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西域的张骞,实为人生赢家,如今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楚汉战争时期,中原之地正是硝烟四起之时,中原王朝已然无力顾及北方蛮族,不老实的匈奴则趁机征服了东胡、月氏等部落,成为北方一枝独秀。

刘邦曾以为,只要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自己就是天下无敌了,可是谁能想到,太平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北方之狼的爪子已经迫不及待伸向中原王朝。

公元前200年,匈奴屡屡入侵汉朝边境,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刘邦忍无可忍,御驾亲征,不料却中了冒顿单于的圈套,被四十万匈奴铁骑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亏得陈平帮助才勉强跳出匈奴的包围圈。

白登之围,久经沙场的刘邦差点阴沟里翻船,自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敢小瞧了这北方蛮族。于是,为保西汉王朝安稳发展,刘邦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刘邦去世后,吕后、文帝、景帝三朝,匈奴虽然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的汉朝百姓,但中央政府皆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此换取两国安稳。

出使西域,汉节不失

公元前141年,具有远大抱负的刘彻登基称帝,是为汉武帝。此时的西汉王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形势一片大好。于是,汉武帝日夜筹划着如何反击匈奴,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就在汉武帝一筹莫展之际,一批匈奴人归降汉朝,汉武帝从他们口中得知,冒顿单于曾经斩杀了月氏国王,还将其脑袋割下来当饮酒器具。此后,两国便结下了血海深仇,月氏人也被迫向西大迁移。

汉武帝心想,匈奴如此强大,若是能与月氏国达成合作,共同对抗匈奴,胜算岂不是更大吗?于是,汉武帝面对全国下诏:征募勇士,出使西域。

西域,对于当时的汉人来说是一片从未涉及过的新天地,而且沿途必须经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此行可谓是艰险无比。

然而,危险并不能阻止冒险家前行的步伐,汉武帝的郎官张骞在看到诏书后毛遂自荐,并于公元前139年,带领使团百余人正式出使西域。

当时,汉匈之间的战争暂未全面爆发,张骞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避开匈奴的目光,然而,尽管使团一路上小心翼翼,但途经河西走廊时,依然被匈奴俘获,沦为了阶下之囚。

在此之前,汉朝与匈奴一直以“和亲”的方式维持着两国的安宁,因此,在得知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后,匈奴人愤怒不已。

不过,由于张骞身材高大,性格豪爽,是个实打实的勇士,匈奴人非常欣赏张骞,也没有残忍将其杀害,而是一心想要劝降张骞为自己服务。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史记·大宛列传》

在张骞被匈奴扣押的十年里,匈奴人为了“同化”他,还特意给他找了一个匈奴老婆,生育了一个混血后代。

但是,尽管匈奴对张骞软硬兼施,耍尽手段,张骞始终秉持汉节,宁死不屈。

被扣押的每一个日夜里,张骞时刻都在寻找机会逃出匈奴的魔爪,奈何匈奴看管十分严格,张骞始终没有找到逃跑的机会。

不过,张骞并没有因此虚度光阴,或者臣服于匈奴,而是一边暗自观察匈奴的生活规律,当地的气候变化、地理位置等等,一边也不忘等待时机,寻找出逃的机会。

光阴荏苒,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汉匈之间的战争越来越紧张,匈奴内部也因此乱成了一锅粥,对于张骞的看管也就松懈了。匈奴一松懈,张骞的机会也就来了。

一天夜里,趁着匈奴无暇监视,张骞带着奴仆甘父及其他几人成功出逃。张骞时刻惦念着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所以,出逃后,他并没有选择返程,而是一路向西,风餐露宿,穿越大漠葱岭,然后经龟兹、疏勒到达大宛。

由于逃跑时非常匆忙,也没来得及准备一些粮食和水,好在甘父箭术精湛,沿途猎杀了一些飞禽,一行人便以血解渴、以肉解饿。

经过十余天饱一顿饥一餐的艰难历程后,张骞等人终于进入西域,并在大宛国的帮助下,顺利来到了张骞心中向往了十年的月氏国。

可惜,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今的月氏国距离匈奴比较遥远,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也算是国泰民安了。

因此,他们早已经把国破家亡的旧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于张骞提出的共同抗击匈奴的计划,月氏人丝毫不感兴趣。

张骞在月氏国待了一年有余,一来想要说服月氏人与汉帝国合作,二来在附近的国家进行一番游历,深入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格局。

公元前127年,张骞踏上了回国的路途,虽然月氏国最后还是拒绝了与汉朝的合作,但张骞此行也算是大开眼界,收获颇丰了。

为了避免再一次落入匈奴手中,张骞决定翻过阿尔金山,进入青藏高原,直接将河西走廊绕开。可惜,不幸再次降临,尽管张骞改变了回国路线,最后还是落入匈奴手中了。

匈奴单于对张骞出逃的行为异常愤怒,于是对他严刑拷打,但匈奴依旧希望张骞能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最后还是让张骞和自己的老婆孩子重聚了。

张骞又在匈奴部落苦苦熬了一年,千载难逢的逃亡机会才再次降临。公元前126年,匈奴单于一病不起,匈奴政局风云突变,张骞终于逃出生天。

两次西域之行,成果斐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与月氏国形成结盟的使命,但是却给当时的汉朝带来了第一手的西部世界信息。

这些信息弥足珍贵,直接促成了汉武帝时代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也让汉武帝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的神话。

十三年的西域之行,张骞亲身游历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四国,还粗略了解了邻近的五、六个国家的近况。

所以,张骞对于西域的政治格局、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等情况了如指掌。

回国后,张骞第一时间将这些宝贵情报分享给汉武帝,汉武帝也因此对西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张骞带回来的情报中,汉武帝知道了如果不占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就无法打通,因此,夺取河西走廊,就成为了汉帝国第一战略目标。

张骞与匈奴共同生活了十余年,对于大漠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于是,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校尉,跟随卫青远征匈奴。

张骞凭借丰富的经验,为汉军寻找到水资源,军队才得以大获全胜,张骞也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详细了解了张骞提供的路线后,两战河西大获全胜,自此之后,匈奴被汉朝驱逐出河西之地,河西走廊正式被纳入汉朝版图。

可以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直接促成了一条贯通中西的文化大道—丝绸之路,还间接影响了汉朝向西南的疆域扩张。

可惜,不久之后,张骞再次奉命跟随卫青出征,结果因贻误战机理应当斩,但汉武帝念在张骞对汉朝贡献之大,只将其贬为庶人。

但是,张骞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被贬为庶人后,依然时刻想要为汉朝尽一份力。

后来,张骞向汉武帝分析了中亚草原的形势,希望汉武帝能够派出使者联络西域强国乌孙,并与乌孙结为同盟,强势控制西域诸国,斩断匈奴“右臂”。

汉武帝非常赞同张骞的提议,于是,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余人,带着数万头牛、羊、马,以及价值亿万的金银珠宝,出使乌孙及其附近各国。

当时,匈奴已经被汉朝赶出河西地区,因此,张骞此行相比第一次顺利很多,可惜,到达乌孙后才得知:

乌孙国王年老病重,他的两个儿子正为了权力兵戎相向,国内政局十分混乱,乌孙国王此刻已经无心考虑与汉帝国结盟,因此,联络乌孙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不过,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并非无功而返,他派出了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进行拜访,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公元前115年,张骞从乌孙返回汉朝,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行,差不多相当于外交部长。可惜,一年后,一代外交家、探险家张骞溘然离世。不过,张骞之前派到西域各国的副使陆续带着西域各国使者回到了长安。

从此,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正式开始,西域的特产石榴、黄瓜、葡萄、乐器、良马等物品纷纷向东传入中国,而中国以特产丝绸为代表的商品向西输出,于是,所谓的“丝绸之路”就这样诞生了。

后代子孙繁荣昌盛,实为人生赢家

公元前123年,张骞因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封地为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博望镇周围大大小小的村落至今还生活着张骞的后裔八百多户,总计将近四千人,可谓是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梁启超先生曾评价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张骞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凿空者。生命有限,丝绸之路却绵延不绝,张骞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流芳百世。正因如此,时至今日,张骞依旧是后代之楷模。

在今博望镇一些张姓村民的家里,依然供奉着张骞的牌位,牌位两旁还有一副对联:“博留受封流芳远,固巩迁居世泽长”,横题是“张公百忍”。

人生有时尽,精神永流传。张骞以毕生的心血,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繁荣和文明发展。

张骞对于国家做出的丰功伟绩,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永远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西域   单于   月氏   河西走廊   繁荣昌盛   汉武帝   汉朝   刘邦   子孙后代   匈奴   丝绸之路   公元前   赢家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