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男袍造型研究有何目的?及创新应用有什么?研究过程?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显”层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

传统民族服装在历史发展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特征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研究传统服装。借鉴学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途径。

传统服装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实现传统民族服装文化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1.1.2选题意义

中国传统服装极具代表性。直线裁剪方式下形成的平面造型是中国传统服装的特色。

纵观清代服装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服”之需求与“饰”之功用融会贯通。特征表现的既典型又突出。

清代宫廷服装在传统的平面裁剪造型的基础上。融入了少许的立体裁剪造型。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装文化.

体现了东方服装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与进步。对研究中国古典服装有着重要意义。

清代宫廷服装中。男袍的种类丰富。款式多样。造型形态极具代表性。

服装造型上。在继承自先秦以来上衣下裳袍服制度的基础上融入宫廷审美特性。体现皇权象征与时代潮流。

并在保留了满族传统服装特色的同时。融入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服装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清代宫廷男袍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服装裁剪方式和结构造型特征。有较高的适体性和审美性。

将传统袍服的整体廓形和局部造型特征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提高了现代服装的舒适性和文化内涵。

是对清代宫廷服装文化研究的补充完善。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体现。

1.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专著中对清代宫廷服装的研究主要有。刘瑞璞。邵新艳。马玲等编著的《古典华服结构研究——清末民初典型袍服结构考据》从平面结构的研究入手。对清末民初袍服结构进行梳理研究。

刘瑞璞、魏佳儒的《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章纹规制研究》一书中。分析清代官袍纹章制度与其结构形态的联系。

陈正雄著的《清代宫廷服饰》图文并茂。对皇帝、皇后、妃子的朝服、龙袍、龙褂等宫廷服饰品进行整理。

内容详实。蕴藉丰富;冯林英著的《清代宫廷服饰》精选了故宫收藏的服饰实物照片。

对服饰的款式、图案进行了梳理;宗凤英的《清代宫廷服饰》一书中。

介绍了宫廷服饰的起源、形成和变化。描述了各个场合下的穿着的服装。

张琼的《清代宫廷服饰》按照身份等级对服装进行分类叙述;严勇,房宏俊著《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

按照礼、吉、常、行、戎、便服六中服饰种类进行图片的整合描述。

曾慧的《满族服饰文化研究》对满族服饰做一历史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

华梅的《中国服装史》中对清代的背景和冠服进行介绍;杨圣敏主编的《黄河文化丛书·服饰卷》从满族的历史和环境的变化介绍满族的典型服饰。

高格编著的《细说中国服饰》的清代服饰部分。图文互鉴。介绍了几种清代服饰的类型。

王志敏编著的《龙袍》。通过大量图片介绍清代皇帝、皇后的服饰。

魏雪晶编的《服装与美学漫谈服装造型》一书剖析了服装造型中分割线条、总轮廓的和谐统一。

并强调整体与局部装饰部件的统一以及服装造型的旋律美;陆红阳编《服装设计造型》一书中对服装造型设计的特点、美学原则、外轮廓造型以及图案与服装的设计造型进行阐释。

叶立诚著的《服饰美学》第五篇中探寻了服饰上装饰图案的对照性和比例性。

以此来达到造型构图的形意协调;孔德明主编《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一书简要列举了清代不同服饰的造型、纹样以及穿戴形式。

苏连第、李慧娟的《中国造型艺术》第五章传统造型技术美学概论中对华夏服装的美学特色、造型的历史沿革、清代代表性服饰进行简要梳理。

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中对衮服、朝服、便服、官服等的形制、穿着方式以及场合等进行梳理列举。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介绍了清代服饰的种类、品级、造型、纹章等内容。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对清代服饰的种类、形制、纹样、附件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阐述。

论文类有刘菲的《清朝前期皇室及贵族服饰研究》梳理了满族入关前后的服饰形制的演变及制度的发展。

并对服饰样式和纹样的审美特征进行描述;周维的《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及其审美特征探究》对满族入关前的服饰造型、纹样造型、造型审美等方面进行阐述。

并进行差异化分析;赵世琰的《服饰与皇权——基于清代宫廷服饰的研究》一文中从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特点、服饰制度以及政治功能等角度分析了不同服饰形制的造型、纹样等特点。

施天放的《清入关前后帝、后服饰研究》从帝后的头衣、体衣、足衣三方面进行叙述分析。

总结归纳了帝后服饰的颜色、纹饰、形制等特点;王淑慧的《满族传统服装造型结构研究》以袍服为重点对满族传统服装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满族传统服装的形制进行归类和整理。对满族服装的造型结构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常馨月的《清朝马蹄袖的装饰语言及功能性探析》对马蹄袖的结构以及功能性进行了分析描述。

邓丹妮的《清代女性琵琶襟马甲的艺术符号探究》梳理了琵琶襟马甲的造型特征。

吴梦如的《清代琵琶襟及在女装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了琵琶襟的造型及审美价值。并提取代表性元素后进行了创新应用设计。

1.3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清代男袍造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主线。研究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清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宫廷男袍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对清代宫廷男袍的整体廓形(上下分裁式、直身式、“T”字型成衣造型、“A”字型着装形态、对称性及非对称性等整体特征)和局部造型(领、襟、袖、裾、下摆等造型特征)的形态特征进行梳理分析。

根据对其造型特征进行梳理、归类、对比。剖析每一部分的适用功能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部分。对清代宫廷男袍的整体形态、衣片造型、结构线、分割线等进行提取。

重点研究如何将清代宫廷男袍造型融入现代男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文化韵味、审美情趣与现代设计思维为一体的创意服装。

1.3.2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论文将清代宫廷男袍的造型特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细致梳理和归类。对其文化特征、变迁规律、适体功能以及审美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将清代宫廷男袍中的传统服装造型结构应用于当下男装设计中实现相对稳定的传统造型与现代各式服装结构、款式和面料相互融合设计。

在现代男装设计中体现传统服装造型特点与人文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

研究清代宫廷男袍造型特征在现代服装的创新应用。一方面。是对清代宫廷男袍造型特征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另一方面。将民族服装结构造型在时装设计中的再现。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融合发展。

增强传统服饰文化特征在时装设计的科学应用。清代满族男子服饰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实用功能和文化审美的相互统一。

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服装设计也同样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现。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将创新设计、视觉科学、文化思想相互联系。融合于设计作品中。符合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

1.4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通过对有文献记载的史料进行分类。如《清会典》、《清实录》、地方志等。

其次通过实物图片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分析。如《皇朝礼器图式》、《清宫服饰图典》等以及博物馆留存的传世实物照片。

通过对文字、图片资料的整合与搜集。对清代宫廷男袍不同的造型特征进行列表分析。

以清代十二朝为纵向时间轴、宫廷男袍的品类、造型特征、文化内涵、功能性等方面为横向轴进行对比、梳理。直观掌握清代宫廷男袍的发展变迁规律。

最后。分析宫廷男袍的应用现状及方法。做出可行性分析。提取袍服造型元素后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创新应用。

论文主要用到了文献梳理法、田野调查法、图片分析法、对比归纳法等研究方法。

1.5清代宫廷男袍界定

论文以清代时期宫廷服装中的男袍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款式、造物美学、功效学的角度对袍服的整体和局部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

并提取其中的造型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服装系列设计。现对论文中“宫廷男子”和“袍服”进行范围界定:

1.5.1清代男性职官范围

中国传统服装的研究中分为宫廷服饰和民间服饰。宫廷服饰是在官服制度的规制下形成和发展的。

历朝历代冠服制度中清代的服饰制度最为复杂。穿搭有着严格的规定。

“清朝的吏制。自上而下有皇帝、皇太子、皇子及亲王、奉恩将军;公主的夫君(额驸。汉称驸马)等皇族的宗室及亲属。

此外是异姓封爵的民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中试贡士、贡生、监生、外郎耆老、从耕农官。

一等、二等、三等侍卫、侍臣等。①”论文中的宫廷男子代表上至皇帝。下至文武一品至九品、未入流的官员侍卫这一类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清代   宫廷   满族   袍服   造型   目的   特征   过程   结构   服饰   服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