之高唐邑。《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庄公即位,夙沙卫 “奔高唐以叛”。又昭公十年(前532年),齐陈桓子与鲍氏共灭栾氏、高氏,齐景公“与桓子莒之旁邑,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陈氏始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对魏惠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皆此地。西汉置高唐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四十里(城子坡古城)。西晋废。北魏复置,徙治今县址。唐长寿二年(693年)改称崇武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高唐。五代梁改鱼邱县,后唐复名高唐。后晋又改齐城县,后汉初复名高唐。元置高唐州。明洪武初省县存州。1913年废州复县。

城子坡古城(古高国国都、禹息城、高唐故城遗址),引自搜狐号“人文禹城”文章。

4.重丘县。春秋时齐国有地名“重丘”。《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诸侯同盟于重丘”。杜注: “重丘,齐地。” 另外曹国也曾有邑名“重丘”。《左传·襄公十七年》:“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杜注:“重丘,曹邑。” 重丘的地望众说纷纭,或说在今山东省茌平区西南二十五里;或说在聊城市东南五十里;或说在今菏泽市东北、巨野县西南(指曹邑)。但是,西汉设置的重丘县,属平原郡,地望又与上述说法不同。其治所在今山东省陵县东北神头镇。(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东汉废。

5.平昌侯国。汉初吕后四年(前184年)封惠帝子刘太为平昌侯,七年(前181年)刘太进封济川王,侯国除为县。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昂为平昌侯,十六年(前164年)刘昂进封胶西王,侯国除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舅父王无敌为平昌侯,传四世,王莽时国绝。该侯国/县的治所在今山东省临邑县东北古城。东汉时改名为“西平昌县”(西汉琅琊郡/东汉北海国另有一平昌县,故此加西),永平年间移治今临邑县北德平镇西南三十里。建初八年(83年)改属济南国,延平元年(106年)改属平原国,建光元年(121年)又属平原郡。西晋属平原国。东晋废。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复置,永熙二年(533年)迁回西汉故治,仍名平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临邑县北德平镇。五代唐改名德平县。

6.羽侯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济北式王子刘成为羽侯,建立羽侯国。王莽时国绝。治所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续山东考古录》卷3谓即山东禹城县西南三十里之禹息城,指出:“汉平原郡属惟羽县故城无可考。羽县莽曰羽贞,余谓禹为羽字音讹,息为贞字形讹耳。” 东汉废。

7.般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徙治今山东省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平昌县。

8.乐[lào]陵县。战国时为齐地,燕将乐毅攻齐,筑城于此地。西汉置乐陵县(今有“乐陵”、“乐陵丞印”封泥出土,字体为秦小篆,似秦代已置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刘武官乡西北城子后南(魏王城)。汉宣帝地节四年(66年)封外戚史高为乐陵侯,建始二年(前31年)其孙史崇去世,因无后,国除为县。(后来史崇之弟史淑又绍封为乐陵侯,但其封地似改到了徐州之临淮郡,王莽时国绝。)东汉建安末为乐陵郡治。三国魏、西晋属乐陵国。南朝宋仍为乐陵郡治。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移治今市东北五十里。唐贞观元年(627年)移治今乐陵市西北三十里旧县镇。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移治咸平镇(今乐陵市西南五十里旧乐陵)。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富平镇(今乐陵市)。

9.祝阿[ē]县。西周初为祝国之地。《礼记·乐记》: 武王 “封帝尧之后于祝”。春秋时为齐国之祝阿(祝柯)邑。《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即此地。西汉置祝阿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南丰齐集北五里古城(济南市槐阴区段店镇古城村)。十六国后赵时为祝阿郡治。北魏移治今禹城市西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禹城县。

10.瑗[yuàn]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东汉初废。

11.阿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东汉初废。

12.漯[tà]阴县。春秋时为齐国之犁邱邑。秦置漯阴县,属济北郡,因在漯水之南而得名。治所在今山东省齐河县东北(德州市济阳区孙耿镇)。西汉因之,属平原郡。东汉属济南国。三国魏属济南郡。三国志·魏书·王脩传》: “刘询起兵漯阴。” 即此地。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为临邑县。

13.朸[lì]县。或作扐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省商河县东北四十里龙桑寺。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朸侯,十六年(前164年)国除为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朸侯,太初四年以后国除为县。东汉初废入般县。

14.富平侯国。汉宣帝元凤六年(前75年)封张安世之子张延寿为富平侯,建立富平侯国。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县东四十里桑落墅镇。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改为厌次县。西晋属乐陵国, 移治马岭城(今山东阳信县东南三十五里)。北魏属乐陵郡。北齐废。

注:秦及西汉时的厌次县,亦属平原郡。因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于其地而得名。治所在今山东省陵县东北神头镇。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功臣元顷(见《史记》,《汉书》记为爰类)为厌次侯,文帝六年(前174年)国除。其后何时县废不详。

15.安德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东南郑家寨乡。北魏太和中为安德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徙治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为德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入德州。

16.合阳侯国。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封梁喜为合阳侯,王莽时国绝。东汉废县。

注:西汉时期曾有过三个“合阳侯国”。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之兄刘仲的郃阳侯国,在左冯翊(今陕西省合阳县)。一个是梁氏的合阳侯国,在平原郡。一个是鲁孝王子刘平的合阳侯国,在东海郡(今山东滕州市)。

17.楼虚侯国。即扬虚侯国。据《水经·河水》:河水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郦道元注:“《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也。”可证楼虚乃杨虚之讹。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东北。汉文帝四年(前176年)置,十二年国除为县。永始四年(前13年),成帝又封訾顺为楼(杨)虚侯,王莽时国绝。东汉废县。

18.龙额侯国。古写作“龙頟”,“頟”同“额”。或作“龙嵒(yán)”、“龙雒”。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以击匈奴之功封将军韩说为龙頟侯,元鼎六年(前111年)韩说因平东越之功受封案道侯,原龙頟侯国除为县。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又封韩说子韩增为龙頟侯,鸿嘉元年(前20年)国除为县。汉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封韩增哥哥的儿子韩岑龙頟侯,王莽时国绝。东汉废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南(或说在齐河县西北于楼村)。

19.安侯国。据《西汉侯国地理》,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济北王子为安阳侯(《汉表》为济北贞王子刘乐),侯国属平原郡,即《汉志》平原郡之安侯国。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称,其治所在今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北十五里南运河东岸安陵村。(《西汉侯国地理》认为在茌平、杨虚之间。)东汉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合阳   乐陵   王莽   高唐   德州市   平原   山东省   汉书   西汉   东汉   元年   详解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