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慈禧太后下令斩首,身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1898年9月28日,是参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行刑日期,这一天的京师,雾霾笼罩,天空乌云如墨,行刑地点在京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三十三岁的谭嗣同被绑往刑场,等待他的是用钝刀砍头的极刑,看热闹的百姓们围得人山人海,谭嗣同对着黑压压的人群高歌一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刽子手用钝刀砍了谭嗣同三十余刀,方才气绝,不一刻,六君子纷纷血溅菜市口,而天上也下起了雨,围观的百姓纷纷议论:这是老天为六君子惨死痛哭流泪呢。

其实,谭嗣同本可以躲避这场灾难,在慈禧太后发动兵变时,他本可以像梁启超一样,由日本友人严密保护,安逸地送往日本东京。

可他却甘愿被捕,愿抛头颅,情愿为变法而死,决意以自己的鲜血警醒、启蒙、激励当时的国人。

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的一个官宦世家,他是谭继洵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徐五缘是谭继洵的原配正室夫人。

可惜,谭嗣同12岁那年,他的母亲和大哥以及姐姐染上瘟疫,在五天内先后死去,谭嗣同也被传染,昏死三天才苏醒,他父亲为此给他取了个“复生”的别号。

谭嗣同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少年便失去母爱,没娘的孩子备受孤苦。而母亲去世以后,小妾卢氏成了他的继母,继母是个刻薄之人,经常虐待他,挑拨他和父亲的关系。

而每当谭嗣同和继母发生冲突,在爱妾和幼子中间,父亲却老是站在爱妾那一边,丝毫不理会谭嗣同的情感,这样的家庭使他少年时期便变得平时寡言少语。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个循规蹈矩的官僚,官运一直不错,几经升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作为湖广总督的儿子,按常理说,谭嗣同本可以当个潇洒的公子哥,或者循规蹈矩过完一生,这个官二代完全可以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

但是,谭嗣同不是这样的人,他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但精神上一直很痛苦。

在他很少年时期便失去了母亲和一母同胞的兄弟,在他结婚后,他的妻子曾经给他生过一个孩子,但夭折了,谭嗣同就这样成为了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孩子的人。

频繁失去亲人对谭嗣同打击沉重,但他一直是个善良的人,他平时对自己的官宦家庭没有多少好感,却愿意和平民交往。

同时,谭嗣同又热心于佛道,游历名山大川,结交高僧侠士,看似放荡不羁,其实心里却蕴藏着一团烈火。

1884年,19岁的谭嗣同离家出走,采用徒步旅行的方式,游历了大半个大清国,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才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清国,但也是最真实的大清国。

此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了,而大部分地方却没有享受到这种成果,大部分的百姓依然有生存的压力,遭受官吏的各种盘剥欺压,但是无处伸张。

谭嗣同把这一切归结于封建专制的统治,虽然他的父亲是湖广总督,他是妥妥的官二代,但对封建专制的批评毫不客气。

而谭继洵却一心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入仕为官,在父亲的督促下,谭嗣同五岁便开始读四书五经,从20岁起的数年间,谭嗣同一直往来于湖南、甘肃之间,南北赶考。

但是他并不喜欢做八股文,因此考的并不好,屡考屡败,从未成功过,根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记载,他的功名始终是个监生。

当谭嗣同在1894年痛感清朝军队之“战无不败”而决意放弃科举之路,专门致力于新学和维新的时候,谭继洵虽然也着实训斥了谭嗣同一番,可是也终于做出了让步,不再勒令谭嗣同非得去应科举考试。

然而,父亲谭继洵的让步非常有限,他向谭嗣同严厉指出:“我现在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能再支撑几年?你不去应科举考试可以,可是你也三十多岁的人了,必须认真考虑前途,一大家子人要靠你来养,我为你先捐个官职吧!”

就这样,谭继洵为儿子谋了个江苏候补知府的职位。

谭继洵一直努力地为儿子排演着他所以为正确的仕途,可谭嗣同也只能被动而负气地接受,但也从未停止过内心的不忿和不满,这样的父子角力,直到他人生结束的前一年也没有停止。

在接受光绪的召见之前,谭嗣同以江苏候补知府的身份住在南京,闭门写《仁书》,在这本书中,谭嗣同将他对腐朽朝廷的愤怒全部指向了专制:“两千多年来,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失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谭嗣同深感悲愤,决心努力求学,变法图强,于是积极致力于湖南的新学运动,第二年,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廷变法。

谭嗣同慕名前往北京,结识了康有为等人,大受鼓舞和启发。

1898年,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6月,光绪颁布《定国是昭》,决定变法。

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光绪帝下诏授给谭嗣同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谭嗣同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谭嗣同把康有为当成了偶像,也当成了救星,康有为学识渊博,又享有名气,谭嗣同认为只要跟着康有为走,变法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曾夜访袁世凯,劝其举兵,诛杀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辅佐光绪全力推行新政。

可袁世凯表面信誓旦旦,暗中却向慈禧太后和荣禄告密,而这一切,谭嗣同浑然不知。

9月初,政变爆发,慈禧太后下令逮捕所有的维新党人,其中当然包括谭嗣同。

当谭嗣同的日本好友从别人口中得知慈禧下令逮捕新人士的名单中有谭嗣同,就立刻把消息告诉了谭嗣同,并表示愿意帮助他出逃。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早已逃往日本驻华使馆,而谭嗣同却主动放弃了所有逃生的机会。

当梁启超劝谭嗣同出走日本时,谭嗣同曾经厉声说道:“吾父服官湖北,安能背弃而行?吾志在必死。”

此时的谭嗣同知道,他如果逃走,慈禧太后肯定会泄恨于其正在做巡抚的父亲,他不愿意抛下父亲不管,更想用自己的血,换来国人的觉醒,早已经抱有杀身成仁的决心,只是从容不迫地处理自己的后事。

他先将自己的手稿和书信等物品托人交给了在日本驻华使馆避难的梁启超,请梁启超代为保管。

此时的谭嗣同内心也是顾念父亲的,尽管父子政见不同,可终究血脉至亲,他已经不孝,却不能再连累父亲。

在风雨飘扬的浏阳会馆里,谭嗣同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随身的红漆枕头箱,取出父亲的七封家信。

他彻夜模仿父亲谭继洵的笔迹,写好一封假的,就烧掉一封真的,只留着信封不烧,将假的信套在信封里面,最终写下了七封大骂他自己“大逆不道”的信件。

当然,每封信里,他代替父亲和自己断绝父子关系,以保护家人和父亲不受牵连,这几封“决裂信”,谭嗣同写了四遍,前三次稿子他都觉得有破绽,因此写了又销毁了,第四稿写完之后,他仔细推敲了一下,终于决定将其叠好、装进信封之内......然后坐在家中等清兵上门。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被捕,与此同时,官兵也从书房之内的那张书案上,抄走了谭嗣同写给他父亲谭继洵的“决裂信”。

果然,这些信被搜去以后,呈到慈禧太后手中,清廷认为谭继洵与谭嗣同的活动无关,对谭继洵处罚较轻,只是下令将谭继洵驱回原籍。

被捕以后,谭嗣同被关在刑部监狱,也就是俗称“天牢”的地方。

临刑前夜,抱着必死决心的谭嗣同,捡起牢房地上散落的煤屑,在破败的牢房墙壁上写下了他此生的最后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同年9月28日,谭嗣同在菜市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

谭嗣同死时,他的父亲谭继洵此时正在湖北巡抚任上,被慈禧太后革职斥退,押送湖南浏阳故里,交给地方管制,已经病倒好几天了。

听到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首菜市口的噩耗,老来丧子的谭继洵大骂其不忠不孝,并当场晕倒在地,不再言语。

几天后,著名武师王五将谭嗣同的尸骨在菜市口劫出,护送灵柩到湖南浏阳,当谭继洵见到儿子的灵柩后,他瞪眼看了片刻,一下子扑了上去,伏在灵柩上,涕泪交流,痛不欲生。

此时,家人们都哭了,不知是为谭嗣同哭,还是为老爷哭,还是为全家遭遇的灾难而哭。

王五实在看不下去,走近谭继洵拦住他的手臂,劝说道:“大人,您节哀......”

“什么大人?我已经成为了罪人,我们全家都完了!”谭继洵的脸型变得有些扭曲,绷紧的肌肉不住地颤抖着,指着王五道:“你为什么要把他运回来?应该将他放在京城喂狗......”

可气话归气话,谭继洵从内心底是感激王五将儿子的灵柩给运回家乡的。

这一年,谭继洵已经75岁,白发人送黑发人,悲愤却不敢发作,一生谨慎的谭继洵对“变法”这种事一直敬而远之,此刻只能用挽联发泄自己的不满。

清醒之际,谭继洵含泪为儿子谭嗣同撰写了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在他看来,儿子为变法而死,流芳千秋百世,也值得了!

谭嗣同安葬的那一天,原来好好的天气,突然风起云涌,下起雨来,亲朋好友都来了,唯独父亲谭继洵没有露面。

此时的谭继洵终究不愿意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谭嗣同本有四个儿子,可四个儿子如今只剩下继室所生的小儿子谭嗣囧,前三个儿子,除了谭嗣同就义赴死外,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早亡。

谭继洵为何不救儿子,这多少是因为他太了解儿子谭嗣同了。

就像现如今许多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的父母一样,素有能吏之称的谭继洵独在面对儿子时缚手缚脚,加上小妾在旁边多有挑唆,父子二人从没有坐下来好好说过话,始终不曾真正并力和解。

谭嗣同知道,儿子谭嗣同是不会听自己话的,既然儿子想为变法而死,他这把老骨头,又能帮得了什么呢?

况且当时慈禧太后盛怒在身,倘若谭继洵去求情,非但无济于事,难保不会落得个株连九族的命运。

当时的谭嗣同已经给父亲写了“决裂信”,而如果不去救儿子,谭氏家族除了儿子之外的其他所有人就都能平安逃过这次大难!

万幸的是,谭继洵没有被捕,他被免职回家,这已是万幸,但他一直觉得,随时都有被朝廷抓捕杀头的可能,他也曾夜夜做噩梦,梦见儿子谭嗣同在刑场上挣扎呼叫,被一刀刀砍下头颅......

每当这时候,谭继洵总在睡梦中大叫一声醒来,就再也不能入睡。

这样一天天下去,不到两个月,谭继洵便瘦的不成样子了,精神也失常了,有时还会对家人说:“把谭嗣同绑起来,我带着他去给太后谢罪去!”

每当家人看到如此情景,只能唉声叹气,或者赶快躲开,以免被他给呵斥。

谭嗣同被杀三年后,父亲谭继洵也死了,他是忧惧而死的,更是心痛而死,没有人知道,这三年的日日夜夜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湖广   菜市口   光绪   浏阳   父亲   灵柩   见死不救   总督   湖南   日本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