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藩之乱”?谁没参与?

前言

自古来,君权与藩臣势力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难以调和的。藩王有其地位需求,皇帝有其统治需求,两者矛盾乃天然存在。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一矛盾尤其凸显。顺治初年,清廷分封四大藩王以镇守南疆。

但到了康熙时期,皇权与藩臣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终于爆发出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忠心报国的定南王孔有德,以及贪婪自私的三藩势力,构成了对比明显的两种态度和命运。大义灭亲,正道固根;正邪相争,乾坤重开。历史洪流依然滚滚向前,而忠义之士的遗志,也将代代相传......

一、封藩镇边防乱,清廷权术难两全

汉唐王朝以后,藩属政策成为稳定边疆的重要手段。藩王之于中央,相互依存又各怀鬼胎,乃两难之局。

顺治初年,满洲异族建立大清,兵定燕京。新朝廷面临南方群雄分裂,边患不断。为镇守南方门户,顺治帝分封云南吴三桂为平西王,广东尚可喜为平南王,福建耿精忠为靖南王。这“三藩”据点戍边,成为清朝南疆屏障。

此外顺治年间,还有一位藩王较三藩更早被封。孔有德为汉军正红旗出身,曾助清军剿南明有功,顺治三年,孔有德受封为定南王,率兵镇守广西。

清廷凭借四大藩王之力,遏制住南方势力,得以逐步控制中原。然而随着清军日渐强盛,皇权与藩王之间的缝隙开始变得难以调和。

藩王之设置,源自汉武帝封异姓王以镇边藩。历代藩王多具有军权,并控制一方兵马。他们或来自其他少数民族,或是皇室旁支,需要依赖中央皇权方可获得合法地位,故对皇帝颇为忠心。但皇帝亦不能轻视藩王,需要收买人心,稳定局面。

两方互相制衡,可使局势稳定数十年。但皇权与藩王利益稍有碰撞,便会引火烧身。历史上许多藩王叛乱,均由此而起。

满清建立之初,南方仍散布着各路反清势力。顺治年间,南明余孽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在南方广袤地区活动,各自割据一方,对新朝廷形成极大威胁。

若要迅速控制局面,单靠武力强攻,后果难料。因此顺治帝计上心来,选择远交近攻之策。他册封四大藩王,使之镇守南疆要地;又派重兵分路南下,逐个歼灭反清势力。

此举收效甚速,各路反清势力多被剿灭。而云贵、两广、福建等地藩王,率军据点,筑堡囤积,也使得清军可以侧后无忧,长驱直入。

四大藩王势力强盛,使顺治帝心中的庆幸与忧虑同在。他们的存在,暂时抑制住南方诸侯,让清廷可以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大敌。但日后若要整合统一,这些藩王势力又将是心腹大患。

这难免让顺治帝怀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雄心。待中原尘土落定,便该想办法收回藩王军权,一统天下了。

两难的权衡之下,顺治帝还是决定先安抚藩王。只希望日后善始善终,大家团结一心,共享太平。

二、孔有德生前忠义献身 身后家庭获生机

定南王孔有德为人忠义,但生不逢时。他接受顺治帝急调,自云贵赶赴广西前线,与南明李定国部作殊死战。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孔有德深知大义,誓死报国。三年艰苦征战,气数已尽,他和家人在桂林城破时自焚殉国,以死报效皇恩。

孔有德死时,遗孀与幼女孔四贞侥幸逃脱,后为孝庄太后所救。孔四贞因祸得福,被太后收为养女。或许,这是孔有德忠烈的报应。

孔有德虽身死异乡,但其忠义精神永存,获得清廷破例厚葬,并追赠谥号“武壮”。

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本可承袭藩王,但他在桂林之围中被杀,孔家宗祧一度中断。然而孔四贞得以续香火,使孔有德虽死犹生,不至于绝后。

孔有德本是汉军正红旗出身,年轻时便投效满洲建州起家的努尔哈赤。

他豪爽彪悍,骑射过人,颇得皇太极赏识。皇太极曾笑称:“好个汉将,若无你等,我辈难有今日之业!”

孔有德番旗不同,姓氏迥异,却视满洲同胞如手足,誓死效忠。

天聪八年,皇太极亲征朝鲜时,孔有德率汉军骑兵开路先锋,杀伐果决,为大军破城克寨,立下赫赫战功。

崇德年间,孔有德又随皇太极西征瓦尔卡。满洲八旗与蒙古兵马对垒在兴安岭间,孔有德奋勇当先,为全军作了表率。

顺治帝即位后,孔有德又参与多场剿灭南明的战役,立下不少功劳。因此顺治三年受封定南王,成为四大藩王之一。

孔有德对皇恩涕零,誓要以一身之力报效满清,保家卫国。当年他带领一批汉军南下时,曾对亲随誓言:

“吾辈出生汉地,志在效忠大清。今奉旨南征,誓将反贼尽歼。若有生还日,必重建汉人荣光;若战死沙场,亦无憾恨!”

可惜孔有德英勇之身,最终葬送在桂林城下。南明军队困城三年,清军兵粮已尽,形势危急。城破之日,孔有德与妻子抱持幼女,自焚殉国。

“吾来时身轻似燕,去时身重千钧。大清江山社稷,吾已尽绵薄之力。来生不负圣恩,再续忠义!”

这是孔有德在殉国前留下的遗言。忠心之士,英魂长存。

孔有德抱憾殉难,幸而女儿孔四贞逃脱。在一名汉军士兵死命相救下,她躲过南明军队的搜查。

那名汉军连长命悬一线,护送孔四贞突出重围。他是孔有德的心腹,临终前嘱咐道:“公主必须生存,我等的忠义之魂才不会就此消散......”

在这位无名连长舍身相护下,孔四贞历经艰险,最终到达北京,获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这位满汉联姻的太后,对这样的忠烈之臣也深感同情。她亲自为孔有德举行隆重公葬,追赠谥号“武壮”,以示对忠义的褒扬;又收养其女,使孔氏香火得以传承。

多亏太后的知遇之明,孔有德虽死,家族尚存,这也成为他忠心报国的慰藉。在那个动荡年代,这已是最好的报应。

三、三藩割据野心膨胀 与皇权水火不容

孔有德捐躯广西之时,云贵等地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他们收编本地士兵,坐拥重臣,甚至私通外国,独揽大权,日益疏远中央。

康熙帝登基后,决心收回藩王兵权。但三藩既得利益,岂肯放手?广东尚可喜乘康熙东巡之机,趁机叛乱。吴三桂亦起兵响应,只有福建的耿精忠暂时服从朝廷。

尚可喜反叛之举,让朝野为之震惊。康熙帝勃然大怒:“朕亲政,定会剿灭敢于叛逆的穷凶!”左右百官也纷纷请诛三藩。

见大势已去,耿精忠也加入叛军,三藩联合,势如破竹,清军节节败退。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康熙初年,继位于年仅七岁的他,要面对的是满清天下刚刚基本稳定的国家大局。

他的父亲顺治帝去世时,遗言让他多加倚重四位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但这几位权臣并未能舍小家协力辅政,而是各怀鬼胎,内斗不已。

康熙帝亲政后,决心重整朝纲。他调动禁军,肃清了权臣集团,重新掌握朝政大权。 但藩王势力仍是心腹大患。

云南吴三桂、广东尚可喜和福建耿精忠三位藩王,各自据有一方之地。他们不仅掌控重兵,还收买人心,威胁中央。

康熙帝积极准备收回藩王军权,但这个举动势必触动藩王利益。要想不动武即可达成目的,难度很大。

然而不能冒险让藩王势力巩固、日益膨胀。这会严重阻碍皇权向全国各地延伸。康熙帝背水一战,果断发出撤销藩王的诏书。

这个严厉的命令立刻激怒了藩王集团。尚可喜负气上书朝廷,指责康熙帝“擅自撤废”,要求“复其旧典”。

康熙帝大怒,亲自驾临尚可喜府第,将其捕拿归案。尚可喜只得跪地认罪,苦苦哀求。

康熙帝冷眼看着他,说:“你可知天下之大义?我正要江山日久天下归心,安国家社稷。你等阻我乾纲,那就是逆贼!”

尚可喜哑口无言。康熙帝正色道:“你可自思过,还朕山河定乾坤之权!”遂命将其遣还广东。

尚可喜愤懑难平,暗中写信给吴三桂:“天子未达中极,今正是你我翻覆造反之时!”

很快,广东便先发制人,举旗叛乱。吴三桂也纵兵响应,两广之地烽火四起。耿精忠虽暂时未动,也已暗生异心。三藩之乱一触即发。

四、分而治之平三藩,凝聚民心完成大业

面对三藩叛乱,康熙不惧强敌,先斩首魁吴三桂,智胜武力。

他采取怀柔政策,招抚投降者,安抚百姓,并重用汉族官员,以犒军士。这让人心渐渐回归大清。广东兵败如山倒的尚可喜,也只能软语求饶。

清廷运筹帷幄,边打边谈。最终,三藩之乱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以清军攻占云南昆明而平定。中央皇权得以巩固。

康熙帝沉吟片刻,缓缓道:“吴三桂年过花甲,汉臣咨议引导,他自会回心转意。朕方会手下留情,登高望远,不与一老翻覆故面。”

众臣听后皆默然。康熙帝意已决,他要政以德服人,存仁怀柔,化解三藩乱云。

于是康熙帝先向耿精忠释出善意,命人劝降。耿精忠既无实力独力支持叛乱,只得带兵回师。

再者,康熙帝采用怀柔政策,安抚百姓,重用汉臣,以寻求人心支持。这让汉地士民渐渐拨乱反正,归附大清。

军事上,康熙帝亲自督战。他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先攻克叛军的外围据点,逐步瓦解三藩联盟。

八年时间,清廷渐获上风。吴三桂不断败退,被迫退回云南。尚可喜的广东之地也已失守。

最后吴三桂在昆明被困数月,城破之际自焚而死。清军占领云南,擒获三藩余部。三藩之乱遂告段落。

五、用武之道,存仁怀柔

康熙帝沉吟片刻,缓缓道:“吴三桂年过花甲,汉臣咨议引导,他自会回心转意。朕方会手下留情,登高望远,不与一老翻覆故面。”

众臣听后皆默然。康熙帝意已决,他要政以德服人,存仁怀柔,化解三藩乱云。

于是康熙帝先向耿精忠释出善意,命人劝降。耿精忠既无实力独力支持叛乱,只得带兵回师。

再者,康熙帝采用怀柔政策,安抚百姓,重用汉臣,以寻求人心支持。这让汉地士民渐渐拨乱反正,归附大清。

军事上,康熙帝亲自督战。他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先攻克叛军的外围据点,逐步瓦解三藩联盟。

八年时间,清廷渐获上风。吴三桂不断败退,被迫退回云南。尚可喜的广东之地也已失守。

最后吴三桂在昆明被困数月,城破之际自焚而死。清军占领云南,擒获三藩余部。三藩之乱遂告段落。

六、忠义付帝国,盛世匡王室

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孔有德殉难广西的事迹仍被传頌。他的忠义精神,感化着万千心思。

康熙帝也未曾忘却孔有德这位南疆先锋。他在云南大捷之后,下旨在孔府旧址兴建忠烈祠,以表彰孔有德的功勋。

孔四贞已嫁给汉军将领李国轩,并诞下多子。看到忠烈祠落成,孔四贞泪流满面。

“父亲忠诚报国的遗志,今日终得传承。从今以后,我等必当努力学习,代代传承忠义精神,助我大清江山永固!”

孔有德舍生取义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清朝忠良,代代传颂。大清因此培育出一代代忠心之臣,国泰民安,景命维新。

孔有德的忠烈精神,正是大清盛世的重要源泉。也因为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辅佐王室,康乾盛世的中夜永明月,得以笼罩大清疆土,犹如皎洁银河久久不散。

结语

孔有德忠烈殉难,三藩贪婪叛变,成为清初历史的一段低谷。然而正是在这场危机中,大清中央集权得到鞏固,藩王势力被削弱,为日后康乾盛世打下基础。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明君贤相与忠心之臣携手同心,方可开创太平世道。孔有德舍生忘死的精神,将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以忠谏辅佐明君,共创清朝辉煌灿烂的巅峰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南疆   忠义   满洲   南王   清廷   汉军   皇权   云南   广东   势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