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教育部佥事兼科长到底是多大的官?为何多次在文章里说这事

前言:

小时候在课本上经常看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批斗”。

比如《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狂人”的自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吃人”的现象,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内涵的一种反抗。

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出了对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不满。

但是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个文豪,同样还是民国时期的官员,他曾担任民国时期教育部佥事兼科长,鲁迅先生在许多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到过自己的这个官职,也可以看出这个官职的重要性。

那民国教育部佥事兼科长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呢?

“一代文豪”

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的一个家庭中发出了嗷嗷待哺的声音,未来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出生了。

父亲对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十分喜爱,取名为周樟寿,幼名阿张,鲁迅从小就喜欢书籍,11岁时进入三味书屋读书,在课余时间就做一些影描图画。

少年鲁迅聪明也很用功,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他在三味书屋上学时,鲁迅的爷爷在一场考试中行贿,被执政者逮捕,他的父亲知道后有些不能承受这种局面,没多久便病倒在床上。

这也让少年鲁迅的内心发生了一些改变,他经常去看望在监狱的爷爷,同时在家照看自己的父亲。

他每天都要给父亲拿药,长此以往,他从药铺拿了药回到家中把父亲安置好再赶到学校,因此偶尔会迟到,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但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埋怨过老师,因为他自己的心里也明白经常迟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为了记住这次的教训,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变的更勤奋,能更早一些来到学堂。

鲁迅先生凭借着这样的毅力,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在评测中拿到了全班最好的成绩。

1898年鲁迅先生进入南京水师学堂,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周树人,这一年他听家人的劝说参加了当地的县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中榜,但因为家中的弟弟患上了疾病,鲁迅不想让弟弟受苦,他放弃了此次的机会,并且选择了继续求学。

这样来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到青年时期是不幸的,他经历了家境中落,父亲离世,弟弟患上重病,这人世间的疾苦他已经品尝了许多。

鲁迅先生清楚地知道要想让中国变的强大,那中国必须要有像西方列强那样的大炮和水师,他选择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的时候,家里面其实是非常反对他的,因为当时的“洋务派”常常被人瞧不起。

1902年,鲁迅先生开始想要学医,可能是因为父亲早年被庸医所害的原因,他想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不被庸医所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旧社会的国人根本不是身体上的健康被损害,而是心灵上的创伤根本无法弥补,封建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只会让国人们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只有将国人身上的旧思想改变,才会让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才能让中国人民真真正正的昂首挺胸的站起来。

于是,鲁迅先生放弃了学医的道路,他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文坛,开始救赎人们的旧社会思想。

1909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到了中国,通过自己的挚友许寿裳的推荐下,进入了教育部,此时的鲁迅还是一个教育部的“小兵”,但慢慢的,他成长为了一个“将军”。

1912年8月,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向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荐鲁迅,希望能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没几天任命状就交到了鲁迅先生的手中,不久后,再次委任他为教育司科长。

此时的教育部是刚刚创建未满一年,鲁迅先生也称得上是教育部“创始人”之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之际,分别设置了九个主要部门,其中就包括教育部,任命当时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担任教育部总长。

当时正在发愁收集人才的蔡元培听到许寿裳推荐鲁迅前来教育部任职,蔡元培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是兴奋。

他对许寿裳说,很早之前就听闻鲁迅先生的名声,我正准备邀请他来这里工作,现在麻烦许先生帮我引荐一下,希望能早点让鲁迅先生前来任职。

这也能看出鲁迅先生的才华很早之前就被蔡元培发现,鲁迅先生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写过一些稿子寄回中国,也与弟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作品《域外小说集》,那时候的他在文学上已经是崭露头角。

同年的11月2日鲁迅先生在上班时看到他的桌上有一张任命状,高兴不已,他赶忙将这件事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了自己第一次当“公务员”的心情。

“官职的大小”

按照北洋政府的等级从高到低划分,教育部总长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副总长就是副部级,教育司司长属于正司级,科长就是正处级,但是鲁迅先生还兼任佥事,所以他的官职应该是副司级。

而且在当时鲁迅的当官地点是在南京,属于国都地区官员,所以他的级别在其他地区同级别中要高一些。

而且当时社会教育司的实际决策权是由一个司长两个科长掌握,鲁迅先生是第一科科长,他有三位重要人物之一。

而且他也被司长看中,常常被司长叫到家中聊天谈事,所以总体来说他的职位也是要比第二科科长要大的。

自此鲁迅先生的官职从1912年上任开始计算一直到1926年离开南京,共任职了14年,在这期间,鲁迅先生没有过升职降职的说法,但是中途工资有过两次提升。

1926年,鲁迅先生因支持进步学生和政府作斗争被时任教育总长章士钊免职,但是鲁迅有文人的傲骨,我可以自己辞职,但是你们不能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我进行解雇。

于是,鲁迅先生同章士钊打起了官司,最终获得了胜利。

结语: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一生不是以仕途成就为标志,而是以他的文学贡献为重要记号。他的创作为新中国的文化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勇敢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独特的文风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动摇陈旧的观念和制度。

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还体现在他的翻译和文论中。他将西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引入中国,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视野。

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使许多西方文学名著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的文论以批评者的身份,提供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引领。

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对新中国的文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为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风尚和方向,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让文学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鲁迅   教育部   教育司   科长   旧社会   总长   南京   官职   中国   父亲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