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末时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在中朝交往中,存在什么局限?

引言:

如今,“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倡议,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沿途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发展。

古人开辟广阔的贸易通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真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度成为我们主要的对外交流通道。

但是在明朝末年中原王朝和朝鲜的交往过程中,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感却并不高。

这条通道虽然确实存在,可通道的使用频率相比前朝有着明显下降。

而且不管是明朝皇帝还是朝鲜国主,他们对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并不如过去重视。

这是因为,这条通道在当时已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问题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后世,海上丝绸之路又怎样重新得到重用?

风险较高,使用较少

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不言而喻,强行闭关锁国,切断国内与国外的一切联系,最终只会导致国家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君主,对这一真理有着非常透彻的认知,所以他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贸易,友好地拉近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

针对外交路径开辟问题,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汉朝的外交使臣张骞,他对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他,或许就没有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广泛交流。

丝绸之路一般代表陆上通道,这条通道两端是边境地区的自由贸易市场,沿途也会有众多民族的商人汇集。

来自中原王朝的茶叶和丝绸,来自少数民族的战马和服饰,共同托起了这条道路的繁荣之境。

当然,古代的交通运输通道绝不仅仅只有陆路一种形式,海上运输,同样不容忽视。

提到海洋运输问题,那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北和西北的邻国沟通交流的重要路径,不同的国家,也在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但这些国家中,一定不包括朝鲜。尤其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在中朝两国的贸易体系中存在感并不高。

双方互通有无,最主要依靠的还是陆上交通方式。

这是因为,海上交通运输通道的不确定性太大,风险太大,而且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后果恐怕两国都无法承受。

天启元年,中朝两国的使臣就曾发生过意外事故。

当时受到中原王朝的召唤,朝鲜派出了一部分代表团,通过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他们在出发之前,特意研究了风向、海水流动方向以及天气状况,确保万无一失后,他们这才最终敲定出行日期。

有备无患,总是没错。所以代表团还带上一系列防风、防雨、防溺水的工具,在路途中也格外谨慎,随时关注着周边的环境变化。

人算赶不上天算,意外突然降临之时,人们没有提前察觉任何征兆。

当代表团所乘坐的船只漂浮到海水中间时,天气突然大变,乌云笼罩着整片海域,狂风掀起了层层大浪。

没过多久,天上就开始下起小雨。这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原本代表团还能勉强应付,可是随着大家在海面上待的时间越久,天气状况越是糟糕。

乌云越来越多,浓得像化不开,天地之间仿佛变成了一片黑暗的混沌,代表团的成员们身处其间,被雨水打湿了视线,看不清前方的路,也不知自己的处境会有怎样的危险。

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狂风吹过的声音像鬼哭狼嚎一般,扰得人心绪不宁,一层层海浪拍打着船底和甲板,眼看着牢固的船只就要支撑不住。

突然一个大浪猛地向他们所在的方向打来,巨大的船只彻底被掀翻。

事情发生得特别突然,所以即便代表团们提前准备了各种工具,也没有来得及派上用场。

很快,他们的生命就被大海吞噬,狂风暴雨之中的大海,就像一头不知餍足的怪兽,无情地吞噬所有还存在着光亮的地方。

这一次朝鲜的来访以失败而告终,代表团的所有成员几乎都丧生于大海之中,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此而被冠上了恶魔般的称呼,朝鲜人再也不敢轻易涉足。

有时陆上交通实在不甚方便,他们才会紧急开启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方案。

据统计,在明朝中后期,中朝两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时总共发生过六次意外,且每一次都有无辜成员丧生。

生命的教训,让人们不敢再大意。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后期大家还是把运输和交流重点放在了陆地通道上。

其实双方之所以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投入使用的时间不长,所以双方代表团成员的经验都不太充足。

在明朝社会局势安稳的时期,中朝两国都不约而同地使用陆地通道,但是明朝末年,社会出现了动荡,后金占领了陆地通道的交通要塞,致使这条路无法再正常使用。

在国内政治一片混乱时,统治者还是认为,对外交流决不能就此终止,所以既然陆地不能用,那就另辟蹊径,从海上通过。

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是对陆地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补充和替代。

不过这一时间也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年,朝鲜向清朝俯首称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也不再被他们所重视。

多尔衮率领满族军队进军山海关,逼死李闯王,占领北京城以后,新兴的政权也在重新考虑对外交流问题。

清朝人从小生活在内陆地区,对江河湖海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所以他们自然会选择最让自己拥有安全感的方式,那就是陆上交通运输通道。

随着清朝的统治时间越来越久,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搁置时间也越来越长。

沟通延迟,造成误会

如果过分依赖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两国就无法按照实际政治需求,随时开启交流模式,毕竟从海上出行,人们不得不考虑自然环境和天气情况。

这样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沟通的延迟和信息的误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在双方交流最为顺畅的那段时间,朝鲜内部出现了一些政局动荡问题。

朝鲜统治者遇到了强有力的谋反者,他们对朝鲜的官僚体系十分熟悉,也提前掌握了军队武装力量,所以来势汹汹,不把朝鲜王逼下王位誓不罢休。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谋逆事件,朝鲜统治者焦头烂额,他一边调集全国范围内的驻军资源,一边针对动荡的政治局面重新作出官僚体系的部署。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才平息乱局,重掌朝政。

可这样一来,中朝两国原定的交流时间便被耽误,明朝皇帝不知朝鲜内部发生的具体事项,所以对朝鲜统治者的心思产生了诸多揣测。

他认为,朝鲜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前来朝贡,这是对大明王朝权威的蔑视,也是对皇帝的挑衅。

两个国家彻底断开联系,双方都无法感知对方的情绪,信息上的沟通不畅,导致了两国产生巨大的政治误会。

明朝统治者甚至想出兵征讨朝鲜,要求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直接把这个王朝彻底灭掉,以免留下隐患。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鲜内部的政局动荡情况,后来也逐渐传到了明朝皇帝的耳朵里。

这非但没有让明朝皇帝放下戒心,反而让他对朝鲜未来的局势更加戒备。

毕竟现在朝鲜统治者地位不稳,未来谁会成为胜者,这无法说清,若是朝鲜改弦更张,改变执政风格和路线,中朝两国还能维持像以往那样的友好情况吗?

与其被动地等待局势清晰,不如先下手为强,直接插手朝鲜内政。

在明朝官员已经开始商讨对待朝鲜的征讨事项时,朝鲜使臣终于姗姗来迟。

双方约定的时间是三月,而此时已经到了五月,两个月的时间差,让许多重大事项都被耽误。

朝鲜使臣也向明朝皇帝解释,若双方此次的交流途径以陆地交通为主,那他们可以提前派出信使,告知朝鲜的具体情况。

可偏偏广阔的海面阻挡了两国的交涉,海上天气的不确定也让两国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这就导致了不必要的误会产生。

经此一事,朝鲜统治者对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敬而远之,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想再次启用这条通道。

当然,这也与明朝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信息传输相对落后的时代,一条通畅的交流渠道十分珍贵。

但是若渠道中途出现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影响,使它的利用价值下降,那与其苦苦坚持,不如就此放弃使用。

政治意义,十分深远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不长,导致中朝两国的代表团成员海上行驶经验不足。

海上随时可能出现的自然事故,也会对两国交流造成障碍,海上运输必然会出现信息交流滞后问题,这也会对双方的政治工作产生影响。

从实际功能的层面来看,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用价值似乎不大。

但这仅仅是针对明朝末年的时代背景而言。若是把时间轴调拨到近现代,我们会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政治意义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它是连接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朝鲜、中国与韩国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不少进出口商品来往中国的海上必经之路。

如今我们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客观的现实条件已经能够弥补海上运输通道的天然缺陷,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国家政策结构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任何一条道路的存在,都自有其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兼具了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它是古代的中华儿女对外交流的见证者,也是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承载者。

结语:

相比于陆地运输通道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较为显著的不确定性。

古代人们的航海技术还没有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各类航海工具也还没有问世,所以陆地交通比海洋交通更具优越性,这也就导致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使用频率一再下降。


参考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与朝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丝绸之路   海上   明朝   朝鲜   明末   统治者   陆地   代表团   中国   通道   时期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