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新研究成果:疗效确切、优势独特

摘要:

目的 归纳总结近 3 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方法 查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相关文献,归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手段及疗效。结果 汇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但缺少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与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临床路径,仍需更严谨的临床试验。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面部神经损伤性疾病; 中医称为“口眼㖞斜、口癖”等,认为其发病原因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遭风邪外袭,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络失养。其临床常见症状为单侧口眼歪斜、闭目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流泪、流涎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针灸作为此病常用的治疗手段,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临床应用广受认可。

笔者查阅近 3 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现汇报如下。

1 单纯针刺治疗

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治疗,有改善面神经营养,刺激神经再生,加强患处血液循环的作用。王中来[1]选取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 100 例,观察组急性期即予针刺治疗,以患侧地仓、攒竹、阳白、迎香以及对侧合谷为主穴,随证加减配穴并选取补泻手法; 对照组急性期予口服强的松、维生素治疗,不予针刺,急性期后予针刺治疗,操作同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蔡敏敏[2]采取非甾体药物治疗结合 TDP 照射、针灸的治疗方案,疗效亦优于单纯非甾体药物治疗。

医学界就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达成共识,但对于针刺治疗的介入时机,则尚在探索。蒋华松等[3]选取 112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3 组,A 组( 发病 1 ~ 3 d) 、B 组( 发病 4 ~ 7 d) 、C 组( 发病 8 ~ 10 d) ,分期治疗,以探究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机。A 组、B 组采取急性期治法,面部少针浅刺,配合 TDP 照射、艾灸治疗,起针后循督脉 走 罐。C 组采取静止期治法,面部多针浅刺,配合 TDP 照射,起针后局部闪罐法处理。结果表明,B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A 组及 C 组,因此,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较佳时机为发病 4 ~ 7 d 内。该结果病例资料较少,临床试验结束后未进行长期随访,其结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针刺配合其他治疗

2. 1 电针治疗

针刺治疗可有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配合电针治疗,给予适度电刺激,有利于刺激麻痹的表情肌收缩,且具有价格低,安全性高的优点。罗静[4]选取 72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研究组患者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 电 针 治 疗 仪,波形设置疏密波,急 性 期 通 电20 min,恢复期通电 30 min。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周浪[5]选取 82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治疗,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设置连续波,通电 20 min,配合梅花针治疗,研究组有效率达到 92. 7% ,对照组有效率为 80. 5%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针对电针治疗仪不同参数设置的治疗效果,张雪莲等[6]选取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133 例,随机分为 A-E 组,常规针刺得气后,A、B 组连接电针仪,设置不同频率疏密波,通电 30 min,C、D 组连接电针仪,设置不同频率连续波,通电 30 min,D 组不予 通 电,留 针 30 min; A ~ E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 、95. 7% 、92. 9% 、94. 8% 、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该结果显示,不同参数设置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均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有积极作用; 不同波形、频率的电刺激产生的疗效也相当。何伟[7]选取 20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连续波组和疏密波组,2 组均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与针刺治疗,分别通电选择连续波与疏密波,时长相等,连续波组与疏密波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该试验结论与张雪莲等[6]一致。研究表明,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有确切疗效,而电针治疗的较佳介入时机,以及介入方案的进一步精确、规范和统一,则有待进一步探索。

2. 2 温针灸治疗

温针灸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多用于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刘航[8]选取 88 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予口服激素、抗病毒药物以及维生素 3 周后,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组常规针刺操作同对照组,针刺得气后于双侧足三里、翳风等穴位行温针灸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马彧婧[9]采取温针灸疗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 47 例,显效 26 例,有效19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达到 95. 74% 。

闫英英[10]选取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 发病≤7 d) 58 例,对照组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观察组予温针灸治疗,常规取穴,针刺得气后于足三里、合谷两穴行温针灸,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 3 火针治疗火针疗法最早载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焠刺”,具有振奋阳气、通经活络的作用。梁文秀[11]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 100 例,分为毫针组和毫火针组,毫针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毫火针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增加火针治疗,穴位同毫针组,操作方法: 将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微红,点刺穴位,深度 3 mm 左右,快速出针。结果显示,毫火针组总有效率更高,周围性面瘫症状积分变化幅度更大,2 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朱建华等[12]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 60 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毫火针刺翳风,将一次性针灸针烧红后迅速刺入翳风,深度 10 mm 左右,快速出针。结果显示,2 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毛雪文等[13] 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170 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取贺氏火针疗法,具体操作: 将细火针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先行火针治疗,再行常规针刺。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火针治疗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状亦有较好疗效。张泓鑫等[14]选取 64 例周围性面瘫后遗溢泪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针刺,选取患侧睛明、太阳、瞳子髎、四白、颧髎,对侧合谷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min; 观察组采取火针浅刺承泣,治疗隔日 1 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 4 刺络拔罐治疗

《素问·针解》有云: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刺络拔罐属泄法的一种,通过刺络放血,可去除瘀血,恢复筋脉,加快面神经恢复,较多用于热证型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刘海永等[15]选取风热型周围性面瘫 200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常规选穴,针刺治疗后配合风池刺络拔罐,梅花针迅速针刺,反复 3 ~ 5 次,其后立刻火罐拔罐,留罐 8 ~ 10 min。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根据患者治疗结束后 5 个月的跟踪随访显示,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针刺治疗配合刺络拔罐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并且预后较好。对于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介入的较优时机,毛曦晔等[16]选取 90 例热证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 1 ~ 7 d) 、静止期组( 7 ~ 14 d) 、恢复期组( 14 d ~ 2 个月) ,急性期常规针刺,少针浅刺,不接电针,针后选穴刺络拔罐; 静止期常规针刺,接 电 针15 min,针后选穴刺络拔罐; 恢复期常规针刺,接电针30 min,针后选穴刺络拔罐。

经治,急性期症状改善所需治疗次数最少,静止期次之,恢复期最多,3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33% 、89. 66% 、79. 31% ,因此,刺络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以急性期介入疗效最好,治疗效果随发病时间增长而递减。该研究病例资料较少,治疗结束后未进行进一步随访,其结论有待更多证据支持。

2. 5 针药联合治疗

中药治疗“口癖”,古已有之,验案丰富,疗效确切,且选方灵活、安全性高,代表方剂有牵正散等。王岚萱等[17]选取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口服牵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以及温针灸治疗,经治,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许电等[18] 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 8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针刺治疗,试验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常规针刺同时口服牵正散加减,基础组方如下: 白僵蚕 10 g,全蝎 6 g,白附子 10 g。

根据辨证加减,日 1 剂,加黄酒煎服。经治,试验组患者治疗、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 P < 0. 05) ,临床症状积分与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P < 0. 05) ,面神经功能评分则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该试验在评估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评分的基础上监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从发病机制层面提供研究证据,表明针药结合治疗可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郭艳波[19]自拟清热通络方,针药联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达到 97. 37% 。2. 6 穴位埋线治疗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新型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或其他适用于埋线的材料植入穴位皮下,从而持续、缓和地对穴位造成刺激,激发机体正气,以鼓邪外出,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疗效持久。

王淑兰等[20]将周围性面瘫患者 106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口服西药治疗配合电针治疗,常规选穴,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通电30 min;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取穴患侧牵正、地仓、颊车、鱼腰、太阳、下关等穴以及双侧足三里,埋线针内装置 1 cm 左右的羊肠线,穴位常规消毒后,埋线针迅速刺入皮下,对穴位进行透刺,针刺得气后,推出针内的羊肠线,退出埋线针,使得羊肠线植入穴位皮下组织,随后对埋线处皮肤进行消毒,以埋线贴保护针眼位置,每 10 d 进行 1 次治疗。

经治,治疗组患者相关量表评分波动较对照组更明显,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徐彬彬等[21]选取35 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予穴位埋线配合患侧隔姜灸治疗,穴位埋线每 15 d 进行 1 次,埋线 5 d 后进行隔姜灸,隔日 1 次。经治,根据评价标准,治愈 9例,有效 22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8. 6 % 。该试验无随机对照,因此结果可能存在偏倚。穴位埋线治疗适用材料多样,选穴方案各有不同,其材料选取、选穴方案、不良反应以及预后,都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究。

2. 7 穴位注射治疗

穴位注射具有中医针刺与西药治疗相结合的特点,不仅具有穴位针刺的作用,同时也能发挥注射药物本身的疗效。龙茵[22]选取 5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研究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增加耳尖放血以及穴位注射,具体操作: 将 30 μg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 1 ml 浓度为0. 9% 的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面部患侧穴位进行注射,每穴药量为 0. 15 ~ 0. 2 ml。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张加英等[23]采取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即常规针刺后在患侧翳风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并与常规针刺 + 电针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针刺治疗结合穴位注射有效率高于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临床试验看来,穴位注射方法多样,通常选用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 B12注射液等神经内科常用药物,取穴集中在面部,亦有选取合谷者,药量在 0. 1 ~ 0. 5 ml 之间,不同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尚待探索。

2. 8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治疗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其 手 法 多 样,患 者 痛 苦小,常 配 合 针 灸、中 药 等 治 法,疗 效 确 切。李 艳 萍等[24]在“面瘫三针”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以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以及拿法,对印堂、阳白、迎香、下关、地仓等穴进行推拿手法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单纯“面瘫三针”治疗的对照组更佳。汪为等[25]选取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60 例,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增加推拿按摩治疗,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其他中医疗法

中医学历史悠久,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手段种类繁多,中药熏蒸、割治放血、刺络放血、穴位贴敷以及耳穴贴压等方法均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积极作用。江永等[26]采取针刺联合割治放血疗法,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张莹莹等[27]采取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对比对照组的常规针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取得良好疗效。王静等[28]选取 8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常规针刺,研究组采取中药熏蒸疗法配合常规针刺,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杨成等[29]采取针刺结合膏药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及面瘫伴随的耳痛症状,疗效较单纯针刺治疗更佳,耳痛症状的平均缓解时间更短。杨夷君等[30]采取马钱子散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亦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针灸   面瘫   疗效   电针   穴位   高于   针刺   有效率   研究成果   确切   常规   患者   独特   优势   最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