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光阴下的“漕运粮仓”科技成色|川流中国·开天河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荀超 实习生 王仕豪

为漕运提供通道是中国大运河的基本功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漕,水转谷也。”即漕运就是通过水路运输谷物的一种形式。而为了适应漕运需要,中国大运河沿线的众多粮仓也就“应运而生”了。

资料显示,运河上的仓储设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在大运河关键节点设置的仓储设施体系规模和形制,见证了大运河作为国家漕运通道的主体功能,也展现出了在隋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粮仓建造与粮食保存技术。其中,有隋唐运河沿线的含嘉仓、回洛仓、黎阳仓等地下粮仓,也有元明清大运河沿线的富义仓、南新仓等地上粮仓。这些样式不一的粮仓在历史各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富义仓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大运河沿线的古粮仓已成为“遗址”,不再发挥储粮功能,但应时代发展所需,运河边上不断有为漕运服务的“新生”粮仓拔地而起。

5月中旬,记者来到杭州,探访了一座大运河边上在建的现代化新粮仓——仁和粮食储备库(以下简称“仁和粮库”),它也是目前为止杭州最大建设规模的粮仓。采访中,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仁和”这个名字还颇有历史意义:“在明朝时候杭州这边的官方粮仓就叫仁和仓,我们使用了这个寓意,所以就为它命名为‘仁和粮库’。”

一座新兴的“漕运粮仓”

大运河与粮食输送仍密不可分

记者到达仁和粮食储备库建设工程项目时,它正处于推进之中,但园区中大部分储粮、运粮设施已基本完工。负责人表示,计划中它将很快具备竣工条件,并于年底投入使用。

仁和粮库模型

进入园区大门,沿着还未铺装的路面往里走,只见两排仰着头才能看清全貌的巨大白色圆筒形粮仓“浅圆仓”巍然挺立,它们每个直径和高度都达数十米,建成后每个“筒”可储存大量粮食。

从“巨筒”阵列中间穿过,往左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仓,而往右望去,却是一片宽阔的水面,那是专为乘大运河而来的粮食们准备的“VIP码头”。

修建中的粮食“VIP码头”

在“粮食码头”尽头,还耸立着一座跨越水道,比浅圆仓更高的“大门”,它由多座粮食提升塔构成,用于水运粮食的快速入仓。由于设计成“天圆地方”的造型,项目的工作人员还给它起了个颇具科幻感的别称“时光之门”。

据负责人介绍,仁和粮库园区主要的构成,除了能一眼看到的浅圆仓、平房仓外,还设有大库容的地下油库和高效的大米生产加工车间,不仅能储原粮,还能为杭州市民提供食用油和可直接烹饪的成品粮。

那么,这座现代化的粮仓为何仍要和众多古粮仓一样选址于运河边呢?负责人表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便利的水上交通,“这边上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干道,我们的粮食运输以水路为主,水路的交运输条件比较好,成本比较低,如果都采用陆运,成本就比较高。”此外,负责人也提到,将来粮仓的小部分粮食也会采用陆运,而此地还靠近高速公路,车辆的交通也较为便利。

可以想象,当仁和粮库在今年年底正式投用后,一艘艘来自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庞大货船满载小麦、稻谷顺水而来,停泊在巨大的“时光之门”下等待卸粮,将会是怎样一番壮观又充满着丰收喜悦的场景。

一座绿色的智慧粮仓

为大运河边粮仓实现科技赋能

古时,当粮食乘船来到运河边的粮仓时,多由工人搬运入库,而在现代化的仁和粮库,这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场景将不会重现。据该负责人介绍,当运粮船抵达粮仓的码头后,粮食的转运工作基本都会由机器“代劳”。

巨大的浅圆仓

首先,专业的吸粮机会把粮食从船里吸上来,让它们通过输送带输送到“时光之门”,即粮食的提升塔。随后,提升塔上的输送站会将粮食“分流”到周围的粮仓、加工车间,进行储存或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只需要少量工人在提升塔的操作台上进行操作,便可完成货船上粮食的安置。

当然,被赋予“智慧粮仓”称号的仁和粮库可不仅有机械化进出仓这样的“硬功能”,还同步开发了一系列软件,包括粮食进出系统、温度监测系统、OA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配合硬件设施,众多反映粮仓状况的数据都能被记录在系统中,以供相关工作人员便利地查看。

负责人表示,这样系统化的数据,一方面方便了粮仓的内部管理,一方面还将助力上级部门对仁和粮库的监管,“所有的数据我们都会上传到浙江省粮食局那边,他们可以全部都看到。”

除此之外,仁和粮库投用后,还会采用一系列“绿色储粮技术”,让粮食在储存的过程中更加环保、安全,“以前我们在保管粮食的时候如果有虫害,会采用熏蒸杀虫,而熏蒸所用的磷化氢气体带有一定毒性。现在我们采用的则是‘富氮低氧’的绿色储粮方式。”负责人说道。

所谓“富氮低氧”气调储粮技术,就是当粮食注入粮仓后,往粮仓中不断充氮气,将氧气置换出来,直至粮仓里的氮气浓度达到98%以上,然后如此保持约2个月,即能将粮食中的虫害杀灭,在这之后,只需适时补充氮气,让粮仓中的氮气浓度保持一定水平,就能有效防止粮食生虫霉变,确保粮食品质。

一座“古典”的现代粮仓

折射出大运河的“变”与“不变”

随着杭州人口的不断增多,当地储备粮规模增大,原有的粮仓仓容达到上限,于是政府决定新建一个大容量粮库。2018年,容量规模巨大的仁和粮库动工,“落子”京杭大运河沿岸。

走在仁和粮库园区靠大运河的一侧,可以看到粮库办公区的建筑都是“青瓦白墙”,设计得古色古香,带有非常多古典优雅的“江南元素”。远远看去,和大运河一同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希望粮库的外观景观也能更加符合运河的整体文化。”负责人解释道。

从毕业后就在杭州工作的他已和杭州段的大运河“相识”十几年了,在这期间,见证了这段大运河的许多变化,包括河水水质大大提升,河道两旁的景观越发繁华美丽,在旅游旺季游览大运河的船只往来不绝......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粮仓作为大运河周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设施之一,随着荏苒的时光,可以说“没变”,也可以说“变”了,“不变的话,就是运河流淌了几千年,河道都是在这个位置,而现代新建的一些粮仓也会选址在河道旁;变的话,就是运河周边的粮仓的仓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是科技含量高,非常现代化的设施。”

他还表示,现今大运河对我国粮食的运输仍具有重要意义,“运河作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南粮北运’的一个重要的航线,它将继续发挥在‘南粮北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这座以储存水路运输的粮食为主的仁和粮库也算是‘应运而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漕运   粮仓   氮气   粮库   大运河   成色   杭州   运河   中国   光阴   粮食   负责人   千年   设施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