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前言

治国平天下,关键在于得人心。一个王朝的盛衰成败,往往取决于皇帝如何顺应民心,选拔人才。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一件轶事,是他以三筐稻谷考验官员,结果让刘伯温等人大开眼界,也推动了明朝改革之风的产生。稻谷背后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成为了皇上检验官员廉洁品行,顺应民心选贤的契机。一场看似平淡无奇的殿试,竟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变革。

洪武三年,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明朝皇帝朱元璋来到太和殿,看着跪伏一地的殿试选拔官员,缓缓开口说道:“各位来此面圣,皆是人材之选。今日朕以三筐稻谷为题,看你们能否洞察事理,切中要害,朕便知你们是否当得起‘贤才’二字。”

言罢,侍从抬出三筐形态各异的稻谷。一筐饱满结实,一筐发霉瘪弱,最后一筐又干又杂。众考生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几筐稻谷有何考究。

朱元璋沉吟良久,见众人表情惶恐,终是失望摇头,道:“你们只看到眼前,却辨不出稻谷差异背后所暗藏的朝政弊病!如此贤才,安能济世?”

殿中顿时死一般的寂静。刘伯温默默叹息,心知今日必有人要倒霉。

这三筐稻谷,竟暗藏了朝政的种种弊端,是对官员的一次大考验。

朱元璋本是草根出身,深知百姓疾苦。自立为帝后,他便一心扑在振兴社稷上。然而,历史积弊深重,要革清弊政于一朝一夕并不现实。朱元璋心知肚明,唯有通过严格选拔官员,培养忠心之才,方能稳固政权,推行改革。

于是他重新点派科举,让官员子弟殿试“面圣”。众人苦读多年,以为终于盼来良辰美景,谁知打脸来得如此突然。一张张涨红的脸上皆是错愕之色。

“微臣愚昧,望萬岁明示。”一个胆大的考生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

朱元璋沉声道:“无知之辈!你可知第一筐稻谷产自何处?”

“此乃扬州佳稻无疑。”

“第二第三筐呢?”

考生们面面相觑,都不敢轻易开口。

朱元璋见状冷哼一声,说道:“竟无一人识得!这二筐劣稻皆是朝廷供给。一筐太仓,一筐君仓。扬州米与朝廷米质差如此悬殊,难道你们视而不见吗?”

众人一听大惊失色,这下终于明白皇上考的是什么了。

朱元璋脸色越来越难看,声音低沉而严厉:“朕勤政爱民,朝野上下皆知。奈何朝中奸佞当道,贪赃枉法,竟将好稻私吞,只上劣米!如此腐朽之臣,安能济世?你们作为官员,理应替君分忧,振兴社稷。今日一试,证明你们无一人合格!还我三筐好米,否则性命难保!”

刘伯温默默将目光转向下首,只见众考生已经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发抖。他心中暗叹,朱元璋推行改革的心切,每每令人欣慰,只是手段过于激烈,以至于屡次激怒朝中奸佞。想必此次殿试后,又将有数人被斩,为免祸从口出,他只得低声劝谏道:“万岁明鉴,臣谨思之不周。万望饶恕他们无知,给予悔改机会。”

朱元璋沉吟片刻,这才厉声道:“朕就此给你们一个教训!想朕的用意,便可留下性命。否则,你们的脑袋通通离不开这肩膀!”

当晚,刘伯温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他深知朱元璋为何大发雷霆。早在起义军时期,朱元璋便与他日夜谈心,分析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腐败无能。他们一同誓言,日后必将建立君临天下明朝,以仁政和廉洁著称。

建国之初,朱元璋便在刘伯温辅佐下推行一系列改革。然而朝堂之上,奸佞当道,阻力重重。今日一试,根本没有一个官员看清稻谷背后所暗示的弊端,深深刺痛了朱元璋的心。

刘伯温明白,朱元璋一心为民,想培养出一批贤能之士。皇上激烈的手段,也是希望给予官员当头棒喝,让大家引以为戒,争取早日铲除朝中弊病,使百姓过上安康日子。

次日清晨,刘伯温来到朝堂,只见朱元璋面色如常,并未因昨日一事生气。他心中稍安,上前叩拜道:“臣引咎今日属相,未能选拔出真正贤能,万望万岁明鉴,给臣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朱元璋笑道:“伯温心腹,无须过虑。朕昨日一怒,也确实手段过重。人才难寻,朕若一味责难,反使忠良束手无策。你我当年不也是从草根走起,以百姓之心治国。今日朕想明白了,所谓‘百姓心,君心也’。忠良在民,民心可考。伯温且下乡挑选人才,以百姓心为鉴,方能得贤人辅佐.”

刘伯温连忙领诺,暗自松了口气。他知道,朱元璋作为明君,理当顺应民心,体恤百姓。有人民作倚靠,改革方能顺利推行。一时间,刘伯温对未来已然充满希望与期待了。

当日,刘伯温来到扬州境内一座村落。这正是第一筐稻谷的产地。

村中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村民们勤劳耕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刘伯温心中暗道:“此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想必能找到志同道合之士。”

他走进村中,寻了一户人家住下,准备深入了解本地百姓的疾苦。那户主张大山热情招待了刘伯温,并殷勤地请他喝上一碗自家的新米羹。

刘伯温品尝后大加赞赏,夸奖这里的稻米确实香软可口。张大山得意地说这里土地肥沃,加上村民辛勤耕作,五谷丰登是理所应当。

两人闲聊之间,张大山得知刘伯温是奉皇上圣旨下乡寻才,欣然提议道:“村中有个青年书生王小明,聪慧好学,再者家境清寒,定是忠君爱民之才。官人若以为可取,就请他去京城吧!”

刘伯温闻言大喜,连忙请张大山引荐。

当晚,王小明来到刘伯温面前,拜谢了选拔之恩。刘伯温细问之下,得知王小明孀居母亲,自己靠着村中先生教导才识得几个字,日夜以勤劳耕作为生。除了孝顺母亲外,王小明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刘伯温心中大悦,连声夸奖王小明高洁品行。正所谓民心可考,王小明这样勤劳善良的青年,定能助己成就伟业。

次日,刘伯温回到京城禀报朱元璋,极力称赞王小明勤俭诚实,推荐他入选为官。朱元璋听后大悦,当即命王小明任职中央衙门,以观后效。

在王小明等执着钦差大臣的努力推行下,朝廷渐渐杜绝了贪污腐败之风,百姓安居乐业,改革之路也越走越宽广。每每想到这些,刘伯温都会感慨万分。原来,贤能之才就隐藏在百姓之中,君上只需体恤民情,顺应民心,自能激发百姓之力,共创太平盛世。

时过境迁,朱元璋已故多年。每每想起当年三筐稻谷的殿试,刘伯温还会记忆犹新。

那一场殿试,的确给了众多官员沉重的打击,亦让朱元璋看清了腐朽之风难除的残酷现实。然而正是那一次的惊醒与教训,让朱元璋选择了更加顺应民心的执政之道。在刘伯温和王小明等忠心之士的辅佐下,朝廷风气为之一变,百姓苍生得以幸福安康。

每每想起朱元璋,刘伯温只觉得万分敬佩。一个出身草根的平民百姓,怀揣着积极向上、仁政爱民的理想,一步步建立起了这璀璨的明朝江山。

在位期间,朱元璋确实政事繁重,手段时严时宽。但刘伯温知道,皇上所有的决策考量,都绝非出于私欲,而是源自他对百姓的那份赤子之心。

如今看来,三筐稻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警示和教训,却最终警醒了皇上,也一同唤醒着全明社会的改革之风。顺应民心,方能得人心。刘伯温终身铭记朱元璋的这个教导,以百姓为本,才是君仁政圣的正确之道。

结语

朱元璋和刘伯温等忠心之士的故事,令人钦佩。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却有着宏伟理想和深沉智慧,最终结合民心建立起了一代明朝盛世;一个谦虚朴实的宰相,心系民疾苦,助君成就伟业。三筐稻谷的小小警示,改变了一个时代,也激励着后人在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要理解百姓,顺应民心。唯有如此,方能建立太平之世,令苍生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稻谷   安康   明朝   殿试   奸佞   仁政   民心   皇上   考生   脸色   官员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