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寺庙大叫一声“秃驴何在”,小和尚答了4个字,成千古绝对

前言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大家,与欧阳修、曾巩并称为“宋代文坛三大家”。他一生坎坷,四处飘零,但仍然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被后人尊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有一个和尚朋友,所以他贬谪路上近三成的故事都与和尚有关,甚至苏轼还和一个小和尚对出了千古绝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早年湖州贬官,扩建西湖留下苏堤

公元1067年,苏轼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这本该是他仕途顺利的开始。但好景不长,当权的王安石看他不顺眼,先后三次贬他到外郡任职。

起先,苏轼被贬到江南富庶的湖州、杭州一带,生活尚可。杭州的西湖在当时还很小,被淤泥覆盖。苏轼十分不满湖山美景被掩埋,便组织民工开拓湖面、疏通河道。三年下来,西湖面积扩大一倍有余,清澈见底。修筑湖堤的土石堆砌成长堤,苏轼亲自为它取名“苏堤”。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还在苏堤边上大力栽种杨柳树。没过几年,苏堤柳色郁郁葱葱,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动人的景象,此后“苏堤春晓”便成为杭州的景色名胜之一。

在杭州任职的那几年,苏轼过得悠然自得。他选择在西湖边上办公,每天上班都能饱览湖光山色。西湖那宁静诗意的景象常常激发起苏轼的灵感,让他在任期内写下了许多隽永动人的文章。

白天处理公务之余,苏轼也会组织民工对西湖周边进行治理。在他的指挥下,民工扩大了湖面,疏通了河道,清理出一片片绿荫旖旎的景致。民工们辛勤劳作,苏轼也经常亲临一线督导。

三年时间不长,但在苏轼和民工的共同努力下,西湖脱胎换骨,美不胜收。如今我们看到的苏堤,就是当年苏轼治理西湖留下的遗迹。每当站在苏堤上远眺湖光山色,都仿佛看到苏轼指挥民工开拓西湖的场景重现眼前。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苏轼这位“设计师”,西湖才得以焕然一新,留给后人如此壮阔的景观。苏轼对杭州西湖景色的改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积极。

乌台诗案牵连入狱,出狱后结交终身知己

1079年,苏轼卷入所谓的“乌台诗案”,被王安石诬陷谋反,抓进大牢。幸亏苏轼的弟弟苏辙和朋友们奔走营救,苏轼才在狱中待了半年就获释。

出狱后,苏轼再次被贬,这次来到了黄州。黄州地处偏远,苏轼的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他听说黄州有位名叫“佛印”的高僧,便前去寺中拜访,想见识一下这位大师的真容。

没想到,苏轼一见佛印,就发现佛印平和通达,不似自己想象中的狂妄自大。两人一见如故,聊起文学、佛法,竟聊了一整天。从此,佛印与苏轼成了终生的知己好友。

在佛印的带动下,苏轼对佛法也渐渐产生了兴趣。两人经常约在一起,你来我往,探讨文学、佛法,品评当今社会。可以说,正是佛印的出现,才渐渐抚平了苏轼乌台狱中的创伤,让他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其实,苏轼入狱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乌台诗案的冤句落在苏轼的头上纯属巧合。但王安石却故意诬陷他与韩琦谋反,将他关进了临安府的大牢。牢房内阴冷潮湿,蛆虫横行,令苏轼痛不欲生。

他整日被囚禁在墙壁冰凉的牢房内,无法见阳光。狱卒们拿他当眼中钉,时常无理取闹,出言侮辱。苏轼的心境跌入谷底,生无可恋。

所幸,苏轼的弟弟苏辙从鹿门赶来,四处奔走,找到权贵求情,用重金贿赂狱卒,才将苏轼保释出狱。苏轼这才避免了命丧黄州的下场。

出狱后的苏轼,整个人都憔悴不堪,神情麻木。好不容易才重拾生机,却又被贬到偏远的黄州。正是在迷失之时,佛印的出现,像一道光照进了苏轼的内心,让他重燃希望。

可以说,如果没有佛印这个知己,苏轼很可能在那段艰难时期就心灰意冷,无法振作。佛印对苏轼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知心好友,更是苏轼心灵的救赎。

东坡居士生活穷困仍保乐观

黄州的苏轼官职不高,俸禄微薄,生活极为拮据。他住在黄州东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因此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所居十分简陋。苏轼一家人吃穿用度都计算在案,过着昼夜不停的劳作生活,才勉强维持。但苏轼的乐观精神从未消失。他喜欢邀请佛印等好友来家中作客,大家集资买些廉价的猪肉、江鱼,苏轼便研发出拿手好菜“东坡肉”和“水煮鱼”,开怀畅饮。

有时,苏轼也会带着佛印溯江而上,来到赤壁一带。两岸青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中,苏轼情不自禁写就了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隽永的文章传世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可以说,正是苏轼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精神,让他在艰苦环境中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才有后世“东坡”的美名传扬开来。

来到黄州后,苏轼一家十口仅靠他那微薄的衙门俸禄生活,日子过得极为拮据。

起先,他们住在黄州城内,但房租昂贵,苏轼实在付不起。无奈之下,只能搬到城外东边一座小山坡上的破旧公寓里居住。这个地方荒僻简陋,但租金便宜,勉强可以承担。

东坡居十分狭小,窗户破旧,漏风入雨。冬天冷风徐徐,苏轼只能和他的弟弟、儿子挤在一起取暖。屋里没有什么具体的家当,只摆放了几件旧家具。

吃穿用度更是成问题。苏轼过着昼夜不停的勤劳生活,端碗賣笑脸,才勉强养活全家人。有时孩子们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苏轼也无能为力,只能苦笑。

即使生活如此艰苦,苏轼也没怨天尤人。他时常邀请佛印等人来家中作客,大家凑钱买些肥猪肉和江鱼,苏轼便研发出拿手菜“东坡肉”和“水煮鱼”招待客人。虽然苦中作乐,但客人们也都开怀畅饮,暂时忘却生活的不如意。

苏轼的这份乐观精神,深深感染了后人。在他的笔下,艰苦的生活都变成了一幅幅诗意的画卷。正因为他从不轻言放弃,才有了那么多不朽的作品,流传千古。

喊“秃驴何在”小和尚机智回应

苏轼与佛印情同知己,但个性迥异。苏轼性格活泼好动,忍不住要时常跟佛印斗上两句。而佛印看破红尘,铁面无私,总能平和地化解苏轼的玩笑话,让苏轼哑口无言。

一次,苏轼像往常一样闲来无事,跑到佛印所在的金山寺探班。刚进山门,他就大声喊道:“秃驴何在!”

“秃驴”原是苏轼对佛印的戏称。寺中小和尚听见生气不已,觉得这人太不敬重。但佛印未加责难,小和尚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忽然,一个小和尚开口道:“东坡吃草。”

苏轼一楞,随即心下大悟。“东坡”是自己的雅号,这小和尚巧妙地将自己比喻成“吃草的驴”,既反驳了自己,又化解了尴尬场面。

就在这时,苏轼听见后山传来一声驴鸣,循声望去,只见一头秃顶的小驴正在枯草间吃草,不禁哈哈大笑。这小和尚的机智和对景折情,实在令人佩服。

从那以后,“秃驴何在,东坡吃草”的公案就流传开来。历经千年,仍为人津津乐道。这成为苏轼一生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轶事中的一个缩影。

那次,苏轼前去金山寺,本是想找佛印记叙一番,没想到一时兴起,未經思索就脱口叫出“秃驴何在”这么一句。

其实,佛印并不真的是秃头。他出家很早,头顶本就有光可鉴。只是苏轼见他年近花甲,半开玩笑地戏称他“秃驴”而已。

金山寺里的小和尚们还不谙世事,听见苏轼这样直呼佛印,都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很尊敬佛印禅师,觉得苏轼这番言语太不尊重了。

其中一个小和尚性子直,忍不住就冲口反问了一句“东坡吃草”。这话一出,众人皆愣,不知他什么意思。

那小和尚也没多想,只是一时口快。他知道苏轼的字号是“东坡居士”,东坡指的就是黄州东边他寓居的小山坡。既然苏轼称佛印为“驴”,他也就顺口把苏轼比喻成“吃草的驴”了。

没想到,这么一句无心之语,竟成了千古绝妙的应对。众人想通了小和尚的用意,都忍俊不禁。苏轼也对小和尚的机智赞叹不已,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这小小的一幕成为苏轼记忆中最深刻的趣事之一。也让后人得以一窥大文豪平日里那跌宕多彩的生活场景。千载之下,它已经成为苏轼丰富生平的一个缩影,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金山寺   苏堤   东坡   吃穿用度   西湖   湖光山色   杭州   佛法   寺庙   后人   民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