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在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商鞅变法”,也都知道“南门立木”的故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商鞅变法为什么牛?

有句话叫“百代之后,皆行秦法”,秦法,就是商鞅之法。

商鞅之前的秦国,地处边陲,除了在秦穆公时期,任用百里奚为相,三定晋君,一扫西戎,在中原诸侯面前露了露脸外,其他时间,秦国,在中原诸侯眼里,就是上不了台面的“小蛮夷”。

用秦孝公的话说,就是:“诸侯卑秦”,没有哪个诸侯,能正眼瞧一下秦国的。

但是,自从商鞅到秦国搞了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快速“发育”,没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紧接着,商鞅带领军队与魏国作战,一个初代版“鸿门宴”,直接搞定魏军主帅公子卬,夺取河西600里土地,逼迫魏国迁都大梁(开封)。

从此以后,秦国,才正式跻身战国七雄,开启了“奋六世之余烈”的征程。

商鞅变法,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打碎一个旧世界,创建一个新世界”的系统性重塑,它让秦国脱胎换骨,宛若重生。

如果说,秦国是一个战争机器,那么,亲手给它装上操作系统的,就是商鞅。商鞅之法,就是秦国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并保持极高的运转效率。

因此,即便秦国人都很痛恨商鞅,即便秦惠文王把商鞅给车裂了,但是,商鞅之法,却被保留了下来。

而且,这套操作系统,也成了后世20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底层逻辑”。

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那么,商鞅,到底在秦国变了什么法?

商鞅出山,三见秦孝公

商鞅,本名叫“卫鞅”,是卫国公族之后,正宗的老姬家人,也叫“公孙鞅”,但并不意味着他姓“公孙”。

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孙还不是一个姓氏,能被称呼为“公孙某”,那就证明这个人是公族的后代中“孙子辈”的。比如,秦惠文王的两个老师,一个是“公子虔”,一个是“公孙贾”。

战国时代的卫国,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卑微小国”,商鞅从小喜欢“刑名之学”,在卫国没办法施展他的才华和理想,于是,他就跑去魏国,投奔到了相国“公叔座”门下。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搞变法的国家,也是率先突围,成为战国第一强的国家,在魏国主持变法的大佬叫“李悝(kuī)”。

这位大佬现在的知名度很低,主要是被商鞅的光辉给掩盖了,但是,他却是真正的变法第一人,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汇集各国法典,编制成了一套《法经》,其核心思想就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商鞅就是李悝的忠实粉丝,完全继承了法家的思想。

公叔座知道商鞅的才华,也知道魏国在魏惠王手中开始走下坡路,因此就打算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重振魏国当年的雄风。

没想到,公叔座还没来得及推荐,自己就生病了,毕竟年纪大了,岁月不饶人。魏惠王亲自来看望他。不是魏惠王有多么关心老同志,他就是想来问一句:“你走了,谁能接替你的位置”。

趁着这个机会,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

商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相国府里也只是一个“中庶子”,魏惠王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他,公叔座居然让商鞅来接替他的位置,魏惠王心想:“卫鞅是什么鬼,没听说过,这老头子看来病的不轻啊,开始说胡话了”。

所以,魏惠王只是嘿嘿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公叔座明白,魏惠王是不想重用商鞅,于是,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又对他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那务必要把他给杀了,否则,将来会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魏惠王点头答应,但是扭头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公叔痤死了,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了商鞅,在他心里,商鞅就是个毛头小子,犯不着为他操心。

恰好此时,西部的秦国在招贤纳士,商鞅怀揣着李悝的《法经》,去了秦国。

秦国的当家人是“秦孝公”,这是一代明主,自从秦穆公死后,到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压制,其中主要是和他接壤的魏国。

魏国自从李悝变法之后,又引进军事人才吴起,创建了战国时期的特种兵“魏武卒”,与秦国大战,夺取了河西原属秦国的五座城市,吴起以“河西太守”的身份驻扎在这里。

因此,秦孝公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辉煌霸业。

商鞅到了秦国,但是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根本就见不到秦孝公,更没有机会去推销他的理论。

但是,商鞅不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他很快就认识了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通过景监的介绍,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尧舜禹三代的“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送走商鞅后,秦孝公还埋怨景监:“你给我推荐的是什么玩意儿,夸夸其谈,浪费我的时间”。

在景监的斡旋下,秦孝公又给了商鞅一个机会。

第二次见面,商鞅给秦孝公谈夏商周三代的“王道”,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下来又把景监给臭骂一顿。

商鞅对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次保证能成功”。

第三次见面,商鞅给秦孝公讲了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这下戳中了秦孝公的痛点,他与商鞅聊了很久。

为了能顺利的推进变法,秦孝公特意组织了一场“讨论会”,邀请秦国权贵,朝中大夫一起参加。


果然,大臣甘龙首先提出反对,他说: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中心思想就是:“古法很好,圣人都是这么用的,老百姓都习惯了,官吏们也都用顺手了,这样很好,不需要任何改变”。

商鞅早就知道,变法一定会有阻力,这些守旧派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反对。因此,他对甘龙说: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做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中心思想就是:“聪明的人,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会被条条框框说束缚”。

商鞅要做的,就是推翻原有的“游戏规则”,建立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终还是秦孝公一锤定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面主持秦国变法改革大业”!

商鞅变法,打下秦国基本盘

春秋战国时代,人口,就是国家最大的资源,在分封制的基础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每一块封地,都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一个诸侯国内,每一个大夫,公子都有自己独立的封地,这些封地有多少人,有多少地,诸侯不知道,每年能上交多少贡品,全凭大夫们说了算,诸侯并不能对这些封地完全的掌控。

因此,商鞅的第一板斧,就砍向了“人口管理”。

他命令将全国人口登记造册,每五家编为一“伍”,每十家编为一“什”,实行“连坐”之法。

有一家犯案,其他9家必须要举报,如果不举报,就会被“腰斩”;如果举报了,与战场上斩杀敌首的军功一样,可以获得赏赐;如果隐藏罪犯,视为战场上投敌,与罪犯一同受罚。

统计人口,只是一项基础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税收。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赋税的征收,是以“户”为单位的,一个家庭,不论你有几口人,征收赋税的标准是一样的,要提高国家税收,就要想办法增加全国的“户数”,因此,商鞅做出第二项规定: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男孩的,等到男孩长大成家后必须要分户,老人只能跟着一个儿子过,其他的儿子们都要单过。你不想分家也行,交税的时候要翻倍,2个儿子翻两倍,3个儿子就翻三倍。

“分家”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2000多年,现在已经没有分家的概念了,但是,在我的父亲那一辈,因为一个家庭里孩子多,成年后还要搞分家,房子,财产都要拿出来分。

人口搞清楚了,户数增加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增加收入,因为,在古代都是实物赋税,通俗点说,就是要上交粮食。

因此,商鞅再次出台措施:

凡是耕种打出的粮食多的,纺织做出的帛多的,可以脱离奴隶身份,升级为平民。凡是投机取巧做商品生意的,偷懒不干活的,一贫如洗的,统统把老婆没收。

这一条,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重农抑商”。

商鞅非常清楚,粮食是一国之本,有了充足的粮食,百姓能够吃饱,国家财力提升,才有充足的资本与山东六国争雄。

而商人,本质上是“低买高卖”,不产生任何的价值,无论是多么大的商业,他的本质就是“赚取信息差”。比如马云的淘宝,他本身不生产一件商品,而是把买家和卖家撮合到一起,赚取双方不对等的“认知和信息差”。

解决了人口,户口,粮食,赋税的问题,仅仅是打下了一个“地基”。


要想让秦国变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还必须有大量的人才,而古代是贵族社会,能够参与国家朝政的人,全部都是贵族后代,无论你是否有能力,只要你有这个身份,就可以获得特权,成为“统治阶层”。

因此,商鞅的第二板斧,就砍向了“阶级流动”。

为了打破阶层垄断,商鞅制定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只要你在战场上勇猛杀敌,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这二十级分别是: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个军功制度,看着很美好,但其实只是“画饼”而已,真正能晋升到高位的没几个人,大多数人都会止步于五级“大夫”。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爵位越高,对于晋升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时,达到一定的级别后,就不单单是考核你的个人能力了,而是要考察你的团队作战成绩,一场大战下来,如果团队考核不合格,你的脑袋就没了。

第二,商鞅制定了苛刻的刑罚,对于这些犯了刑罚的人,可以先记账,等你在战场上立功后,可以用军功来低刑罚,这样算下来,很多人不但得不到爵位,说不定还不够抵刑罚的。

但是,这个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还是打破了原有的贵族特权制度,让很多底层平民有了一个跨越阶层的机会,促进了人才的流动。

在秦国,军功,是唯一的荣耀,即便你是宗室,即便你是富贾,没有军功,你啥也不是。

这种“入仕为官”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年,在封建王朝时代,无数读书人都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为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入仕,是唯一能改变身份,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机会。

法令制定好了,但是能否顺利的执行下去,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此,商鞅把第三板斧砍向了“严格执行”。

在法令未发布之前,商鞅让人在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高的圆木,规定,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就奖励10金,百姓窃窃私语,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去试试,于是,商鞅把赏金调整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50金的刺激下,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圆木扛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50金,这下,老百姓们都知道了,商鞅是说话算话的。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商鞅正式颁布的法令。


商鞅变法,影响最大的就是士大夫阶层的人,他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私下议论:“卫鞅这样搞不行,你看着吧,要不了几天就搞不下去了”。

没几天,太子嬴驷违反了商鞅的法令,所有人都盯着商鞅,看他怎么处理,商鞅说:“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就是这些领导阶层带头违反。按照法令,应该处罚太子,但是,太子是储君,我们不能对太子用刑,那就让他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代为受刑”。

这一下可炸了锅了。

连太子的两个老师,都被施了刑,其他人都不敢造次了,就连公子虔,也躲在家里,8年都没有出来。

当初那些看热闹的人,又赶紧跑过来怕商鞅的马屁:“这个新法真好,一定能在秦国实行开来”。

拍马屁也不行,商鞅把他们也给拉出去打了一顿。为了严格执法,商鞅曾经一天杀了700多人,把渭水都给染红了。

从此以后,秦国没人敢议论商鞅的新法,没有人敢私下斗殴,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田地里辛勤耕种,老老实实的做一个顺民。

商鞅之死,权贵的反扑

3年后,商鞅在咸阳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宫殿,然后秦孝公把都城从雍州搬到了咸阳,在咸阳,商鞅再次把改革推向了深水区。

首先,再次明确“分家”概念,这次不再允许以高赋税代替不分家,要求必须分家。

其次,把若干个“邑”集中起来编为一个“县”,统一下派县令和县丞,在秦国一共设置了31个县。这就是秦国“郡县制”的初始模型。

再次,鼓励开荒开疆,丈量全国土地,把土地数量掌握在国家手中。

土地,是大夫们手中最大的资源,抢夺他们的土地,就是砸了他们的饭碗,于是,贵族阶层再次起来反对,公子虔闹的最凶,又被实行了“劓刑”,割掉了鼻子。

5年后,秦国变的强大起来,连周天子都感受到了秦国膨胀气息,主动赐给秦穆公祭祀用的肉,算是承认了他的“霸主”身份。

第二年,魏国大将庞涓在马陵被同门师兄孙膑打败,魏国气势低落,秦国趁机出兵,以商鞅为帅进攻魏国,魏国派出公子卬迎敌。

两军对阵,商鞅没有贸然出兵,而是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卬兄,咱们都是老朋友了,现在各为其主,我也真是不忍心动手,不如我们坐在一起喝一杯,讲和退兵吧”。

公子卬根本就不会打仗,魏国实在没人了,他是硬着头皮上的,听说商鞅要讲和,非常高兴的就赴约了,当晚和商鞅在一起把酒言欢,勾肩搭背,没想到,商鞅突然翻脸,把公子卬给绑了,然后大破魏军。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600里土地给秦国,然后迁都大梁。

河西子地,原本就是秦国的,当年被吴起给夺去,现在商鞅再次夺回来,洗刷了秦国的屈辱,秦孝公非常高兴,把“商、於”等15座城池封给了商鞅,尊称他为“商君”。

在古代,“君”是仅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相当于一个小诸侯。

功成名就的商鞅,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防止旧贵族阶层暗害他,他整了一个豪华的安保团队,每次出门,必须有10辆车以上,卫士们全副武装的在两边警戒。

商鞅还自比为百里奚,曾经非常无耻的问赵良:

子观我治秦也,孰于五羊大夫贤?

赵良把商鞅给说了一顿:“五羊大夫功劳大不大,人家出门从不坐车,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五羊大夫死后,百姓们痛哭流涕,举国默哀,而你呢?靠着贿赂景监才见到秦王,从来不为百姓谋福利,还与贵族阶层争权夺利,有点功劳就居功自傲,坦然接受秦王的封地,你这样把自己推到全国人的对立面,我看你的死期也不远了”。

赵良这段分析,在《史记 商君列传》中有完全的一段,我只截取了一部分,原文很长,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史记。

赵良这个人,不知道是什么身份,但是,他分析的是相当准确,而且深刻。

商鞅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他之所以能成功,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有一个好的平台,一个好的老板,是秦孝公在背后大力支持,他才能有现在的成绩。

对于秦国而言,商鞅的变法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秦国人而言(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商鞅是可恶的,是一切灾难的源泉。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位,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芈月的老公。

旧贵族阶层立马展开了反攻,公子虔指使手下人告商鞅的状,说他要谋反,秦惠文王很配合的下发“通缉令”,全国搜捕商鞅。

商鞅晚上跑到一家旅馆,因为他没有身份证件,旅馆老板不但不让他住店,还要向官府告发,因为不告发,旅店老板就会被“腰斩”,这是商鞅定下的规矩。

商鞅仰天长叹:“哎,没想到呀,我竟然被我制定的法令给害了”。

商鞅跑到魏国,魏国人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把他给撵了回去,商鞅没办法,又跑回自己的封地,带上自己的家丁去攻打“郑县”。这下,谋反之罪,就坐实了。

秦王发兵攻打,在渑池把商鞅给杀了,然后尸体被送回秦国,秦惠文王把他当街车裂,还不忘把他当反面教材教育一下手下:“你们可都不要学商鞅谋反,这就是下场”。

至于商鞅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全部被诛。

商鞅死了,但是,他制定的法令却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因为,对于最高统治阶层秦王来说,他恨的仅仅是商鞅本人,他并不恨新法。新法,巩固的是王权,是最高统治阶层的利益。

借商鞅之手,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自己又反手诛杀商鞅,再次笼络了旧贵族阶层,秦王何乐而不为?

商鞅变法的精髓,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手中的特权,开辟人才流动通道,补充社会中层的力量,打击商业行为,把底层百姓牢牢的捆在一亩三分地上。

这套理论,被后世所有封建王朝所采纳,成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底层逻辑,而商鞅所写的《商君书》,更是历代帝王的必读书。

如果商鞅知道,他的变法能影响后世2000年,估计又要在黄泉之下吹牛了。

公元前338年,商鞅起兵谋反被秦惠文王反杀,死后其尸身被带回了秦都咸阳,以五马分尸示众,行刑后百姓们拍手称快,守旧贵族们弹冠相庆。

秦惠文王以商鞅为祭品,稳稳地坐上了秦国君主的位置。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进入了战国时期,旷野城郭到处都是血染的战场,列国诸侯为了强多地盘,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如同嗜血的虎狼。

在列国诸侯眼中,秦国国力衰弱,又居于黄土高原之上,简直就是个乡巴佬,都不屑于攻打,列国卑秦已久,百年来士子不入秦已成列国共识。

可是,随着商鞅的到来,秦国逐渐从弱秦变为了强秦,更是在百年后,由秦始皇带领着百万雄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当初,秦孝公的百般信任成了悬在商鞅头上的一把利刃,只待找准时机,就会将他撕得粉身碎骨。


01

变法初现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本姓公孙,据说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后来,他投奔秦国,实行变法,打败魏国后,受封于商地,后人便称他为商鞅,或者是商君。

29岁时,他到魏国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侍从官,公叔痤很喜欢这个具有实干精神的年轻人,想要将他举荐给魏惠王。

一日,魏惠王亲自前往相国府看望公叔痤,看着病中的相国,魏惠王不由叹息道:“相国,你若撒手不管,那魏国可怎么办呀?”

公叔痤见此机会,便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言辞恳切道:“大王不用担心,商鞅虽然年轻,却又经天纬地之才,你可将国事尽交予他,他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魏惠王从未听过商鞅的大名,便没有放在心上,坐了一会之后便准备离开了。起身之际,公叔痤叫住了他,道:“如果大王不用卫鞅,那就将他杀了,千万不要让他走出魏国国境。”

魏惠王心下纳闷,相国一会让我用他,一会让我杀他,莫不是生了病,老糊涂了。于是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摆摆手就离开了。


公叔痤去世后,魏惠王早就忘记了有商鞅这一号人,既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任由他离开了。

而此时,在魏国西面的秦国,一位年轻的君王正翘首以盼,他充满着无限的野心,希望能有一人如天神降世般,来拯救他这岌岌可危的国家。

他是秦孝公,如今的秦国国君,满腔的愤懑和不甘。遥想当年秦国是何等威风,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狄之地,更是将河西之地收入囊中。

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被魏国抢去,如今已过去了两百六十多年,历经了十四代君主,河西之地仍未收复,秦国成了挨打的小弟,在周天子和六国诸侯心中再无一席之地!

为了能尽快摆脱国力衰弱的困境,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晓谕七国,只要有人能献上强国大计,封侯拜相,分封土地。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公元前361年,商鞅怀揣着求贤令和李悝的《法经》,渡波涛汹涌的黄河,穿过漫天黄沙的高原,来到了这个即将实现他理想的国家。

他跨在马背上,漫天风沙中回头望去,魏国已经看不见了,他心中升腾起炽热的火苗,若有一日,我再回到魏国,带来的必将是杀戮与征服。

魏国与秦国实力悬殊之大,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当年,魏国名将吴起训练出了精锐步兵魏武卒。

靠着这支精锐军队,魏国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收入囊中,秦国被迫锁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魏国虽然强大,到了魏惠王这却停下了脚步,他太过自信了,没有将秦国放在眼里,以至于给了秦国一次喘息的机会,而商鞅的到来,让秦国寻到了一丝生机。


商鞅也不是书呆子,来到秦国后和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攀上了关系,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敢向东方六国挖墙脚的年轻君主。

秦孝公见到商鞅后直奔主题,问了一个问题: 列国纷争,秦国当何以自处?

商鞅沉思了片刻,就分析起了各诸侯国的形势,如今各诸侯国连年征战,为了一座城池,一方土地,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导致血流成河,而秦国当反其道行之。

秦孝公不禁有些好奇,不打仗,怎么强国?于是,商鞅搬出了五帝之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侃侃而谈,居然将秦孝公说睡着了。

这次会面的结果可想而知,秦孝公以为商鞅是个骗子,满口帝王之道一点用都没有。

景监见君上对商鞅的五帝之道不感兴趣,于是想让商鞅离开,可商鞅却再次求景监为他引荐,希望能跟君上再谈一谈。

景监心想,若事情有了转机,日后也能多个盟友。于是,在景监的劝解下,五日后秦孝公再次召见了商鞅,想看看商鞅是否还有高见。

这次,商鞅又搬出了王道之论,表示,若能用孔子的兴国之道,秦国必将成为礼仪之邦。可不待商鞅说完,秦孝公就冷哼道:“若食不果腹,破衣烂衫,文明礼仪又有何用?”

商鞅随即沉默不语,秦孝公见状,挥了挥手,将商鞅赶出了大殿,这次,他怒火冲天,将景监也骂了一顿,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为商鞅引荐。


同上一次一样,被赶出来的商鞅还是厚着脸皮再次求到了景监面前。这次,商鞅不再遮遮掩掩,直言要与君上讲一讲霸道。

也不知道是商鞅特别会忽悠人,还是景监特别看重商鞅,冒着被秦孝公斥责的风险,景监第三次将商鞅带到了秦孝公的面前。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执着,不禁有些好笑,问道:“先生这次有何高见啊?”

这次商鞅也不含糊,直奔主题道:“君上,今日我们来讲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之道。”

见商鞅提到穆公,秦孝公不禁感慨道:“自穆公去后,我秦国再也不复往日雄风,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振兴秦国。”

商鞅见状,心下更加明了,掷地有声地说道:“君上,秦国再现五霸雄风。秦国如今虽弱,却有沃野千里,居华山天险,易守难攻,与戎狄为伍,民风彪悍,能练强兵,君上有一颗称霸列国的帝王之心,若能辅以臣的法家之术,何愁大事不成。”

法家之术,强国之术,这是商鞅手中的王牌。在当时,各国诸侯皆是以人治国,遇贤明君主则国盛,遇守城之主则平庸,遇残暴之主则国灭。

而法家思想讲究的是以法治国,上到君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事事皆以法令行事,如此,整个社会都会以法令为依据有序发展,不会因为出现不贤的君王而导致国家大乱。

商鞅的话说尽了秦孝公的心坎里,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强国之计吗。

当时,周氏衰微,各诸侯国都在拼命抢夺地盘,扩张生存空间,秦国被挤压得毫无还手之力,随时走在灭亡的边缘,他要的就是这样立竿见影的强国之道。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原来以为是个青铜,没想到是个王者。于是,胸怀霸业的年轻君主和怀揣以法治国理想的卫国客卿一拍即合,他们想用一场变革席卷整个秦国。


虽然,秦孝公同意了,但真的要实行改革,还要臣子们的同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长期与戎狄为伍的秦国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很难适应中原带来的制度,所以,想要将变法顺利地推行,光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诸位大臣的支持。

这一日,商鞅早早起床梳洗,随后直奔秦王宫方向,今天他要去参加一场史无前例的辩论,他要用他的三寸之舌撬动秦国大臣们守旧的思想,这场辩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大殿之上,列位臣工早已站定,秦孝公坐于高位之上,朗声道:“今日早朝,只议强国大计,商鞅献策欲变法,诸位可畅所欲言,恕尔等无罪。”

秦孝公话音刚落,便有大臣夺步而出,说道:“古法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随意改革必将会引起国家动荡,请君上三思。”

商鞅随即反驳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若凡是都畏手畏脚,那就什么事都不要干了。况且成大业者向来与一般人见识不同,只要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不必拘泥于旧礼。”

商鞅此番言论一出,朝堂上顿时吵闹了起来。

“你一个卫国人,难道比我们这些秦国的臣子还懂秦国的形势吗?”

“弃祖宗家法于不顾,倒施逆行,是何居心?”

“我秦人岂是人人都可捏的软柿子,不容你在这妖言惑众。”

见众人在朝堂上吵作一团,没个结果,太师甘龙制止道:“请大家稍安勿躁,听我辩一辩。”


他对商鞅说道:“客卿所言我不赞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不移风易俗便能教化万民,是不变旧法就能强盛国家,这般做法必能百官顺应,百姓安定。”

商鞅笑着反驳道:“我说一句,先生莫恼,先生所言,世俗之言,平庸者安于旧俗,书呆子拘泥书本,他们墨守成规,无法谈论变法之道。要知道,能人制定法度,愚人只能被法度制约,贤者变更礼制,庸者被礼制约束。”

商鞅的一席话让甘龙无话可说,时任司空的杜挚又站出来辩驳道:“古人有云,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古法没有过错,遵循亦不会出现过失。”

商鞅见大臣们都是一成不变的发言,瞬间失去了耐心,厉声说道:“汤武之所以能王天下是因为敢于突破礼法,而夏殷之所以亡国是因为抱着旧法死守,众位是想抱着旧法与大秦共成沉沦吗?”

商鞅的质问响彻大殿,保守派还想再继续反驳,却只听秦孝公哈哈大笑道:“商鞅说得好!”

秦孝公已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变法势在必行,众大臣见状,也不再辩驳,以沉默收场。其实,秦孝公安排这场辩论是有私心的。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他不敢正面得罪这些守旧贵族们,他深知,自古变法就是将自己处于暴风之中,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他想要试探一下贵族的态度,也想要试探一下商鞅的决心。

好在,商鞅没有让他失望,他相信商鞅能强大秦国,不负他的期望,而他只要坚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后,全力支持他便可以了。

秦孝公要的就是商鞅这样面对守旧贵族好不退缩的勇气,他知道,只有砍去他们的臂膀,刺穿他们的心脏,秦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而商鞅就是那把最锋利的刀。


02

变法风云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一日,秦国国都栎阳的南门外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木头周围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过了一会,商鞅登上高台,郑重地宣布道:

“诸位,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我赏十金。”

围观的老百姓闻言一阵骚动,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商鞅见状,又大声说道:

“五十金!谁来?”

终于有一人从人群中走出,五十金足够他冒一次险了。在一片质疑声中,他成功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也很爽快,立刻将五十金赏给了他。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便是徙木立信!


商鞅此举是在表明,只要是商鞅说的,世人都不能怀疑,即便是错的,他们也只能遵循,不能反对。

商鞅从来都是不惧权贵们的质疑,他要的就是削弱他们的权力。

当年,周天子分封天下,这才有了齐、楚、秦这些诸侯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做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力被架空,诸侯国掌握了话语权。

而各个诸侯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各国的君主将国家的土地不断分给士大夫们,这些人坐拥权力后,利欲熏心,开始威胁王庭统治。

秦国的症结就在于此,民和财都集中在贵族手中,所以只有将他们的权力削弱,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不然,秦国就‬只能‬等着‬被大臣们瓜分,亦或是在诸侯混战中走向灭亡。

很快,他就颁布了第一条法令:

第一、令民为什伍,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将老百姓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为此还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此谓“什伍连坐”。

秦有刖刑,称断足或称斩趾。“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秦简》

商鞅执法严苛,手段残酷,一直为世人诟病,称他是重刑重罚的罪魁祸首。


可是,对当时的秦国来说,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开垦土地种粮食需要人,当兵打仗保家卫国需要人。

为了能摸清秦国的人口数量,商鞅第一件事情就是令民为什伍,百姓登记造册,这样的话,权贵们再也不能隐瞒人口,瞒报税收,相当于将民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

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权贵们的讨伐,于是商鞅便提出了第二条法令:

第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父子、兄弟到了年纪必须分家,否则就双倍收取他们的赋税。

民众的组织被打散,变成了小家小户,结果便是户数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兵源也增加了,贵族们看似捞到了好处,但自身的反抗能力被一同削弱了。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商鞅更狠的招还在后面呢。没过多久,商鞅就下了第三条法令:

第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普通人可以通过带兵打仗获得‬军功‬,爵位不再被上层社会所垄断,奴隶可以翻身做贵族了。

贵族之所以能食邑千户,依托的是秦国的存在,可若是敌兵进犯,毁城池、占土地,坐拥封地的权贵们就要第一个上战场。

可若是他们不想自己上战场,就只能鼓励别人去。虽然这条举措让贵族们恨得咬牙切齿,但占着家国大义的名分,谁都不敢阻挠,可不代表他们会就此甘心。


这日,秦国都城栎阳涌进了数千老百姓,他们纷纷控诉着商鞅变法的种种不好,为了能上达天听,甚至有人跑去了秦孝公接见列国使臣的驿馆去闹。

商鞅非常清楚,这次的抗议是冲着他来的,背后定有人指使,他不着急,他要等那个背后之人自己跳出来。

于是,抗议持续进行了两天,商鞅始终不予理会。于是就有大臣上奏秦孝公,称刁民聚集驿馆,是对君上的大不敬,是造反,应让商鞅速去平乱,以儆效尤,保护变法。

秦孝公看着奏章,露出了耐人寻味的表情,回复道,此乃商鞅自己的事情,无需他人置喙操心,还是此事与你有关。

大臣见状,只得不再提及此事。

面对这次阻挠变法的行动,秦孝公不管,商鞅不管,君臣之间达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默契。权贵们的把戏就在君臣的装聋作哑中被击溃。

没过过就,着数千百姓见闹着没什么结果,自己就散了。


于是,商鞅快速地颁布了第四条法令。

第四、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为了增长税收,国家鼓励生产,施惠于民。凡是努力生产,让粮食和布帛增加产能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而那些不从事本职工作,非法得利的人,要被收为奴隶。

商鞅的这一系列举措下来,秦国国力在变法中日益增强,商鞅也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按理说,此时的商鞅应该趁势将权贵们一网打尽,尽快完成变革,可是他觉得不够,还不到时机,于是,一场蹊跷的战争被发动了。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孝公八年,与魏军在元里交战,秦军胜。

当时,商鞅已经被任命为秦国大良造,率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这一次,秦军大胜。可是,魏国投降了,商鞅却没有进一步占领城池,连秦孝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都没要。


秦孝公见商鞅劳师远征,发兵魏国,打了场胜仗,什么都没要就回来了,不禁大动肝火,可秦孝公哪里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

若是此次灭了魏国,列国诸侯绝不会作壁上观,秦国虽然国力日盛,可也实在挡不住列国的铁蹄,即使拿回河西之地也守不住。

这次出兵魏国,也是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魏国实力和军力尚在,若是恋战,秦国必将陷入苦战,于变法不利,商鞅要的不是这些。

他真正想要的是军功!

通过这次战争,秦军迫降安邑,一些随军出征的将士因骁勇善战而得了军功,被破格提拔,而这部分人大多都听命于商鞅,使得商鞅对军队的掌控更进了一步。

之后,商鞅对国家体制和行政进行了更为严苛的改革,被贵族们瓜分得支离破碎的秦国重新归于中央权力管理之下,权贵们被打倒一片又一片。

贵族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阴谋潜滋暗长,一场疯狂的反扑正在酝酿。


03

血色理想

商鞅变法一步步深入秦国,越来越触及到守旧贵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为了以防不测,他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

每次出门的时候,他的车驾后面都跟着几十辆随行马车,车上都载着披甲的武士,车队旁还有手持矛和戟的卫士,将商鞅的车围得水泄不通。

这夜,秦都栎阳一片肃杀,商鞅在府中来回踱步,他的内心早已不复往日的平静,这一夜似乎特别漫长。

第二日,天光大亮,商鞅便急急地入了宫。刚进秦孝公的大殿,便看见了战战兢兢跪倒在地的太子嬴驷和怒不可遏的秦孝公。


商鞅知道,这是对手给他编织的一张大网,将他和太子网在一起,太子犯法,如何处置?不处置,那新法就是一张废纸,处置了,得罪了未来的储君,性命堪忧。

此时的商鞅早已做出了决定,他对秦孝公拱手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嬴驷一听,连忙磕头求饶,可内心早已将商鞅骂了千百遍了。

商鞅顿了顿又说道:“太子乃一国储君,上天加命,不得受刑。且太子年幼,无知,他之所以犯法,皆因太傅太师管束不严,所以,理应由他们代太子受刑。”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太子首傅公子虔是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的亲兄弟,仗着身份地位,一般人不敢惹。可商鞅不怕,当场对公子虔用了刑,太子不敢拦,而秦孝公压根就不准备拦。

堂堂王子,锦衣玉食,金尊玉贵,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商鞅用了刑,简直是奇耻大辱,今日所受,他定要百倍千倍地讨回来。


太子虽然免于责罚,可是他心中并未有半分感激,太傅被用了刑,太师脸上被刻了字,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天子曾经是个罪犯,人人都能戳他的脊梁骨,这口气如何咽的下。

商鞅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得罪了太子殿下,将来太子登基,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他如今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将变法推行得更彻底。

据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其著作《新序》中记载:

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

为扫清阻挠变法的势力,商鞅下了狠手,在渭水边杀掉了七百多人,鲜血将渭水染得鲜红,哭声震天,这是商鞅在向世人展示他的决心。

面对商鞅的铁血手腕,守旧贵族们都退缩了,没有人会嫌命长,再去商鞅面前找死了。


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从栎阳迁往咸阳,商鞅为秦国下了第二剂猛药。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明文法令,不分家就是违法,这一次,商鞅不仅将劳动力挖掘得更加彻底,还将门阀贵族打得支离破碎。

借此机会,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将土地重新丈量,登记在册,将贵族们手中的闲散土地收回,使中央完全掌握了土地数量并能合理分配,从而将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

商鞅走的每一步都让秦国变了个样,可他每走一步,守旧贵族们的地位、金钱、权力就一再受到挑战。于是,就有不怕死的公子虔再次触犯了法律,而商鞅也不怕事,下手更狠。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商鞅将公子虔的鼻子给割了,这次他终于老实了,躲在家里八年没有出过门。


商鞅的第二波变法推行到第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终于大步踏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拳头硬了,列国诸侯也不敢再来侵犯。

如今的秦国,百姓温饱,士兵勇猛,军队锐利,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随时可能向列国奔袭而去,这种不怒自威,霸气外露,让各个诸侯国再也睡不安稳了。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周天子终于正视了秦国的强大,赐来了祭肉,各国诸侯不敢再藐视秦国,纷纷赶来祝贺,此时的秦孝公终于扬眉吐气了。

此时,与秦国相邻的魏国正与齐国交战,大败而归,元气大伤。商鞅趁此机会,向秦孝公谏言,魏国乃秦国的心腹大患,不如趁此良机,发兵魏国,夺取河西之地,成就帝王霸业。

公元前340年,秦魏边境,商鞅率领大军进攻魏国。时隔多年,他终于重返这片土地,终于要实现离开时许下的诺言了。


两军对垒之际,商鞅派人给魏军统帅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

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意思是,我当初在魏国受公子照顾,如今两国交战,作为将领,不得不向公子刀戈相向,军令如山,非我本愿。我愿意与公子订立盟约,痛饮几杯,各自罢兵,从此秦魏相安无事。

其实,与秦国交战也非公子卬本愿,魏国连年征战,军力大损,秦军进犯之时,魏军正在与赵军交战,分身乏术,不得不派遣公子卬应战,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如今,见商鞅如此顾念旧情,公子卬不疑有他,便想着去秦军大营会会老友,借此休战。

席间,公子卬与商鞅推杯换盏,共同聊起在魏国的岁月,商鞅举杯,感谢公子卬当年在魏国的照顾,更是替两军将士感谢公子卬,前来赴约,避免一场厮杀。

公子卬听罢,开怀大笑,正准备举杯饮酒之时,商鞅将手中酒杯掷于地上,随即,从暗处窜出了一队秦军士兵,他们一拥而上,将公子卬抓住。

此时的公子卬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破口大骂:“商鞅,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魏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秦军击溃。面对如此强大的秦军,魏惠王终于屈服了,他以割让河西之地六百里作为求和的条件,又将都城迁往大梁,远远地躲开了秦国。

此时的魏惠王无比后悔,他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将商鞅杀死在魏国,可惜,为时已晚。

打败魏国的商鞅回到秦国后,权势与声望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封商鞅为列侯,领商於之地十五城为食邑,封号商君。

也就是这一年,这个为秦国忧心忡忡的君王,商鞅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终于病倒了。

《战国策》记载: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此时,蛰伏多年的公子虔再度复出,他伙同其他贵族,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要住店,可店家不知道他是商鞅,要求带了证件才能入住,不然会获罪。

商鞅闻言不禁仰天叹息道:“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一步。”

于是,商鞅离开秦国逃到了魏国,可是魏人恨他欺骗公子卬,致使魏军大败,将他捉住,送回了秦国,回到秦国的商鞅逃回了封地,发兵攻打郑县。

秦惠文王见商鞅还想做困兽之地,于是出兵讨伐,将他杀死在彤地。商鞅死后,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并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用自己的血为秦国铺就了霸主之路,依靠法家治国打下的基业,秦国羽翼渐丰,势不可挡,正式走上了讨伐六国的征途。


04

最后

商鞅死后,百姓们拍手称快,贵族们弹冠相庆,君主如释重负。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商鞅活着的时候,秦孝公甘愿退居二线,成了一位“虚君”,导致当时的百姓只知商鞅而不知秦王,所以,对于刚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想要树立君威,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

杀了商鞅,可以换取贵族们的支持,杀了商鞅可以抹去自己曾经的耻辱,杀了商鞅可以让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嬴驷掌权!

可商鞅死了,秦惠文王并没有舍弃商鞅的法令,秦国依然继续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的每一代君主都坚定不移地推行着商鞅变法。

而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恐怖之处!

商鞅变法看似是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其实他是一个专制驭民政策的推动者,有道之君,务在弱民!其变法的本质在于制民!

有人说,看过《商君书》之后,会被商鞅思想的狡诈、残酷和冷血深深震撼。

穷民以便君用,愚民以利役使,弱民以削反抗。

商鞅变法时,抓的唯一重点就是民,而民众的职业就只有一种,那就是“耕战之民”,闲时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战时披坚执锐,上阵杀敌,这是他的疲民政策。

民穷,就会对君主的赏赐感恩戴德,更方便民为君用;愚民,就不会轻视朝廷的命令,思想受限能更好地受君主统治;弱民,消灭民众的组织,使其不能反抗君主。

自始至终,商鞅出台的一系列法令看似是在削弱权贵以富民,其实是将民众完全控制在股掌之中,将其限制在在饥与饱,贱与贵的边界上。

所以说,商鞅变法表面上是依法治国,以法强国,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高明的君主役民统治术。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可见,商鞅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主统治的集大成者,这便是,商鞅虽死,变法犹在!

黄泉之下,商鞅若再见秦孝公,也能说一句,臣不负君上所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魏国   秦国   河西   军功   法令   君主   诸侯   太子   公子   贵族   恐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