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国情与外交,苏禄王国与苏禄王访华,及建造和管理

十四世纪后期,元朝灭亡,群雄逐鹿中原,战乱四起。
经过混战,朱元璋取得最后的战争优势,建立明朝。
面对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经济凋零,明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放宽商业限制政策;政治不断加强集权,收归相权和地方权利;思想上遵循儒家思想为主导,兼采各家众长,重视科举。


逐渐稳固的政治和统治、日益发展起来的经济、相对宽松的思想交流环境,共同推动了明朝国力的增长。
与此同时,逐渐强盛的国力也为明初期的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永乐年间更是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明朝初期国情

公元1368年,明朝代元而立,建立起了又一个汉族统治的大帝国。
明朝建立初期(1368—1435),统治者借鉴元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领域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尤其是统治机构基本沿袭元朝。
中央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但是,随着相权和地方权力日益扩大,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先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和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后设立内阁,协助处理政务。
前者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后者解决了由于中央集权过程中过多的政务问题,前后搭配中央权力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加强。


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还设置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和御史台监察机构。
洪武三十年(1397),正式颁布了《大明律》,既在一定程度上惩罚了官僚贪污,又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百姓的利益。
而且,明王朝还十分注重学校和科举取士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仕为官的机会。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接受了齐泰、方孝孺等人建议削藩。
藩王朱棣借此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帝位。


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加强北部的边防。
到仁宗、宣宗时期,朝廷为了缓解朱棣五次北伐的国力亏损,休养生息,削减赋税,实行的是比较温和的政治。
整体而言,明朝初期的政治是相权和地方权力的衰落,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加强和巩固。
此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多次的北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故元的顽固势力,国家安全和边防安全皆得到了一定巩固。


明朝初期,随着政治的逐渐巩固和社会秩序的逐渐稳定,农业也在不断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贸业也在逐渐繁复苏。
由于出身贫寒,朱元璋继位之后能够注重百姓经济发展,秉持“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理念,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农民开荒,减免徭役和赋税。
为了快速激活农业,朱元璋还实行“移民屯垦”政策,如将松江等人多地少百姓迁移到地多人少的濠州。


同时,朱元璋还通过下令攒造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设立粮长制度等经济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户部计是岁天下钱粮金帛之数凡粮储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石”。
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初期外交

受到此前各朝历代国家政治状况及具体外交史实,明朝结合自身国情,制订其“初期”的外交策略,总体而言是严格把控下的积极主动。


从明初实际发生的大事来看,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靖难之役来划分,即靖难之役之前和靖难之役之后。
靖难之役之前,也就是明太祖统治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于立国之初,最为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来提升国力,于是,对于重农抑商、停止好战之心、与民更始等政策更加要注重。
但是,北元政权在北方不断侵扰,使其刚成立的国家并不稳固。
明太祖虽屡屡调兵征伐,但是欲靖不能。


与此同时,而东南地方又有倭寇入侵,在如此情势之下,明太祖为了解决这一隐患,不得不逐步完善海外外交策略。
如此,外交理念上主要是采取了以温和方式为主的策略,也就是说,前期虽实行海禁,但未彻底阻断来往,而是颁布“勘合制度”。
“堪合”一词在明朝最早出现于户部的户籍户帖式中。
”从此之后,又应用到军事等其他领域,如“始置诸司勘合其制,以薄册合空纸之丰,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开防印识之,右之”。
这是洪武十五年(1382)颁布的。


这一理念和制度而后也逐渐应用到了外交方面。
可见,此制度并非初始就应用于外交中。
总之,这给明朝和朝贡国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符合规定的国家可以来华进行朝贡。
这样,既减少了民间贸易,使更多的国家交流上升到政治层面上,也对其实施了有力的监控,加强了一定的国防力量。


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双方利益。

结语

明朝初期,苏禄国三王来到明朝,朝见朱棣。
乘兴而归,不幸的是在沿运河南下途中,苏禄东王病逝。
朱棣深感痛惜,为纪念苏禄东王以及两国友谊,下令建造苏禄王墓,而苏禄东王妃与东王次子、三子为其守陵。
自此,苏禄东王后裔开始在德州繁衍。


苏禄王墓的建造和苏禄东王后裔的开始繁衍,两者组成了苏禄文化在德州开始传承的起点。
如今,苏禄王墓研究中的具有民族区别性的苏禄文化与德州文化交融集中体现在已经融入当地回族的安、温家族上,而文化交融的表现则表达为苏禄王墓历史的衍变。
由此可见,文化交融发展与物质的历史衍变需要辩证看待。


所以,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北营村亦是苏禄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北营村的百姓则是苏禄文化继续传承精神主体。
北营村、东王后裔即北营百姓、苏禄文化,三者都是苏禄王墓为研究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知:苏禄王墓的研究过程实质是苏禄文化的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明朝   初期   外交   德州   王国   休养生息   元朝   国力   国情   百姓   政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