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哥


壹·将门虎子

王忠嗣出生于公元705年,比安禄山、史思明小两岁。其家族是太原王氏,属于五姓七望之一,是隋唐时期贵族中的贵族。他老爹王海宾是唐玄宗早期陇西一代是著名的骁将,曾历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是李隆基铁杆中的铁杆。公元714年,吐蕃大论乞力徐大举入侵大唐,先攻打临洮、兰州、渭州再攻渭源,兵锋直逼关中,打的唐玄宗李隆基都要御驾亲征了,后以薛讷为主帅,带领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名将迎敌,王海滨此战为全军前锋。王海滨不愧骁将之名,带领前军跟吐蕃人在渭州西界武阶驿遭遇,二话不说冲上去抡起大刀就是砍,硬是将吐蕃前锋打退并追着吐蕃人砍,一直追到长城堡,结果被吐蕃主力给包围了,当时唐军其他将领竟然都按兵不动,让王海滨消耗吐蕃人的实力,等到吐蕃人露出疲态,唐军众将这才对吐蕃人发起进攻,唐军大获全胜,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可怜一代骁将王海滨做了炮灰和众将的踏脚石。李隆基听说之后非常惋惜,追赠左金吾大将军,但是面对大获全胜的战功,李隆基也无意追究众将的责任。

李隆基念在王海滨的儿子年仅九岁就成了孤儿,于是给他改名王忠嗣,封官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并带入宫中,跟皇子们一起养育。王忠嗣从小就跟李亨关系最好,俩人是发小,书一起读、祸一起闯。稍微大了一点李隆基让人教授他兵法,他总有出人意料的见解。李隆基非常高兴,摸着他脑袋说:“小子,好好学、好好干,你以后一定会成为名将的。”

王忠嗣从小以霍去病为榜样,苦练武艺苦读兵书,他为人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于用兵的谋略,他出仕就被任命为代州别驾。到任之后由于他执法严格,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偷袭塞北各部,李亨禀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损失了他。”因此朝廷将他召回。

公元730年,朝廷追授予其父安西大都护之职。此后王忠嗣多次跟随信安王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由于王忠嗣从小在李隆基身边长大,对他格外照顾。有一天李隆基突然特意下旨给李祎、萧嵩不能让王忠嗣担任重要岗位,就是担心王忠嗣年轻气盛,急于为父报仇而冒进。

贰·屡立战功平步青云

公元733年,萧嵩回京述职,王忠嗣跟他说:“在您手下混了三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实在是没脸见皇上。”于是请求率精兵数百袭击敌虏。适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多次迁任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贬为东阳府左果毅。但是他跟皇甫惟明关系非常不融洽,曾经攻击皇甫惟明的拜把兄弟王昱,让皇甫惟明很不爽,于是也各种针对王忠嗣,导致王忠嗣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校尉。当时的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夺取吐蕃人的新城,参谋们都说这个重任非王忠嗣不可。于是都希望调王忠嗣到军前听用,唐军顺利攻取吐蕃新城,王忠嗣因头功被封为左威卫郎将、河西兵马使。当年秋天,吐蕃就派大军前来准备夺回新城,早晨吐蕃大军以绝对人数优势列阵向唐军逼来,当时唐军由于人数远远少于吐蕃军,众将都逡巡不敢冒进。年仅28周岁的王忠嗣看准时机抽刀出鞘,带领本部骑兵向吐蕃杀去,他们在吐蕃军阵中左图右冲,杀死数百人并成功透阵而出,唐军一面受到王忠嗣所部勇猛所感染,一面也看出了此次吐蕃军战斗力并不强,于是趁机全军冲击将吐蕃军击溃。此战王忠嗣再次拔得头功,因此而晋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公元740年在他原有的官职上有兼任了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公元741年接替韦光乘成为了朔方节度使,在河东节度使出缺的时候多次兼任河东节度使,直到田仁琬担任河东节度使为止。刚刚三十五周岁的王忠嗣成了大唐帝国军方的一个大佬,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公元742年,王忠嗣主持了北伐奚怒皆部,在桑乾河三次击败奚怒皆部,抓了大量的俘虏,王忠嗣以宗主国的身份召集了漠北众多部落前来相会后凯旋而归,他武力恫吓这些部落老老实实的在大唐治下做顺民,否则奚怒皆部就是他们的下场,当然对于奚怒皆部到底属于哪个民族是有争论的,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奚怒皆部就是”奚族“的别名。同年突厥叶护部发生内乱,王忠嗣带兵北上碛口进行武力威慑,乌苏米施可汗一看大唐爸爸出兵秒怂,赶紧派出使者请降,但是他本人磨磨蹭蹭的不肯挪窝前往觐见王忠嗣,于是王忠嗣派出使者策反了乌苏米施可汗部下的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个别部,在大唐爸爸撑腰下和默许下,这三个部落立刻自立门户进攻并击败了乌苏米施可汗,王忠嗣趁机痛打落水狗,夺取乌苏米施可汗的右厢后凯旋,乌苏米施可汗的西叶护、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带领他们的一千多帐部众在王忠嗣的带领下到长安朝见李隆基,因此王忠嗣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王忠嗣带兵北伐奚怒皆部和突厥再次取得大胜,从此蠢蠢欲动的蒙古草原各部终于认清了谁是爸爸,直到回鹘汗国建国他们再也没敢南下抢劫,而是老老实实的当起了能歌善舞的草原牧民。也是这一年随着大唐的在中亚势力的不断扩张,不可避免的与正在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发生了冲突,有志于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的李隆基着手开始指定遏制阿拔斯王朝扩张的计划,而王忠嗣以鸿胪卿的身份参与了此次战略会议,对于阿拔斯王朝的情报收集工作由王忠嗣负责的,由于王忠嗣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受到了表彰。此次会议的决议和过程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宋朝的史官也将此一笔带过,但是我在这里重点提出的原因是想强调唐朝君臣绝不是独霸一方的区域帝国,他们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批君臣,他们的这种视野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优秀的,唐朝是第一个着手处理国际板块之间的复杂的军事、外交事宜的朝代,他们的决策影响的不是东亚的政治格局,而是当时已知文明世界的整体格局,但是在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都不具备这样的视野。

公元744年,反叛大唐的突厥乌苏米施可汗被突厥九姓拔悉密叶等杀死,脑袋送到了长安,原本已经动荡的突厥各部至此彻底平静下来。公元745年,40周岁王忠嗣又增加了摄御史大夫、河东采访使两个职位,并被封爵为清源县公,正式跻身于大唐勋贵的一员。这一年大唐发生了两件也很重要的大事,其一就是李隆基终于把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纳入后宫并堂而皇之的册封为贵妃,第二是皇甫惟明为了压缩吐蕃人的战略空间进攻石堡城失败遭受巨大损失。

王忠嗣年轻的时候从事军中级将领,素来以悍不畏死勇猛好战出名,但是等他做了节度使之后,反倒持重谨慎起来。他经常跟周围的人说:“现在咱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作为将领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好兵而已。我绝不为了个人的军功虚名空耗国家的财富人力。”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废弛武备,他勤抓训练,不论是兵额还是武器装备出现短缺,他都会第一时间补齐。他把他的一百五十斤的强弓放在袋中挂起来,目的是告诉手下他不想打大仗。但是手下将士们却日夜抓肝挠心的想要出战捞取战功,王忠嗣也不想太逆着军心士气,于是他派遣大量的间谍深入敌境获取详细准确的情报,王忠嗣绝不轻易出兵,出兵一定能获胜。每次都是以小股部队偷袭而取得最大的战果,他的部下都非常拥护他。可是谁又能不拥护王忠嗣这样的领导呢?平时不瞎折腾,后勤保证做的非常充足,关键是永远都能用最小的代价帮大家捞军功。

王忠嗣管理军队有一个小细节,出战的时候给士兵发放武器的时候管理的特别精确,哪怕是一张弓一支箭也都精确到人,打完仗在回收这些武器的时候就会准确到每个人的每件武器,如果有人无故遗失则会严加惩处。这也导致王忠嗣的部队特别爱好武器,武器装备一直都很充足。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如果你是个大头兵,就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可是一旦到了管理岗,则要求以最低的成本、尽可能高的质量达成目标,而团队可以管理的精细度越高,管理的效率越高。

叁·节度四镇节

公元745年,王忠嗣以河东节度采访使的身份,在自朔方到云中的数千里边境上,通过在重要的地点或者是修缮旧城或者是新建堡垒,为大唐开拓了有效控制的领地多达数百里。王忠嗣继承了四十年前张仁愿的守边事业,让大唐对塞北胡人各部的战争终于再次停息下来,为大唐北部边疆的安定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745年,李隆基为了挽回因皇甫惟明对吐蕃战败导致的大唐对吐蕃的军事颓势,于是任命王忠嗣为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其辖区近万里、大唐最精锐的精兵强将几乎都在他一人手中,大唐仅王忠嗣一人达到过这个高度。可见李隆基对王忠嗣的信重与依赖。王忠嗣也不负李隆基所望,上任之后在青海、积石发起一系列战争,都取得了大捷,不久又在墨离击败吐谷浑,并将吐谷浑全国百姓全部俘虏打包带回大唐分散安置。王忠嗣对于自己独掌四镇也非常不安,于是向李隆基极力辞去了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只带领河西、陇右两镇进攻吐蕃。

肆·拙于谋身盛年暴死

当时李隆基正在筹划夺取石堡城,于是将王忠嗣回京汇报方案,王忠嗣则认为目前时间不成熟,建议暂时不进攻石堡城,这让李隆基非常不快,于是向其他人征求攻取石堡城的方略,公元747年,董延光于是献上了自己的方案并得到通过,李隆基让王忠嗣配合并接应董延光。王忠嗣虽然接旨但是态度非常勉强,这让董延光非常不爽。河西兵马使李光弼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找到王忠嗣,王忠嗣问道:“李将军如此风风火火的找我什么事啊?”李光弼说:“想跟您讨论军事问题。”王忠嗣说:“那你说吧。”李光弼说:“之前大帅您为了将士们的姓名考虑,已经表现出拒绝董延光的意思。您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旨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与董延光处处作对,实则是为了搅黄他的计划。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您虽然把数万大军交给董延光,但是却不公布重赏条例,没有重赏这样艰苦的战斗将士们怎么肯尽力啊?如果有人以此来攻击您阻挠朝廷的战略,您怎么解释呢?钱财您有的是,为什么不拿出几万段布匹来鼓励将士作战,这样就可以轻松的堵住陷害您的人嘴。否则董延光等人一旦战败必然将锅甩到您的头上。王忠嗣说:“李将军一番肺腑之言都是为我好,我王忠嗣是感激的。但是我已经下了决定。况且我平生的志向又岂是高官厚禄。我们如果夺取石堡城并不能让大唐取得对吐蕃的战略优势,不夺取也没什么坏处。我王忠嗣不会为了自己官帽而让手下数万将士毫无价值的填在这个天坑里。更何况真的向您所说的,他们将战败的锅甩给我,我大不了不做金吾羽林将军这样的大官,但是黔中这样的小官我还是能混上的。我对这些都无所谓的。但是我仍然要感激李将军对我的好意。”李光弼回答:“作为您的下属我提出这些意见是我的职责,但是您要做只谋国不谋身的古代君子那样的人,这是我李光弼做不到的,我很惭愧。”

果然是石堡城之战不顺,到了期限仍然没有攻下石堡城,董延光把锅全都甩给了王忠嗣,恰在此时宰相李林甫也指使手下诬告王忠嗣曾私下说准备拥立太子李亨当皇帝,这两条都戳了李隆基的逆鳞,于是立刻下令让王忠嗣回长安,让三法司严加审讯,王忠嗣差点被活活打死在监狱里。多亏王忠嗣曾经的小弟哥舒翰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这才饶了王忠嗣一命,将他贬为汉阳太守,不久又贬为东郡太守。公元749年,王忠嗣暴卒,年仅四十五岁。

王忠嗣死后,哥舒翰最终夺取了石堡城,果然如王忠嗣所料将士死伤大半,不可谓不惨烈,很多当事人想起王忠嗣都不得不佩服其先见之明。王忠嗣在朔方当节度使的时候总是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各少数民族购买良马,王忠嗣以此建立起了很多军马场,当他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的时候他又从朔方调了九千匹良马到河西、陇右充实军马和军马场,这些政策在 当时就大大提高了河西、陇右、朔方军的战斗力,同时由于他建立的大量军马场一直到天宝末年都向唐军提供大量优秀战马,不得不说王忠嗣深谋远虑。同时王忠嗣在任期间培养、提拔了大量优秀将领,为大唐做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

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唐代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师,等于是为他变相平反。

王忠嗣战必破,攻必克,智谋无双,但是却枉死。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大唐   节度使   吐蕃   乌苏   河东   河西   朔方   突厥   公元   皇甫   大哥   王忠   李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