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扶逃往台湾的宗室当皇帝?


南明只坚持了十几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内讧。由于崇祯帝没有指定接班人,于是从马士英扶持弘光帝开始,但凡是手上有点兵马的势力都会扶持一个朱姓王爷出山。要么是直接称帝,要么是含蓄一点,只称一个监国之号。一时间南方被拥立了四个皇帝,十几个监国。各方势力为了争一个正朔,打的是一脸狗血。郑成功作为这些势力中的一份子,他其实也立过一个监国。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在隆武帝和绍武帝先后遇害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当时郑成功远在东南,不知道这一消息,便于隆武四年正月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到了十月,永历帝派出的使者向郑成功宣读旨意后,他才知道永历帝已即位的消息。使者根据永历帝的旨意,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于是郑成功便改奉永历帝为正朔,改隆武年号为永历,淮王朱常清则非常知趣的宣布逊位,并取消了监国身份和年号。

割据东南的郑氏集团奉永历为正朔后,就一直没有再改过年号。到了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再次给郑成功加官进爵,封他为延平郡王。并且特准他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行政特权,武官一品以下,文官六部主事以下,郑成功都可以自行操作,不用向永历请示。这也就是说,郑成功的爵位和抗清的一切合法性都源自永历帝。只要永历帝的正朔不倒,他是没有扶持其他朱姓宗室为皇帝的理由。否则他的合法性荡然无存!

又过了三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潮王(一字亲王),给了他更大的特权。但是郑成功这一次实在是不敢受此封号,便力辞不受,坚决的给推掉了。但是郑成功还是获得了南明官方对他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军政大权的承认。皇帝这么给面子,他不能不兜着吧?因此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会请宁王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这表明郑成功对礼法是很看重的,他严格的奉永历为南明正朔,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之人。

1662年6月,一个很普通的时间点。但就是在这一年的这一个月,永历帝、郑成功和李定国先后去世。


六月一号,永历帝在昆明十字坡被汉贼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六月二十三日,郑成功在台南病死。他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在缅甸勐腊病逝,他临死前也说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这里郑成功临死前所说的先帝和李定国念叨的皇帝,指的是永历帝。也就是说,永历遇害的消息,他们都知道。其中李定国因为离得比较近,十天后就知道了。在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最后溘然长逝。郑成功因为离得比较远,十七天后才得到消息,也是气急攻心,又因为儿子郑经的丑事,于四天后暴毙而亡。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南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并于台南建宁王府,供岁禄于宁王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


从郑成功的一生来看,他只奉过两人为南明正朔。一个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隆武帝,一个是南明在位时间最长的永历帝。郑成功也不是没有拥立过朱姓王爷,但是他只敢拥立监国,并未拥立过皇帝。永历帝在世时,不管郑成功对他是不是真的效忠,但起码在明面上,郑成功对永历帝还是很尊重的。只要永历还活着,他都不可能拥立新君。后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郑成功是在临死前才得知的消息。

综上所述,南明被灭后,郑成功为什么不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呢?这是因为郑成功从来就没有想过拥立谁为皇帝,他已经奉了永历皇帝为正朔,那就只能继续供奉到底。不能因为南明被灭,永历帝逃亡缅甸,他就擅自拥立其他人为帝。如果他敢这么干,就是在自掘坟墓,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合法性。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性都没有了,他凭什么号召明朝遗民抗清?就算郑成功虽然知道永历帝遇害了,但是拥立皇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成的。对于郑成功来说,他首先要确定永历帝还有没有后裔。如果有后裔,那么皇位就属于永历皇帝的后裔,而不是其他的朱姓藩王。这是最起码的继承逻辑。

另外还有一点,郑成功是戴罪之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出卖过隆武帝。郑成功因此有很深的负罪感,一直都在戴罪立功。就拿郑成功的名字来说,他的名字并不是郑成功,而是“朱成功”或者“国姓成功”,之所以会叫这两个名字,是因为隆武帝赐他国姓“朱”,又赐名“成功”,于是在隆武政权初期时,他叫过一段时间“朱成功”。但是后来郑芝龙出卖了隆武帝,郑成功一面与郑芝龙划清界限,一面谢罪于天下,不再以朱成功自称,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姓朱。于是郑成功在此之后就一直以“国姓成功”为自称。既不姓郑(与亲爹划清界限),也不姓朱(自惭形秽),而是以“国姓”为姓。(现在称呼他为郑成功,是满清两宣传的结果)

试想一下,为了代父赎罪,郑成功他连自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一个自惭形秽之人,他哪里还敢拥立朱姓王爷为帝?因此南明的帝位,郑成功既没有资格过问,也没有胆量过问,这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郑成功虽然自称明朝忠臣,并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但让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郑成功和他的子孙尽管仍挂着明朝的旗号,但却没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来统治台湾,做起了实际上的“土皇帝”。那么,一向以忠臣自诩的郑成功为何不立宗室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跟随郑成功到达台湾的明朝藩王们,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号令全国。据《台湾历史辞典》记载,郑成功经营台湾时,鲁王世子朱弘桓、泸溪王朱慈旷、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锆、宁靖王朱术桂等宗室纷纷到此避难,人数并不算少。然而,从这些宗室的身份来看,大多属于远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继大统、号令全国。

但在依附于郑成功的宗室中,毕竟还有一位地位极尊、名望极显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担任过监国职务的鲁王朱以海。由于监国相当于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万个理由应该被迎立为帝,但是他却有一段让郑成功深恶痛绝的“黑历史”,那便是在位时曾跟隆武政权“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郑成功抛弃,不仅没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没能到达台湾(朱以海避居金门11年,并最终死在那里)。


其二,南明小朝廷们都有好内斗、胡作为的“黑历史”,让郑成功在扶立新君时,极其不安心。南明局势动荡不定,宗室们对皇位普遍极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权有兵,不论局势是否对他有利,都有称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们上台后,无一例外都是枪口对内,跟其他并存的政权兵戎相见,同时还在小朝廷内部大搞党争,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罢休。

无论是鲁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键之间,还是绍武帝朱聿鐭与永历帝朱由榔之间,他们之间的激烈厮杀不仅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清朝提供消灭他们最好的机会,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极。而在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内部之间,党派间的纷争、倾轧导致内耗严重,使其无法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对抗外敌。正因如此,郑成功对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为避免他们将内乱带到台湾,干脆不再立藩王为帝。


其三,郑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国称王,不允许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这心思在郑成功,尤其是其子郑经的一系列举动表现的非常明显。永历帝即位后,郑成功虽以明臣自居,并奉永历帝为正主,使用其年号,但拒绝永历帝派人到其军中任职,俨然一支独立的势力。等到他入据台湾后,更是以“延平王”的名义开府治事、统治全台,丝毫不许永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等到永历帝遇害后,其子郑经虽然仍使用明朝赐予的“延平王”封号,并声称谨守臣礼,但在内部却开始自称“东宁国王”(郑经以“东宁”称呼台湾)。不仅如此,郑经在与清廷商谈议抚条件时,明白无误地提出欲效仿朝鲜、越南,做清朝的藩属国,而非与大陆完成统一(“郑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引文同上。“郑锦”为郑经之误)。

郑成功及其子孙统治台湾长达22年时间,在坚持抗清事业的同时,在台湾设府置县,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国际贸易,将一个原始、封闭的海外孤岛变成一块百业渐兴、生机勃勃的宝岛,功劳不可谓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将施琅跨海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兵败投降,台湾自此再度与大陆实现统一。


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为免当地民众再起抗清之心,下令将郑氏在台诸坟悉数迁葬大陆。然而康熙帝并未抹杀郑成功的功绩,并专门为他拟写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见《清联三百副·康熙挽郑成功联》),可见对他推崇之深。随着明郑时期的终结,明朝正式走进历史。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历史辞典》、《清联三百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宗室   台湾   东宁   延平   台南   缅甸   正朔   皇帝   明朝   年号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