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孙子曹叡有多精明?执政后期沉迷酒色,司马懿反而更怕他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橙子话史

编辑:橙子话史


引言:

随着一大批英雄人物的退场,三国后期似乎成了诸葛亮的独角戏。

随后司马家族粉墨登场,以三代人的努力篡夺了曹魏天下。

有人以此推测,早在司马懿入仕时便有篡权之心,这其实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视角。

即使他有不臣之心,他所侍奉的曹家三代君主也并非庸主。

曹叡影视剧形象

比起打下江山的曹操和代汉自立的曹丕,曹叡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在《三国演义》中更像是司马懿的陪衬。

然而,在曹叡手下,司马懿始终战战兢兢、不敢丝毫造次。

那么,曹叡到底多厉害,即使沉迷酒色也能让老狐狸司马懿畏惧不已?

一、年轻的天子

曹叡影视剧形象

曹叡是曹家的第三代掌门人,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他没有祖父征战天下的战功,没有父亲代汉自立的作为,比起文治武功的父祖,曹叡更像是个“小透明”。

甄夫人影视剧形象

或许他的母亲甄夫人都比他的知名度高。

尽管出身贵胄,曹叡的少年时期却过得并不顺利。

祖父曹操对曹叡倒是寄予厚望,甚至给出了“我家基业有你可旺三代”的高度评价。

但父亲曹丕对于曹叡的态度却非常值得玩味。

曹丕影视剧形象

一方面,曹丕选择了大儒郑称、高堂隆作为师傅,教授经义,还为他迎娶了大族女儿作为王后。

但另一方面,黄初二年曹丕赐死了曹叡的母亲甄氏,废曹叡为侯,还勒令其认郭皇后为母。

一直到曹丕临去世之前几天,才选定唯一成年的儿子曹叡作为太子。

生母被杀、立储存疑,少年时期的变故让曹叡的性格变得阴鸷而多疑,这在其之后的执政生涯中便可见一斑。

由于迟迟没有被立为储君,曹叡在登基之前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前朝事务,诸位大臣对这位君主也并不了解,于是推举刘晔为代表与新皇帝交谈。

交谈数个时辰后,刘晔对诸位大臣说:“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我们这位新皇帝有秦皇汉武的气魄,只是才能上稍差一点。

二、握权柄,御强敌:年轻皇帝的手段

曹叡去世前,为曹叡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

其中曹真和曹休是宗室的代表,抓紧军权;司马懿和陈群是士族的代表,文臣之首。这套辅政班子从出身到职务上分配合理,天衣无缝。

曹叡影视剧形象

只可惜,曹叡很快就证明,自己并不需要这样的班子。

皇帝新丧,吴蜀两国都开始躁动。

孙权领兵进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坚守时忠臣皆劝进应当发兵援助。

然而,之前从未带过兵的曹叡却清晰地判断出了战场局势:东吴擅水战此次却陆上攻城,无非是趁文聘防守不严而已。如今双方僵持,不久东吴必撤兵。

果然,孙权撤军后曹叡又派兵阻截追击,吴军大败。

之后,曹叡又命司马懿守荆州、曹休攻淮南,不但打击了东吴的北伐势头,还趁此机会将两位辅政大臣调离中央,可谓一石二鸟。

同时,曹叡将曹真也调往关中镇守,朝中仅剩陈群这样一位文臣。

曹叡影视剧形象

如此,曹丕精心设计的辅政大臣成了“摆设”,曹叡的执政再也不受任何辅政大臣的干扰,所谓“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

曹叡继位两年后,最大的威胁到来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北伐。

如果说抵挡孙权的北伐只是小打小闹,那么对诸葛亮北伐的态度和手段才展现了曹叡天生的军政手腕。

由于东吴率先北伐,因此平定之后曹魏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东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彻底出乎曹魏君臣的意料,转瞬之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战而降。

蜀军兵临渭水,直逼长安。

短暂的惊讶后,曹叡很快开始了非常明智的人员调配。

派大将军曹真和张郃前往关中,再加上在关中经营多年的郭淮,司马懿也被从荆州调往关中,曹魏帝国的各路名将齐登场。

此外,曹叡还亲自坐镇长安,以稳定军心。

就这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随着张郃在街亭大破马谡,曹真在箕谷大败赵云、邓芝而宣告失败。

此后曹真病逝,曹叡便任命司马懿为西部战区一把手。

在与诸葛亮的数次交锋中,司马懿曾给曹叡数次进言希望主动出兵,曹叡都能识破这是司马懿希望借自己的圣旨来压众将求战之心,于是配合司马懿的龟缩政策,最后活活耗死了诸葛亮,解决了西部大患。

除了数次抵御吴蜀的大规模北伐,曹叡还任用司马懿四方征讨,先后在新城斩杀孟达收复东三郡,大破公孙渊收复辽东。

君臣二人看上去是一副互相信任的美好模样。

三、司马懿与曹叡:关系微妙的君臣二人

然而,尽管在曹叡手下得到重用,屡立战功,位极人臣。

司马懿却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因为他知道,曹叡不是任由臣子坐大的庸主,一旦自己没有用处了,马上就会面临“兔死狗烹”的下场。

司马懿在征辽东之前便在诗歌中写道“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以表现自己毫无恋权之心。

十几年来,司马懿见到了曹叡的狠辣果决,处理宗室毫不手软。同时他也非常清楚曹叡的军政能力。

因此在曹叡在位时,司马懿一点不臣之心都不敢有。

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帝王,年老的司马懿不可能掀起什么波澜,他的剧本就应该以“大魏诸葛亮”的身份了结此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大魏忠臣簿中。

不过在曹叡眼中,司马懿这种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诸葛亮既然已死,那么司马懿也没有必要留太久了。

在诸葛亮去世后,曹叡在压抑多年后突然得到释放,开始纵情声色,大修土木。

此时的他依然在考验司马懿,一旦司马懿在此时露出任何不臣之心,便可以找机会将其除掉。

只是长期的放纵使得曹叡不足四十岁便生命垂危。

临死前,曹叡召司马懿前来,司马懿认为是要杀掉自己,畏畏缩缩不敢前往。

曹叡也相信了司马懿,将后事托孤于他,却不想低估了司马懿的忍耐力,就此埋下了祸根。

纵观曹叡短暂的君主生涯,通过军政手段独揽大权,在大事小情上判断准确、行动果断,当得上“明帝”的谥号,也难怪即使沉迷酒色司马懿也害怕他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辽东   关中   东吴   荆州   孙子   酒色   军政   君主   大臣   精明   影视剧   后期   皇帝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