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残疾杨家将后人,孤独守着一座千年古墓,墓主人竟是杨七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Karma

编辑|t


引言

杨家将是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当中,最知名的一个军事家族之一。他们效力于北宋,抗击辽国侵略,在战场上戎马一生。

杨业的八个儿子当中只有一人得以善终,剩余七人则全部战死沙场或病死关外。

(影视作品中的杨家将)

经过千年岁月,杨家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爱国文化的图腾之一。

后人们根据杨家将的故事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也没有被中华儿女忘却。

在山西代县枣林镇,有着一个著名景点,这个景点就是传说中的杨七郎墓,也被人称作杨武祠堂。

杨七郎墓的规模和知名度都远远不及其他古代著名将领的墓穴,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七郎之墓,其实就在山西的一个名叫鹿蹄涧小村子里。

(杨武祠堂)

为杨七郎守墓的是一位已经残疾的杨家后人。几年以来,他都寸步不离的守在祖宗的祠堂,守护着这一段历史。

一、山西杨武祠堂的传说

杨家将活跃时期,当时北宋建国不久,内有奸臣,外有来犯。杨家只能常年在边疆与辽国厮杀,与此同时,北宋内部的奸臣还加大了对杨家将的迫害,一来二去之下,杨家险些遭到绝户。

杨业去世之后,佘太君看明了当时的局势,为了让杨家血脉在世间得以延续。佘太君让杨氏后裔四散离去,杨家将自此几乎消失,只有杨延昭一脉还有一些记载。

(杨延昭雕像)

宋末元初,杨家将第13代子孙杨友和杨山来到了山西,在这里打猎游玩,好不快活。

二人策马奔腾,有说有笑。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眼前竟然出现了一匹梅花鹿。梅花鹿这种生物在山西一带虽然也不算罕见,但也绝对是打猎当中能捕获的精品,二人立刻停下了说笑,张弓搭箭准备射杀眼前的生物。

杨友琴弦紧绷,猛的一松手,一支箭就从他的弓上飞了出去,狠狠的钉在了这只梅花鹿的身上。可是这只梅花鹿中箭之后并未死去,而是蹦蹦跳跳的向远方跑走了。

杨友杨山的二人赶忙去追,一追就追出几十里,他们来到联庄的时候,这只梅花鹿终于不跑了,而是突然跪下,用头轻轻点了一下地面,随后就消失了。

(如今的联庄)

杨家兄弟也没见过这种事情,他们喊来了一众随从,将整个地方掘地三尺,也没有找见那只凭空消失的梅花鹿,只是挖到了一块样貌奇特,有些像鹿的石头。

杨家兄弟无奈归家,把石头带到了家中,把这段离奇的经历讲给了杨家长辈。

杨家后人们觉得事情蹊跷,想到“鹿”和“禄”同音,就认定这是上天给予的指示,要让他们杨家搬去鹿归的祥瑞之地。

于是,杨家后人举家搬到了联庄,并且给这个地方改了名叫鹿蹄涧。在这里修建起来杨家祠堂,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杨武祠堂。

鹿蹄涧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了山西代县一个村子的名字。

(鹿蹄涧村)

当然,这段故事只是当地所流传的传说,是真是假还有待商榷,鹿蹄涧的故事被记载到了《杨氏族谱》当中,所以这里的杨家后人的确是杨延昭的血脉。

二、杨武祠堂为何会有杨七郎墓?

既然有记载的杨家后人是杨延昭一脉,而且鹿蹄涧村的杨武祠堂也是杨延昭后人所见,那为何在山西杨武祠堂当中还会有杨七郎杨延嗣的墓呢?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杨七郎是怎么死的。

(杨七郎画像)

作为一名为国杀敌的将军,杨七郎并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而是被朝中奸臣所暗算。

宋太宗年间,辽国大兵压境,拿出了一副要与宋王朝决一死战的架势,宋太宗赶忙让朝中将领挂帅出征,以解国患。

按理来说,在这个结骨眼上,配得上挂帅出征的也只有杨继业、呼延赞、高怀德、郑印这四位北宋初年大将,但第一个向皇上讨旨的却是太师潘仁美。

潘仁美并不算是武将,带兵的能力也肯定比不上杨继业等人。他请求挂帅出征,并不是想要为国效力,而是想通过这次出征来掌握北宋军权,扩大自己在朝野当中的实力。

(影视剧中的潘仁美)

皇上一开始并不支持潘仁美挂帅出征,但潘仁美却提出自己有潘龙、潘虎、潘豹三个儿子,个个骁勇善战,武力高强,肯定能将辽国人打退。

为了讨得圣上欢心,潘仁美让三子潘豹在城中摆了一个擂台,为期一个月,如果能保持一场不败,就允许潘家出征。

潘仁美自知潘豹虽然有三拳两脚的功夫,但却不是真正练家子的对手,所以他又向皇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朝中大臣的儿子不许上台比武,否则会有不和之嫌,让辽国人看了笑话。

其实,潘仁美这一招就是在防备武艺超群的杨家将们。因为杨继业的这几个儿子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能把潘豹打赢,如果不加以限制,恐怕潘豹的这个擂台连一天都摆不下去。

(杨七郎打擂)

宋太宗没有多想,他批准了潘仁美的请求。潘豹摆起了擂台,在圣旨的制约之下,杨家将等人无法上前打擂,只能看着潘豹耀武扬威。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潘仁美以为自己的美计得逞。但就在此时,杨继业七子杨延嗣偷偷从家里跑出,一跃就跳上了擂台。

双方的这场比武毫无悬念,杨七郎三下五除二的就战胜了潘豹,还一刀将这奸臣之子剁为两半。潘杨两家自此结恨,潘仁美在自己的后半生当中,无所不用积极的对杨家进行迫害。

金沙滩战役当中,潘仁美故意不支援,让杨家将陷入辽国军队包围。杨继业陷入包围之后一头撞死,杨延嗣拼尽全力杀出重围,找到了阵前主帅潘仁美,请求他发兵抗辽。

(杨七郎之死)

在潘仁美的眼中,杨七郎并不是为国效力的好男儿,而是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因此他用计灌醉杨延嗣,随后又命人将其挂在帅旗之上,把杨七郎当做了练箭的靶子,足足射了103箭,杨七郎就此陨落。

根据评书中的说法,杨七郎死后头颅被人割下扔到了河流当中,整整飘了40多天后才被人捞起。还有人说杨七郎这尸体最后长成了一座名叫七郎山的山。

这些显然也是传说,杨七郎死后的尸首在哪一直不被人所知,这段悲壮的故事也成为了杨家后人,以及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遗憾。

生前为国效力的杨家七郎,在死后竟然连墓穴都没有,这显然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杨七郎墓)

正因如此,杨家正统后人(鹿蹄涧村中的杨家后人)才选择在杨武祠堂当中,为杨七郎单独建造一座墓碑,以示他们对先祖的尊敬。

三、杨武祠堂的历史

杨武祠堂修建于元朝,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座祠堂在明代,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一直由村中的杨家后人共同守卫。

杨武祠堂原本分为前后两院,在院子中侍奉着杨继业和佘太君的石像,杨家七郎八虎供奉在石像两侧,代表着杨家将当中最出色的那一批人物。

(杨家祠堂)

杨武祠堂占地面积并不算大,只有大约770平方米,内部建筑都已经非常老旧,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修复。

在祠堂最中间,摆放着整个杨家最宝贵的财产——《杨家族谱》。这本族谱由杨怀玉(杨家将第13代子孙杨友之孙)在元朝所撰写,后续进行了三次修正,最初的版本已经失传。如今在祠堂当中放着的是清朝道光时期和光绪时期的两个版本。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山西时,曾经以刺刀相逼,让杨家后人交出《杨家族谱》,但是整个鹿蹄涧村的村民却都视死如归,没有一人服软,侵略者们也只能作罢。

(杨氏族谱)

10年动乱时期,杨家后人也舍命保护住了这些珍贵的卷轴和族谱,让这段历史得以幸存。这是身上流淌的血脉给予他们的责任,而他们也确实无愧于杨家将的美名。

四、孤独的守墓人

时间来到现在,杨七郎墓成为了当地一个不大不小的景点。整个院墙由红砖砌成,显然已经经过了翻新,但是木门却依旧破旧,带着历史的沉重。

在木门之外,是一个写着杨七郎墓景点石牌,叩响这扇古老破旧的大门,我们就能看见孤独的杨七郎守墓人。

(杨七郎墓外围)

杨七郎守墓人大约有40岁,衣着非常朴素,手里提着一根笔直的木棍,作为自己身体的支撑。他的双腿已经残疾,连日常的行走都非常费劲,但他已经为杨七郎守墓整整四五年。

这位守墓人其实并不是杨七郎的后代,而是杨六郎杨延昭的后人。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杨武祠堂其实是杨六郎杨延昭的后人所建,杨七郎墓是后来才被修建进去的。

杨七郎和杨六郎在评书和文学作品当中是最亲的兄弟,而杨六郎的后人在今天,还在为自己祖先的好兄弟守墓。

(身有残疾的杨家后人)

根据守墓人透露,他是杨六郎的第38代子孙,为杨武祠堂和杨七郎守墓的这个工作是由杨家后人共同负责的,只是近几年轮到了他而已。

杨七郎墓成为景点之后,其实也卖门票。但是门票的价格很便宜,只需要10块钱就能在里面尽情参观。显然,杨家后人贩卖门票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而已。

虽然腿有残疾,但是守墓大哥却没有丝毫怨言,每天都会对院落进行基本的打扫。

(杨七郎墓院落内部)

在守墓时,杨家后人吃住都在这间小院里,院落由土砖构成,基本没有降温和保暖的手段,条件可谓是极其艰苦。

在院后,还有着杨七郎的单人雕像,在雕像身后的墙壁上挂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锦旗,这些锦旗有的是杨家后人所挂,有的是前来观光的游客自发挂上的。

杨七郎真正的墓碑在墓冢之前,杨七郎的墓周长约30米,并不算豪华壮观,墓碑通体黑色,上面写有“杨七郎墓”四个大字。

虽然杨七郎墓有些简陋,但这里却是代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更是整个鹿蹄涧村杨家后人的圣地。

(杨七郎墓)

自改革开放以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杨家后人纷纷前来鹿蹄涧村寻根祭祖。来自台湾的杨家后人杨清钦在来到杨武祠堂祭祖之后,更是自费为鹿蹄涧村修建了柏油马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杨家后人,都能更便利的来到祖宗的祠堂。

如今,鹿蹄涧村的人口已经达到了978人,大多数都是杨家后人,传的最远的已经是杨氏的第51代子孙了。

每年农历三月,鹿蹄涧村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人们身穿统一服装祭拜祖先,又搭起戏台子,一遍又一遍唱着有关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后人合影)

每年这个时候,鹿蹄涧村总会聚集一大批记者,但祭祖活动结束之后,整个村子又重新归于宁静,杨家后人也都脱下戏服,拿起锄头,走入田园当中。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杨家后人目前的生活现状,正是当年杨家将们所追寻的目标,他们之所以在边疆与敌人厮杀,为的就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千年过去,中华民族不再是那个任由外邦欺辱的民族,我们笑对任何挑战,蔑视所有困难,将杨家将的精神埋入了华夏儿女血液当中。

希望这盛世正如杨家所愿,也希望杨家儿女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如今的杨武祠堂)

参考资料

吕殿增.杨家将传说(杨七郎墓传说)故事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00.

郝艳霞等整理,编写.杨七郎打擂[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欧阳黔森.武陵山人杨七郎[J].中国故事:虚构版, 20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山西   后人   代县   太君   梅花鹿   族谱   奸臣   祠堂   景点   北宋   古墓   残疾   主人   千年   孤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