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放大50倍后,竟出现尴尬细节,男子趴在树下干嘛?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近日,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在广西南宁展出,当人们兴致勃勃看图时,一个诡异的现象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个衣冠不整的男子,穿着红内裤趴在树下睡觉,刻画如此不雅的举动,张择端到底想表达什么?

其实,清明上河图让人疑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空无一人的望火楼、驼队长驱直入的城门洞、人山人海的虹桥、即将和虹桥相撞的大船……

原来,放大后的《清明上河图》中,竟然内藏有这么多细思恐极的细节。

当我们走近《清明上河图》,才知道它能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原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要选择一个朝代穿越,估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宋朝生活。

因为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外,宋朝的经济和科技,足以碾压其他朝代,而《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幅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卷,如全景照片般,描绘出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城镇建筑、市井百态、京都烟云、民俗风情……

这一切,都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京都。

张择端,出身不详,但有传他是没赶上科举考试,后挂靠在相国寺游学,以画壁画为生。

当时的宋徽宗那可是个书画大家,他看了壁画后,对张择端的画是大加赞赏。

于是,他给了张择端一个命题作文,要求画一幅能展现大宋朝国力雄厚、清明盛世的画作。为了方便,宋徽宗把张择端提拔到了翰林院。

接到了任务的张择端,和朋友一起走遍了汴京城内外,来观察写生,绘制了几千张各行各业、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草图,耗费几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巨作。

当时的汴京是世界级的百万人口大都市,经济发达,每逢皇帝或太后寿诞,都有万国来贺,甚是热闹。

张择端画的就是这汴河上下的十里繁华,几百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到店招上的字,大到各种人物动物,都很好地和周围融为了一体。

而张择端在写生观察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不少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危机。

或许,他潜意识里希望宋徽宗能看到这些异样,于是,一些隐秘的细节,放在几百年后的现在来看,也是细思恐极的。

画卷的开端是一个马队,正由市郊回家,有轿子,有家仆,有鸡鸭,看得出这户人家是个官宦之家,至于说是上山打猎归来,还是回娘家,那就见仁见智了。

然,一匹马惊了,撒欢地向前奔跑,吓坏了正在茶水铺喝茶歇脚的众人。

狂奔的马,兴奋地嘶叫着,还把路边的驴给惊着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马再不停住,由得它跑进集市,那可是那会制造出一场恐怖的灾难。

路边的高处有个亭子,上面空无一人,这是朝廷专门修建的望火楼,类似于观察哨或咱们现在的监控。

设置这样一座建筑,是因为北宋时期的房屋均是木质结构,天干物燥,容易引起失火,宋仁宗时期,连皇宫都烧过多次。

宋皇宫都如此,那民间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宋朝防火的松懈程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当时,汴京设有120坊,每个坊都设有望火楼,以便出现火情能第一时间救援。

而此刻,那个应该值守的工作人员不知去哪里溜达了。

望火楼的下面是官兵的营房,眼下却改成了饭馆,一旦失火,救援人员、救援物资能否第一时间跟上,想想就觉得恐怖。

再往前,是座中衙,能看到旁边的文件箱以及武器,门两侧都坐着人,懒洋洋的,或睡或席地而坐,屋内的院子里还有一匹马躺着在休息,北宋官员的慵懒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连衙门都如此,望火楼上无人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宋朝鼓励经商,只要交税,就能摆摊营业。其日渐加重的税负令商贩苦不堪言,这不,城门口就有人吵了起来。

汴河两岸停靠着不少运粮的船舶,这都是有钱有势人家的私人漕运,还能看到有管家模样的人,在指挥装卸工人,将粮食搬进私家仓库。

为什么不认为是官方的运粮船呢?

那是因为官方漕运被征用去运生辰纲了,而且官粮要有官兵来运输和接收,粮食进入官库。这些人显然从衣着上就能认出不是官兵。

唉,所谓的北宋市场经济下,粮食被少部分人囤着,待价而沽,粮食价格翻多少番都不奇怪了,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沿着画卷,我们来到虹桥,这可是个高科技的桥,没有柱子,全是木头腾空而起。

这是个连接汴河两岸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的。可是,桥面被两边占道经营的商贩占去了大半,本就不宽的桥面就更窄了。

可眼下,桥面却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一顶文官坐的轿子,和一名武官骑的马,眼看就要对上了。

文官和武官本就互相瞧不起,眼下谁先后退谁认怂。双方的护卫也是互相推搡指责,谁也不肯让步,乱成了一锅粥。

按说,官府应该是安排的有工作人员来管理汴河的,可不知是薪水太低,还是时间尚早,总之,需要他们的时候,找不到人。

这桥上的拥堵还没解决,桥下出事了,传来了惊呼声。

原来,一艘大船已经逼近了虹桥,要命的是它的桅杆还没有收下来。纤夫不知道船出了状况,还在低头向前拉着纤绳。

千钧一发之际,船夫用撑杆死命地固定住船,那边,有人手忙脚乱地赶紧降桅杆。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

有人吓得捂住了嘴,有人在大喊刹车、转向,有人探出脑袋看热闹,也有人放下了绳索准备救人,所有人的动态都非常传神。

宋朝的造船业是非常发达的,各种船轴关节的部位都非常细致,但凡船员认真点,像这种差点撞桥的事情根本不应该发生。

要进内城了,城门口并没有盘查的官兵,不查路引,不查身份证明,这是对社会治安盲目自信到什么地步。

不管你是高丽人,还是胡人,或经商,或传递信息,大宋都欢迎你,眼下城门洞开,胡人的驼队长驱直入,或许就有不少国家的特情人员,以商队的名义,来绘制了汴京的地图以及军队布防。

不可否认,汴京城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这歌舞升平背后的千疮百孔呢。

闹市的惊马,空无一人的望火楼,中衙睡觉的官兵,随处可见的乞丐,被占掉经营的拥挤不堪的虹桥,差点撞上虹桥的大船。

朝廷是调派军队参与汴河的管理的,可是,画中却没有看到他们有尽到预警、疏散的责任。偌大的百万人口的都城都这样,那下面的州县可想而知,这真是不能细想。

这些,都说明了北宋末年的弊端,已经到了整改刻不容缓的程度。

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理解张择端当时作画时的无奈,忧国忧民的他是希望这些弊端,能早日引起文武百官的重视。

在那个朝代,做这样一幅内涵的画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毕竟那时皇帝说了算。

想必张择端那时候,也是做好了谏言被发现被追责的心理准备的。

可惜,宋徽宗见到画后是赞不绝口,这就是他治理下的盛世啊!他兴奋地在上面题了跋,命名为《清明上河图》。

而张择端的苦心,终究还是白费了。

写在最后

我们最后再回到开头那个诡异的场景。

有人说大树底下乘凉的人中有人没穿长裤,露出了红色的内裤,表达了古人的随性而为,这个细节并不诡异。

其实,旁边还有人坐着在缝补衣服,而这个当事人显然是很害羞的,要不然也不会脸朝下扑在地上。

但是,张择端为什么会刻画这样一个细节,或许是增加点趣味,也或许这就是他那天观察生活时记录的时景吧。

而卷尾,是家名为退休御医开的医铺,这或许表达了画家认为“这社会病了,需要治病”的意思。

当然,这是后人的解读,张择端在当时,是怎么想的,无人知晓。

但是,他的绘画技艺和创作手法,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

直到今天,《清明上河图》还有太多的不解之谜,几百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和故事,都在为生活奔波着。

但毫无疑问,用了50倍放大镜后,我们似乎能窥探一些关于北宋灭亡的真相。

公元1126年冬天,金军攻入汴京,烧杀抢掠,汴河上下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自此,北宋的繁华一夕扫尽,它的辉煌与骄傲,就这样随着靖康之耻的爆发,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北宋是消失了,但是宋朝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却是流传了下来。那些历经战火洗礼后的书画瑰宝,还在不断诉说着他们的故事,那是记忆,是传承,也是永恒!

---END---

参考资料:

《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余辉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介绍 故宫博物院

纪录片《国宝档案之清明上河图》CCTV 4

纪录片《探索与发现之清明上河图》CCTV 10

纪录片《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出品人故宫博物院2022

综艺《大戏北京看之书画里的中国》北京卫视

综艺《清明上河图画面之外有奥妙?》BTV青年

纪录片《故事刚刚好之解码清明上河图》辽宁卫视

《开讲啦:教授详解清明上河图,小小的画里藏着那么多秘密》CCTV 1

作者:鸢儿

编辑:池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胡人   都城   京都   桥面   大船   宋朝   北宋   官兵   纪录片   眼下   细节   尴尬   男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