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子-什么样的皇帝不是“治人”

在治人和法治上,历史上的政治家们有两个观点。

一、“有治人,无治法”

认为法本身是机械的,是不能发生作用的,法不足以为治,有能运用治法的治人,法才能足以为治。通过史例看,有治人之世是太平盛世,无治人之世是乱世衰世,因此主张法治不如人治。

二、“有治法,无治人”

认为法是鉴往失,顺人情,集古圣先贤遗教,全国聪明才智之士的精力,穷研极讨所制成的。有治人固然能使治世,但是治人未必能有治人继承,例如尧舜都是治人,但其子丹朱、商均都不肖;晋武帝、宋文帝都是中等的君主,但晋惠帝却是个低能儿,元凶邵则禽兽不如。所以主张法治,全国人民都要守法,君主也不例外。

人治论和法治论在君主世袭制度下,都有各自颠扑不破的理由,也都有各自致命的弱点。

人治论,因世袭继承,中才以上的虽肯就学,但无缘实习政事,一旦登极执政,不知典故、不识是非、任喜怒爱憎、用左右近习,上世的治业由之而衰,幸而再传数代,一代不如一代,家破国灭;中才以下的就更不用说了,溺于邪侈、移于嬖幸、骄悍性成、暴恣自喜、肇成祸乱,身死国危,举不胜举…所以治人不世出,治人之子不必贤,却非治国不可。

法治论,以法为治固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如何使君主守法,过去儒家、法家都曾费尽心力,用天变警告、人言约束、谏官谏诤、祖宗成宪劝导,这些方法只能引导中才以上的君主守法,对庸愚刚愎的下才却无能为力,有法不能守,有法等于无法。

两个主张的争论是不是有点枯燥?我们不妨花点时间一起了解一下上面提到的两位皇帝。

留下千古“绝唱”——“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有一次晋惠帝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便问左右:“它们鸣叫是为公,还是为私?”随从答:“公家地盘上的为公,私人地盘上的为私。”司马衷对这种解释深信不疑。

有一年,天下灾荒,大臣们上报说:“灾区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的很多”,晋慧帝想了又想非常纳闷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认为他就是个废物点心!

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到底是不是低能儿?

现代医学推测他很有可能是患染色体异常的低能儿,甚至怀疑他是个唐氏儿。可我觉得不是太像,你看,他能够问出上面的两个经典之惑,就很不简单嘛,显然是经过了积极、充分、认真的思考,他的确很想为饥饿的老百姓出一个好主意,无奈自己实在是没有过过苦日子啊!

晋惠帝

司马衷,司马懿的后代,晋武帝的长子,其实他曾经有个兄长司马轨,可惜两岁时夭折了,他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被司马光评价为:“可谓不世之贤君”的英明神武且又生有26个儿子的晋武帝司马炎在司马衷不到九岁时就立他为太子,虽然最后纠结了很久才把皇位传给他的,可见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当然主要原因是他有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和一个聪明机灵的儿子。司马炎的爱妻杨皇后临死之前殷殷重托,希望武帝不要废掉他们的傻儿子,司马炎含泪应允,寄希望于聪明的孙子司马遹

他能生出聪敏的儿子,我们有理由推测,他应该不是医学上所定义的那种低能儿。

也许他真的的确不大聪明,可他情商并不算很低,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在他那个智商水平下,真真正正的好人。我们一起看看,史官为数不多的记载了他几个高情商的事迹:

此嵇侍中血,勿去!

“八王之乱”(300-307)爆发,司马衷流亡在外。荡阴之战中,由于溃败,司马衷“乘舆委地”,身重三箭。“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绍扶帝”。大臣们都四下逃跑,没人顾得上他,只有嵇绍挺身保护司马衷,敌将要杀嵇绍,司马衷阻拦说:“吾吏也,勿害之。”敌将说:“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说罢手起刀落,嵇绍的血溅到了司马衷的衣服上。在身受重伤、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司马衷还能想着保护属下,实在难得,当保护不了时郁闷在心,转危为安后,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当敌将要为他把身上的血迹洗掉的时候,司马衷说:“嵇侍中血,勿洗也。” 这个'低能儿'皇帝哭着喊出了也许是他这辈子说过的最伟大的一句话:“这是嵇侍中的血啊!不要动它!”既对敌将的残忍行径表示了抗议,又对嵇绍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

很多人都嘲笑他说过的“何不食肉糜”,却从未有人提及他说的“此嵇侍中血,勿去!”

试想,这是一个低能儿所能做出来的事吗? 生死攸关之际,他散发出了残存的人性光辉,真勇敢和真情义。

嵇绍

PS:嵇绍是嵇康的儿子,嵇康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最后被司马昭杀掉了。而他的儿子,却依然忠心耿耿地为杀父仇人的孙子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嵇康父子如果泉下有知,也许能瞑目了吧。

《晋书·卢志传》: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 而人马复散,志于阵中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 “何故散败至此?” 志曰: “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 “甚佳。” 于是御犊车便发。

战乱中,看到身边侍卫的数量急剧减少,司马衷便有“什么原因溃散如此?”的发问;听到卢志“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的汇报数字,司马衷觉得“很好”,同意向洛阳进发,可见他对数字是敏感的。通过司马衷与卢志的一问一答,我们还可以看到司马衷关心时局变化、顺应形势发展的一面。当然他从登基那天就一直是这样顺应着时代的变迁,从橡皮图章到八王之乱,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洛阳…来来回回的奔波。

卢志

《晋书》载:“及济河,张方帅骑三千,以阳燧青盖车奉迎。方拜谒,帝躬止之”。

当大将军张方前来“迎接”他的时候,他及时阻止了张方的跪拜之礼,因为在宗室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张方是个手握兵权的人,而自己身处屋檐下,还需仰仗对方,不需要下拜这样的虚礼。

张方

这能是低能儿的表现吗?低能儿能有这么优异的表现吗?

非诸卿之过

当司马衷重新坐上皇位后,群臣磕头谢罪,司马衷说:“非诸卿之过”,这体现了他天生自带的仁厚性格,更是他无奈的表现,他知道他不能说什么,也许他更知道自己只是个傀儡,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

磕头谢罪

《晋书》载:开国元勋陈骞去世“及葬,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

建武元年,“至温,将谒陵,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

熙元年“六月丙辰朔,帝至自长安,升旧殿,哀感流涕”。

望柩流涕、下拜流涕、哀感流涕,这三个流涕充分体现了司马衷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

尤其是“下拜流涕”,在那情那景下,司马衷鞋子丢了,借手下的鞋子穿,并及时礼貌下拜,感动的左右更加抽噎,氛围烘托的相当之好!

帝履

此外司马衷在十八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还下过数次赐予孤寡、年高者财帛、粮食的命令!

八王之乱落幕时,他这个傀儡被人弃之若敝履,以一块毒肉饼结束了他48年的生命历程(259年2月13日-307年1月8日)。

同父异母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月14日)即位一个‘自闭’上进的宅男,一个大难临头的背锅侠。司马炽在位4年(307-311),用尽全力去拯救被哥哥耽误的王朝,最终还是被刘聪俘虏,后被毒杀,时年三十岁。

司马炽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司马衷:他出生安乐,资质平庸,靠着父母亲和聪明的儿子坐上了皇位,没有经过严苛的政治历练,不可能成为一个老辣的政客和英明的帝王,长年依靠并受制于自己那聪明能干、极具野心的皇后,“八王之乱”后,颠沛流离,战乱中的那点小情商,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无论我们多么希望他优秀,可纵观全局,由于他政治上的无所事事和低能的浑浑噩噩,让国家变得混乱不堪,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纵然他有史书记载的那点小善良、小情商,但对于当皇帝而言,他一塌糊涂、一无是处,是个不折不扣的庸才!他应该只适合当个安乐王爷。

留下千古“骂名”——被列入“荒主”名单的“宋凶帝”

元凶邵到底有多凶?

刘劭(424年-453年5月27日),字休远,南朝刘宋第四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母亲是皇后袁齐妫。

刘劭

刘劭出生时,刘义隆正好在服丧期间,所以三年后他的存在才被公布。刘义隆一开始给他取名刘,召+刀,后来觉得不好,便改“刀”为“力”。民间传说,刘邵出生后第三天,刘义隆去看他,出门的时候冠帽戴得很牢固,走到刘劭旁边的时候,没有风,冠帽却掉到刘劭的身边。

刘劭六岁时被立为太子,长大后身长七尺,长相英俊,喜欢读史书经传和射箭骑马,喜欢亲自过问宫中的事。刘义隆很宠爱他,为他建造华美的东宫宫殿,还给他配备了和禁军羽林卫相当的兵力。

刘义隆

刘劭和同父异母的二弟刘浚因为经常犯错误,害怕父亲知道,就让号称能“通灵”的王道育做了一个父亲的巫蛊人偶,埋在含章殿前,后又担心巫蛊的事情泄露出去,私自把参与巫蛊的王鹦鹉嫁给刘浚府上的沈怀远, 私自提拔参与巫蛊的陈天兴担任东宫的队长。父亲知道后,责问道:“把一个奴才这么快的提拔成队长是什么原因?又把王鹦鹉嫁去了何处?”在得到刘劭冠冕堂皇的回复之后,父亲并没有继续追究责任,但刘劭很忧惧,竟然让王道育向天神祈祷,如果父亲非要追究就作法除掉他!迷信害人呐!

后来父亲还是知道了巫蛊人偶的全部细节,派人抓捕严道育,严道育化妆成尼姑逃跑了,又责问刘劭和刘浚,二人很害怕只能认罪。

可是没过不久,刘浚又把严道育带回了东宫,被人告诉了刘义隆,刘义隆原本不信,派人去追查,抓住了两个服侍过严道育的婢女,从她们口中得知了真相。刘义隆本以为刘劭已经把严道育送走了,没想到暗地里仍然有往来,失望气愤之下,便准备废除刘劭的太子之位,并赐死刘浚。

王道育

刘义隆千不该万不该把将要废太子和赐死刘浚的事,提前告诉刘浚的母亲潘淑妃。潘淑妃知道后立刻告诉了刘浚,刘浚知道后立刻告诉了刘劭。刘劭就密谋政变。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二月二十一日,刘劭假传圣旨,召集兵马发动政变,当时刘义隆和近臣徐湛之在讨论事情,刘劭杀进皇宫,他的手下张超之杀了刘义隆和徐湛之。

皇位

刘劭又派人杀死了自己一向厌恶的主战派、正在尚书省值宿的既是父亲的亲信大臣又是自己的亲家江湛,后宫的潘淑妃也被杀害。

潘淑妃

同年,刘劭登基称帝,改元太初,并将弑帝罪名嫁祸给徐湛之和江湛,自称他是起兵诛杀逆贼。

元嘉三十年(453年)五月,刘劭被同父异母的三弟刘骏所杀,只当了三个月的皇上。《宋书》不承认他是正统皇帝。

刘骏

我们无论多么想为刘劭开拓罪名,说他是因为太子位置要被废除而一时冲动行事,还是说他等的太着急了,父亲都做了三十年的皇位还不传给他,都是无济于事的,他可以像李世民那样把父亲赶下宝座,也不要犯下杀父的千古骂名!

晋惠帝和宋凶帝的时空碰撞

历史有时很悲痛,有时又很有趣。按道理说,刘劭的智商是远远高于司马衷的,不应该有什么难题向他请教,可偏偏就请教了,效仿了。

刘劭政变成功后急于修改年号,与严道育商量修改年号为太初。部下萧斌劝谏刘劭,告诉他历代皇帝登基都是即位后的第二年才更改年号。刘劭便又询问侍中王僧绰的意见,王僧绰便举了晋惠帝即位后立即改年号的例子,刘劭听后很高兴,立即将年号改为太初。

一个低能儿,一个杀父儿,真是“人治论”史上最强有力的反驳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太初   晋书   皇帝   司马   肉糜   低能儿   洛阳   皇位   年号   镜子   父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