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两千名文化精英编写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记载了哪些广西往事?

六百多年前,中国两千名文化精英耗费五年心力,编写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扑朔迷离的是,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永乐大典》正本杳无踪迹,再也没出现在史书中;而副本在历经清朝末年的官员夹盗、水火兵燹、列强巧取豪夺后,星散飘零,令人扼腕叹息。


硕果仅存的大典里,有两本府志与广西有着独特的渊源,它们分别是“庚”字韵“宁”字册《南宁府志》和“模”字韵“梧”字册《梧州府志》。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何这两本府志能躲过战火,最后重现于世?六百多年前走来的皇皇巨著里,究竟记录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南宁、梧州往事?



1912年,刚入职教育部不久的鲁迅行色匆匆,敲开了晚清大臣陆润庠家的门,他此行的目的是劝说陆润庠,将藏于府邸中的64册《永乐大典》交还国家。


1403年(永乐元年),朱棣篡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称帝。为消弭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朱棣决定编一部大书炫耀文治,笼络人心。五年后,这部大书终于编纂完成,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但是,这部旷世宏编的正本在明代灭亡后就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桩悬案,之后流传的都是嘉靖时期抄录的副本。这些副本在清雍正年间被移至翰林院,因为管理松弛,乾隆五十九年(1794)在对这批副本做清查统计时,已经发现有上千册不知所踪。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侵略军肆意焚烧拿取,大量大典在劫乱中化为灰烬。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位于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因靠近使馆区也沦于战火之中,存放大典的敬一亭被毁,又有大批典籍被兵火所焚,其余的散落在瓦砾中,遭到肆意践踏、劫掠。



经历了官员的盗窃、战火的波及以及列强的劫掠,原本11,095册的《永乐大典》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只剩下了64册,而这64册大典还被当时的翰林院掌院陆润庠给搬回了自己家。


在1912年的时候,鲁迅先生入职到了教育部,主管全国的图书馆业务。那鲁迅先生知道这件事以后托人辗转找到陆润祥,以教育部的名义,希望他能将《永乐大典》归还到国家。


作为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深知《永乐大典》的价值。但那时陆润庠已经年过古稀,面对鲁迅的频频传话,他只是搪塞过去。多次沟通无果,鲁迅只能亲自上门索要,多次博弈之下,陆润庠终于松口,同意将64册《永乐大典》交出。1912年7月,这64册中的60册《永乐大典》正式入藏京师图书馆,也就是今天国家博物馆的前身,由此《永乐大典》开启了“珠还合浦”的回归之旅,这其中就有《永乐大典》“宁”字册。



翻开“梧”字册的第一页,页眉处大大小小的钤印,嘉靖年间的蝇头小楷默默地讲述着它曾经曲折的故事。


页面右下钤有“刘承幹字贞一号翰怡”白文印和“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朱文印,这是因为 “梧”字册从清宫中流散出来后,曾被嘉业堂主人刘承幹收藏。但1933年后,刘家家道中落,精力财力不济,难以继续打理嘉业堂,于是开始变卖藏书。1938年刘承幹向“满铁”大连图书馆出售了40多册《永乐大典》, “梧”字册就在其中。


“满铁”大连图书馆的背后势力是日本情报机关——“满铁”调查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军控制“满铁”大连图书馆,选取了大批图书资料运往苏联本土。



作为战利品,这些大典在战争结束后,被带回苏联。1954年时,因为中苏关系友好,于是苏联便将大典送回给中国。



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无数国人秉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华文脉的护佑之心,努力搜寻大典的下落,现如今,世界范围内共有400多册,810卷《永乐大典》嘉靖手抄副本被发现,虽然总量不及原书的4%,但由于大典包罗万象,且几乎保留了所录古籍的文本原貌,所以随意翻看一页,都能发现不少珍罕而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是《永乐大典》“宁”字册中的一幅地图——《南宁府图》,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穿越了六百多年时光沿用至今的地名,如昆仑山、高峰岭、八尺江等。



府图当中有我们熟悉的名字,它跟我们现在南宁城的城中心是重合的。明代时,南宁市以现在的三街两巷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当时官府治所所在的核心的区域。地图上可以看到沿线连成一线的各种“铺”,铺其实就是驿站。按照古代每10里就设一个铺来看,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南宁的一塘二塘三塘一直到九塘、十塘这样一个沿线的位置。


所以《南宁府志》准确来说就是以宋元的旧的方志,南宁城的地图,再结合明代南宁城的一个具体的情况绘制而成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南宁的地图。



在过去,学界关于宋代南宁古城城址所在地和迁城时间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旧城原本在邕江南岸,但明朝嘉靖年间方瑜修撰的《南宁府志》里却另有一番记述:“邕州城在(新)城南二里,基地尚存”。



此外,清代文献关于南宁新城的修建年代也存在很多疑点:文献大多认为,宋皇祐年间,侬智高率兵攻下邕州城,战后,邕州城废,于是建新城。但也有资料表明,南宁新城建城时间远早于侬智高破邕州城前。直到翻开《南宁府志》中的“城郭”一篇,根据其中援引的不少如今早已失传的宋、元旧志原文,这两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终于得到了解答。



《永乐大典·南宁府志》很清楚地记载了这段南宁的旧城新城的历史。其实旧城在唐代开元二年,当时的邕州司马叫吕仁他就已经把南宁城修建在邕江北岸。可能是因为自然条件,因为邕江南岸地势比较低,可能容易发生一些水灾,会导致这个城市被淹没。



关于宋代南宁新城的修建时间,书中摘录了一段极为权威的南宋《建武志》原文,明确否定了“皇祐年间迁城说”。宋熙宁八年冬天,交趾“命辅国太尉李常杰、宗亶领兵十万进犯广东、广西,邕州城遭遇战火惨遭破坏,于是,宋廷便下令在旧城遗址上重建了新城,且“古城在今城之南二里”。



因为有了《永乐大典·南宁府志》的佐证,基本上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从唐代以来就已经是把南宁城建到了邕江的北岸。



在过去,因为《永乐大典》藏贮深宫中,世人没有机会窥视,所以学界一直认为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郭南纂修的《南宁府志》是存世最早的南宁地方志。但就成书时间来说,《永乐大典·南宁府志》比郭南版还早一百三十多年,所以,《永乐大典》“宁”字册应当是如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南宁地方志。而书中撷取早已亡佚的宋、元时期的旧志资料,正好可以填补这两个朝代南宁历史记载的空白。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原本六卷的《南宁府志》如今仅存两卷,相比之下,《梧州府志》则幸运得多,全八册得以完整保存。



《梧州府志》是现存《永乐大典》中难得的一个连卷,也可以说是广西目前最早最完整的一个地方志辑本,它的史料价值极高。


打开第一页是梧州的火山。梧州的火山不是活火山,它名字的由来,跟当地盛产荔枝有关。



梧州府的内容中记载了:山产荔枝,四月先熟,那火山的荔枝为什么在四月便成熟了呢?是因为在记载中,这个火山有地热。


所谓的地热其实就是当地的气候,相对温度比较高,所以这个植物生长它就要快一些,荔枝的成熟就要早一些。所以这个火山荔枝也是成为了很有名的一个品种。



除了火山荔枝,关于火山之“火”,《梧州府志》还收录了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其中最神秘的要数“赵佗藏剑说”。



传说南越王赵佗有一把龙精宝剑,这把宝剑非常锋利,吹毛即断。当年赵佗到苍梧巡视,把龙精宝剑赠送给弟弟苍梧王赵光。在南越国灭亡后,赵光把宝剑藏于西江南岸的火山之中。宝剑在傍晚会发出耀眼光芒,直冲天际,由山下蔓延至山顶,全山便会变得通红,火光冲天,但顷刻间又会熄灭,第二天山上依旧草木苍翠欲滴,所以,这座山又得名“火山”。



现如今,每年农历四月,火山脚下的村庄“火山荔枝”仍会应季成熟,远近闻名。“火山夕焰”也还是千年前的模样,草木苍翠、山花烂漫。纵然经历时代更迭、岁月变迁,《永乐大典》里的梧州仍鲜活如昔,背后是文脉的传承,也是精神的接续。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呢可以说是一方之全史。《永乐大典》里头跟广西相关的内容对于我们讲好广西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啊,进一步增强我们守护国家宝藏的使命感。



600年时空流转,《永乐大典》从苍茫的历史中走来,它是中华文脉传承的符号,也是历史起伏的见证。《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古代广西风华和人文之美成为今天八桂儿女观照历史的路标和独有记忆。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字和地图,古今相通,我们能从中明白,八桂大地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脉动,中华文明是沿着怎样的路途走到了今天。



本周六(8月12日)21:20

广西卫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广西   翰林院   梧州   南宁   嘉靖   荔枝   副本   永乐   大典   火山   百科全书   往事   年前   精英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