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时只有八岁,为何汉朝却没发生内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古代王朝在继承人问题上一直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且在多数的时候,因为正妻大多是政治联姻,所以大概率是没有儿子的,制度便也简化成了“长子继承”制度。

而让长子来继承的话,便可以很好的避免“主少国疑”这种情况的出现,国家便可以在新旧交接中平稳地度过。

也正因如此,一旦君主出现了宠爱幼子的偏向,大臣便会极力阻止。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废长立幼自古以来便是取祸之道!

可是即便如此,汉武帝在确定继承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八岁的刘弗陵。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刘弗陵继位后,国家也没有出现动乱。这是为什么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汉武帝的前半生无疑是极其辉煌的。对外驱逐匈奴,对内统一思想,这样的的文武功绩是足以与秦始皇相媲美的。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武帝曾经的雄心变得愈发的疑神疑鬼起来。

在霍去病、卫青、东方朔等一班文武大臣相继去世后,武帝也在越发孤独的处境中变得极度没有安全感。

征和初年,汉武帝病笃。在调治了许久也不见好转后,便疑心有人用“巫蛊”谋害自己,于是便找来心腹江充调查这件事。

可是江充并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因为他与太子刘据素来有怨,便趁着这个机会陷害太子。于是他提前和巫师勾结在太子的东宫和皇后的椒房殿埋下了人偶,后又在大庭广众之下扬言太子谋害父亲。

因为之前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丞相公孙贺父子和武帝的两位公主都被巫蛊事件所牵连而被杀。所以太子便在极度惊惧的情况下起兵讨伐江充。

武帝起初在听到太子起兵作乱的消息是不相信的,并派了使者去核实。但是使者胆怯没有去太子那里,反而直接哄骗武帝太子确实谋反了。武帝由是大怒,命令刘屈氂去平定太子的“叛乱”。

最后太子兵败自杀,宫里的皇后卫子夫也在儿子死后自缢身亡。

皇后和太子死后,大臣田千秋为他们辩白,武帝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便夷灭了江充三族。但是武帝最合适的继承人却怎么也回不来了。在燕王和广陵王先后因罪被杀后,他只剩下刘弗陵这一个选择。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是汉武帝晚年最为宠爱的钩弋夫人。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刘弗陵表现出了异于寻常孩子的天资聪颖和筋骨壮实,这让刘彻想到了自己幼年的时候。

再加上刘弗陵前面的几个哥哥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惹得汉武帝十分的厌恶。武帝便很是宠爱这个小儿子。

后来,刘彻更是有了让刘弗陵继位的想法。他命宫内的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的画给了霍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在告诉霍光,将来要想周公辅佐成王一样辅助自己的小儿子啊!

汉武帝的“预防措施”

当然,汉武帝也是知道让幼子继承基业是有着种种坏处的,前面的秦朝就是因为幼子继位而“二世而亡”的,所以,他又不得不慎重的把刘弗陵登基后可能遭遇的困难一一排除。

首先,因为幼子继位而产生威胁皇权的问题就是外企干政。

虽然外戚在用的好的情况下的却是一个巩固皇权的势力。卫青、霍去病就是外戚出身。但在皇帝尚幼的情况之下,外戚的势力便很有可能做大,继而威胁到小皇帝的统治。

所以,汉武帝必须运用最有效的手段来遏制外戚势力对小皇帝的威胁。于是,汉武帝直接赐死了钩弋夫人,从源头上杜绝了外戚势力的形成。

虽然这种通过“杀母留子”的方式来防止外戚势力做大是十分无情的,但这也的确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国家稳定面前,武帝心中的天平就绝不会偏向钩弋夫人那一边。

其次,威胁小皇帝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权臣做大、形成党羽。

虽然在古代臣子忠于国君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道德观念,尤其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后,臣子忠于君主作为纲常伦理更加的深入人心。但是,武帝还是很清楚人性的,没有多少人能抵制得了权力的诱惑。

之前刘彻自己刚登基的时候,国家的权力都掌握在了奶奶窦太后的手里。好不容易等到奶奶去世,自己亲政。朝堂上的舅舅田汾又开始把持着朝政。

而田汾完全是把勾连结党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朝廷里的重要官职都是他的党羽,连武帝身边的郎中也都是田汾的亲信。所以,武帝就很生气的诘问舅舅:

“你在朝内朝外安排官员还有完没完?我还想安排几个官职给我的信任的人呢!”

鉴于自己之前的经历,汉武帝在预防自己死后权臣做大的问题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汉武帝在自己最后的时间里考察了朝中的所有大臣,最终为儿子刘弗陵确定了四位辅政大臣,以霍光总领的朝政,上官桀、金日磾和桑弘羊作为辅助。这样四个人就会相互牵制,而皇权也可以得到稳固。

就这样,武帝在自己临走之前尽可能的为小儿子做了最为稳妥的安排。虽说算不上尽善尽美,但也算是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政局。至于能不能把大汉朝重新推向繁荣,那就要靠刘弗陵自己了!

后元二年春,武帝崩逝于长安郊外行宫。皇太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名传千古, 盐铁之议

汉昭帝继位后,由于之前武帝时期与匈奴连年开战,此时的他所面临的情况是民生凋敝、户口减半。整个国家都亟需休养生息,来恢复因长年处于战争而消耗的民力。

于是,在一改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的施政方针的前提下,朝廷内部发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快速恢复经济和民生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之议”。

在这次朝会中,官员们就“盐铁官营”以及一系列武帝时期“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展开了论辩。大司农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不能够轻易废止的。

但是为了促进民生经济的发展,倒是可以在其他的经济政策做出改变,以此来达到恢复民间经济贸易的活力。最后,朝廷决定废止酒类专卖的政策,民间可以自由酿造酒类和买卖。

可是就在民间的经济因为政策的开放而逐渐地出现复苏的迹象后,大汉王朝的朝廷内部又开始出现了不小的波动。

同为辅佐大臣的上官桀请求为亲属封爵,但被霍光严词拒绝。于是,上官桀便心生怨恨。后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家族后辈子弟求官也被拒绝,两人便开始勾连起来挑拨霍光与汉昭帝的关系。

上官桀先是在霍光休沐时和燕王刘旦一起上书汉昭帝说霍光意欲谋反。本来想着刘弗陵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能懂什么?无非是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只要汉昭帝批复了奏疏,上官桀便可以根据这封奏疏,以汉昭帝的名义公布霍光的“罪状”,再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协同朝臣共同逼迫霍光交出手中的权力。

但是汉昭帝的反应却着实是出乎了上官桀的预料。奏疏到了汉昭帝那里并没有得到批复,反而是召见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于是霍光到宫里觐见汉昭帝。刚到刘弗陵的面前,便跪伏在地上向皇帝请罪。汉昭帝安抚他说:
“我知道那封奏疏是无中生有的,也相信你的忠心。大将军要是真的有图谋的话,又怎么会让燕王知道呢?”

正因为汉昭帝和霍光之间的君臣相知,才避免了政局发生动荡。而政局的稳定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幸事。

后来上官桀阴谋拥立燕王的意图败露,汉昭帝委任霍光去平定叛乱。霍光更是早就知道了上官桀的图谋,于是便主动出击,抓捕了叛乱的相关人员,论罪处置了他们。

在此之后,由于上官桀、桑弘羊涉及谋反之事而被诛族,车骑将军金日磾又早在辅政一年之后就去世了,霍光成为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真正地做到了大权独揽。

而汉昭帝也是一直信任霍光,将政事尽数委托给霍光。史载,霍光主政期间,国家安定、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足。而霍光之所以能做到这些,还是汉昭帝的功劳啊!

结语:

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祸之道,这是得到历史鉴定的真理。但是汉武帝却仍旧选择了让幼子继承皇位,这其中自然是有着帝王心术在的。

汉昭帝刘弗陵登基时只有八岁,但是汉王朝却没有因此而发生动乱,这自然是离不开武帝在最后时间里的安排。但是,政局的稳定更为重要的是人。而汉昭帝无疑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秦因胡亥而亡,汉因昭帝而中兴正是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汉武帝   奏疏   外戚   燕王   幼子   内乱   汉朝   政局   大臣   上官   太子   发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