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君臣祈雨活动包含了哪些政治文化意涵?

文|木木

编辑|观星


祈雨活动场景丰富多样,都与明代君臣内心夙愿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君臣借此传达政治诉求和透露民生关怀。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是王朝国家赖以建立和发展的保障。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事丰歉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否休戚相关,统治者重农思想随之产生。

受天命观念影响,统治者为保国祚绵延,也颇多关切百姓生产生活状况。这一思想观念又常借具体禳灾实践表露出来。

一、重农恤民观念的具象表达

不论是祭祀龙王,还是对城隍及岳镇海渎行祝祷礼仪,都寄托了明代君臣操切民瘼之意。跻身社会精英阶层的官员在祈雨时多有民生关怀。

嘉靖间青词宰相顾鼎臣曾以诗明志,对灾后颗粒无收的百姓颇多关切。

其诗云:“炎风吹黄尘,骄阳赫掀烘。不雨越两旬,百物暑暍中。西山有无际,黯惨日霾霧。野夫病枯槁,乃复为隐痛。”百姓惨淡的生活图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万历间理学家陶望龄亦在奏疏中历数旱灾后百姓困苦,还目睹“坊市儿童共揭持土龙、纸幡,噏噏趋赤日下,其于致雨万不可得”,怜悯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

需要强调的是,官员这种农事关切不仅表现在其内心对百姓的怜悯,还多将致灾缘由归咎于自身失德渎职,从而希望通过自省以达禳灾意愿。

嘉靖初年内阁首辅费宏曾多次因灾自劾,在旱灾肆虐弭灾无果后深刻自省,其言“上之德意或雍遏而不能下流,下之民情或蔽抑而无由上达,是以愁怨之气上干天和”。

又如王守仁在诗中写道的:“忧民无计泪空堕,谢病几时归海浔”;“夜起中庭成久立,正思民瘼欲沾裳”。

很明显,费宏和王守仁都把灾变的出现归咎于自身失职,未能尽到上情下达、救济民生的职责,因此深切自责。

借祈雨活动展现的官员民生关怀作为儒家为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明代官员群体的政治品格与道德追求。

与官员群体相较,明朝皇帝在祈雨活动中表露出的重农恤民观念则通常借助治国理念传达出来。出身寒微的明太祖对贫苦百姓的艰难生活状况有着切身体会。

若逢亢旱则通常秉持敬天观念行祭祷礼仪,以期禳除旱灾。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在冬至祭天时告谕群臣,“以冬至祀圜丘,夏至祀方丘,遵古典礼,将以报覆载之大德”。

之所以敬祀天地,旨在实现“阴阳和,风雨时,以福斯民”的愿望。当洪武六年(1373)旱灾严重时,明太祖遂果断减膳蔬食,虔诚祈祷,这些赈灾方式都是在恤民观念指引下进行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处于弥留之际的明太祖仍心系黎民,在遗诏中说道:“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对民生的关切溢于言表。

明太祖认识到,关切民生是维护和稳定社稷的基石,而恤民与治国理念的推行是相通的。更为典型者,明宣宗每逢祈雨都将民生关怀思想融入其治国理念中。

在逢旱祈雨、践行相关祭祀礼时,宣宗常称此种做法为“祖宗敬事天地,故立法如此,朕念谨守成宪”。在遵祖法、谨事天观念作用下,宣宗重农恤民理念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行祈雨礼时,宣宗指出:农者,国家之本,生民所资以生者也。民不可一日无食,是以帝王躬耕为天下劝,洪范八政以食为首。豳风之诗,备陈稼穑之艰,皆重农之意也。

后世之君,法古人重农之意者,当劝道有方,游惰有禁,而不违其时。不难发现,明宣宗借祈雨禳灾之机践行“法祖重农,赈荒惩贪”的既定国策,同时也彰显了重农恤民理念。

宣宗不仅积极践行这一理念,还期待为后世之君树立典范以供遵循。在法祖观念推动下,明代多位皇帝常在祈雨时强调恤民。明孝宗在位期间效法祖制,多次因旱蠲免赈济。

如弘治四年(1491)允辽东都御史所请起运沈阳卫、辽阳左卫预备仓粮赈济铁岭、开原等处;次年又因北直隶多地旱情严重从户部所请蠲免夏税。

毋庸赘言,明朝皇帝此种重农恤民观念随着各项政策的推行得以表露,祈雨祈禳也为其提供了直接和恰切的展现契机。

二、君臣为政理念与政治品格的鲜明凸显

带有浓厚神明信仰色彩的祈雨活动,不仅带有祈求雨泽以缓解旱情的目的,且是明代君臣借以表达为政理念和彰显人格旨趣的重要载体。

在举行祈雨活动时,明朝皇帝修身明德的为政理念处处得以彰显,以充分表达其政治诉求。这一点在旱灾频发的明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明世宗登极之初即遭遇连年旱灾,多地饿殍遍野。有鉴于此,世宗多次下发修省诏。嘉靖三年(1524)二月,明世宗“以各处水旱相仍及连月地震,敕群臣修省”。

四月,“丁已,以旱灾风霾,罢端阳宴”。次年八月,“上以岁灾民困,欲暂停仁寿宫工役”。

之后,世宗又在一份上谕中称:“今既恒阳,又群贼多集,北狄南蛮相为侵犯,朕甚惶惧。其已下敕与卿等共图修省外,朕自思,己过不能己知,而或德有失,政有缺者,斯朕与卿等当加省悔也。”

明世宗以德行有失而致灾,在因旱自责的同时,要求臣下共同修省以消弭灾变。世宗为缓解旱情,曾多次于宫中祈雨,并遣官致祭山川神明。

在因旱祈雨时,世宗常言“致灾之由,固在朕躬。但君臣交修,本为一体,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文武群臣同寅竭诚,匡朕不逮,以回天意”。

希望君臣同加修省。在明末大厦将倾之际,经由祈雨活动表现出来的为政理念更加契合时势需要。

天启、崇祯之际,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辽东满清铁骑又步步进逼,内忧外患空前,且伴随严重旱灾。

明思宗为此痛心疾首,于宫中修省祷告、焚香斋戒,并多次遣官祭告城隍、山川坛。

同时,思宗下修省诏以告诫百官:乃者春夏之交,雨泽未降,业传请祈祷,虽霡霖稍霑,而澍霖未足。

至今五月,正嘉禾方长之时,而连旬尤旱,炎燠难堪,将禾稼得毋致伤,而小民终岁将何以为计也!尔礼部可择日,仍前竭诚祈祷。各衙门办事官都令着实修省,勿得视为故事。

务期其雨霑足慰朕轸念民瘼至意。在各种危机纷至沓来的时代背景下,明思宗希望通过修省激励百官实心任事,君臣协同禳除灾变。

此处,修省过程中皇帝修身明德的为政理念颇为显见,其目的是通过贯彻德治思想来获取上天认同以稳固统治。朝臣的政治品格也在祈雨活动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明英宗登极之初即逢天变和旱蝗之灾。英宗“因旱蝗令大臣自陈,众欲归田,以谢天谴”。

以杨荣、杨士奇等阁臣为代表的朝臣纷纷乞休以避位自责,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来获得上天眷祐。又如嘉靖二年(1523),明世宗因旱敕谕臣下修省。

南京国子监祭酒邹守益因灾上疏请罢,以自身“学术肤浅,不能以宣畅圣道,才识朴鲁,不能以练达国体”为由,疏请世宗允准自己罢职归田以谢天变。

正德、嘉靖间大学士杨一清应世宗修省之诏,上疏明世宗。

在他看来,“伤和召灾,实皆大臣不职所致,莫可自文,亦难以自赎。彼九卿、科、道之臣观此,必当尽言纳忠,无俟臣等之缕缕”。

这段话表明杨一清将天旱不雨的原因归咎为朝臣未能实心任事。当然,此处当是对自己的批评和反省。

凡此种种,朝臣在因旱修省之际,或因灾乞休,或反躬自咎,将致灾之由归咎于自身德不配位,这既是一种为政情怀,也是其人格旨趣的生动写照。

简言之,皇帝因旱修德和反省时政是其修身明德为政理念在祈雨活动中的具体展现。

同时,深谙儒家政治理念的官员在祈雨时往往能够躬身反省、承担责任,这也是这一群体心忧社稷与果敢任事精神的外在流露。

三、借神明信仰表达世俗需求的价值取向

以君臣为施行主体的官方祭祀体系,赋予了天地、山川等自然神和以城隍为代表的人格神以超自然力量。

在遇灾时因人力难以达到所期禳灾效果时,统治者自然而然地将弭灾愿景寄托于神明。

如杨庆堃先生所言,“当至高无上的皇权岌岌可危时,民众的信心自然会发生动摇,此时对超自然助佑的信仰就显得更加必要”,这正与明代君臣祈雨时仰赖神明的初衷和旨归相契合。

向神明致祭是统治者神明信仰在祈雨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之所以向各路神明表达敬意,实因统治者笃信神明拥有超凡力量,借以寻求心理慰藉。

应注意到,明代君臣在祈雨活动中对天地、社稷及山川神献祭,是遵照朝廷祭祀礼仪进行的;且从繁复庄重的祭祀规范来看,无不体现皇帝借之以维护统治权威。

彰显皇权至上性的世俗需求。通过祭祀与天地神明对话,皇帝也在无形中被赋予了神圣性和权威性。

明末清初人张怡指出“天阃地垠,人中立焉,是以圣人通天地之行,哲王操位育之权。保合首出,而阴阳无伏愆,含弘柔顺,而陵谷无崩骞”。

此处所谓“圣人”“哲王”皆指王朝最高统治者,意在说明披上神权外衣的皇帝具有与神明沟通的特权与能力。

而明代历朝皇帝也乐此不疲地借此在祈雨活动中彰显自身世俗权威,这亦是其政治诉求所在。

在皇帝借此强化自身权威的同时,禳灾以济民生的现实需求实为祈雨活动中神明信仰的又一归宿。

前文所述多种向神明致祭的方式,都是明代君臣在神明信仰理念驱动下,以禳除旱灾为目标而举行的。尤其在祈雨有应时,对神明的崇拜和敬畏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者如明太祖特撰祭文告谢钟山之神,其祭文云:“天久不雨,蒸民怀忧,予将告神而未施,乃先城隍。必城隍善予所云,故告旱之辞未诉,神其我知,即日大雨时行。今来诣山而谢神。神正无私,祐我蒸民。谨谢。”

此祭文明确指出行各类祈禳仪式是为因旱而致农事歉收的黎民百姓祈雨。换言之,告祭神明是以缓解旱情为现实目标的。

这种因旱祈雨的世俗需求与充满神秘气氛的神明信仰相结合,共同塑造明代君臣祈雨活动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也正是明人为禳除灾变以实现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而行码灾实践的必然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王朝国家礼制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皇帝和官员为实施主体的各类祈福禳灾活动也日益丰富。

因旱祈雨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生,且在祈雨实践中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禳灾礼仪和方式。这些禳灾思想和礼仪范式一直为后世所传承。

明代君臣所行祈雨活动就是在继承前人禳灾思想和遵行特定礼制规范的基础上展开的。

君臣协同采取祭祀、修身等禳灾举措向天地神明表达敬畏和虔诚之心,希望以此实现禳灾愿望。在祈雨活动中,浓厚的神明信仰观念随处可见。

明代君臣以祈雨活动为载体而透露出的神明信仰,虽不乏统治者神道设教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意图,但也饱含了君臣重农恤民、修身明德等为政理念。

在向神明传达内心不安情绪和禳灾期盼的同时,君臣共同反省自身,将祈雨活动作为调整时政和矫治时弊的重要媒介,进而充分表达其政治诉求与民生关怀。

实际上,以祈雨为代表的禳灾活动是明王朝修举时政以实现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城隍   明代   明德   政治   旱灾   神明   统治者   民生   皇帝   理念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