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三次为刘邦所疑所释,塑造出一位处惊不变、思想明智的谋臣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立足于萧何前期对其时政治局势的认识,通过萧何所立诸功以及三次为刘邦所疑所释,塑造出一位处惊不变、思想明智,又懂得明哲保身的严明政洁家形象。

萧何秦王朝水郡沛丰今江苏省沛县、丰县一带人,是为刘邦建立大汉帝国的重要谋臣之一,官居丞相之位,与张良、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在三杰当中,他有见识、有眼光有智慧有器量,这些长处使其成为汉初三杰中的佼佼者。

他又是唯一一位功绩显赫、官位卓高而又能明哲保身的功臣。

对刘邦前期的提携与预知

可以说,在刘邦的人生起步阶段,萧何对其提助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迁在《史记》之初提到萧何时,他不过是一名沛县县府中从事文墨工作的平凡小吏,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县府小吏,却似乎有着超凡的预先感知能力。

给当时只是一名地痞的刘邦提供多重帮助,安排给他第一份差事即出任沛县所辖泗水亭亭长。

其二,在刘邦负责送沛县民夫到咸阳服役时,又比别人多送二百钱给刘邦。

三,在沛县县令好友吕公来到沛县寄居时,是萧何让不持一钱的刘邦进入县令家高祖才有机会被善相人的吕公“敬重之””奉其为上宾,才有机会娶吕雉为妻,并借助吕公的名望进一步加强他在沛县的实力。

御史“欲人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萧何坚持请辞不去,这其中的道理该怎样阐释?那么我们可以猜想身为主吏的萧何是否在当时秦国刚刚统一后的环境里察觉到了什么鲜为人知的东西?

看看当时的大环境,秦统一后不久,律令繁多,苛捐杂税沉重,人们被迫去为秦始皇修筑陵墓、建砌长城,再加上焚书坑儒又使人们的精神束缚加强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连年战争的结束并没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另一种反现实的向往藏匿于百姓心中。

战乱里的人物是复杂和难以评定的。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即使是草莽匹夫也有机会去争得一席之地的。

萧何在当时必然是看到了刘邦身上所具有的王者气质,料定其必成大事,故而多方面帮助他。

秦国的统一在中华史上是伟大的,但它并没有使得人心真正的统一,相信当年明智的萧何对此应该是有所感触的,他后来随刘备成就大汉天下在事实上证明了他卓远的预知能力。

鞠躬尽瘁立大功

在刘邦率军进驻咸阳城后,萧何曾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以取得民众的认同。

后来“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取得秦室典籍资料不仅对当时战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王朝建立后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行政制度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调派等方面的助益都是硕大的。

在项羽背约后,萧何劝说刘邦受封汉王,作战略撤退,不争一日之短长,使刘邦“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决定实为刘邦一决策上的胜利。荐举韩信可以认为是刘邦取得天下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了韩信,刘邦才能“东出陈仓定三秦”“收河南韩殷王皆降”顺利建立大汉版图。

留守巴蜀做后援在艰难的战争中,萧何留守巴蜀,“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子”好工作“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萧何作汉律章进一步健全了汉帝国的法律制度。营建未央宫是萧何帮助刘邦宣扬皇权的一个有力象征,不但提早树立了刘氏皇权在民众中的威慑力又免得在以后平安岁月里大兴土木,在战乱期间建造宫室,乃萧何远建之中的又一上策,

《史记·高祖本纪》里提到高祖在置酒洛阳南官时询问群臣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而他得天下的原因时除肯定群臣对自己“与天下人同利”看法之外,还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见刘邦对协助他建立汉帝国的功臣们认识是深刻的,对萧何的功劳是持肯定态度的。刘邦在天下大定论功行赏时“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鄙侯,所食邑多”,并“赐带剑履上,入朝不趋”萧何“父子弟十余人”都得封食外又加封三千户以报昔日赴咸阳时萧何多送二百钱之恩。

刘邦何以如此器重萧何?正是因为他为大汉帝国立下了不朽的伟功。

三疑三释保全身

在为刘氏争天下而鞠躬尽瘁之时,作为一名政治家,萧何并不图索取,也未曾为自身考虑过太多,正是如此,他才能位高权重而又能自我保全。

在楚汉相争的艰难岁月,“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示相。”生性多的刘邦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即使是忠肝义胆辅佐他的萧何也不例外这是萧何功高见疑的第一次。

刘邦与项羽在前线苦撑,大后方完全在萧何的掌控之下。

表面看来,刘邦似乎是关心、慰劳萧何之劳苦,然而政治嗅觉灵敏的门人鲍生就向萧何建议这是刘邦开始怀疑他了,并献计让萧何将家族中子弟凡是能作战的人全部送往前线,这样刘邦必然会更加信任萧何。

明智的萧何怎能不懂鲍生所言在更深的层次上触及到的事物本质?刘邦自然害怕后方失火,那样他的全部精力将功亏一篑,即使是如亲兄的萧何也不能全然信之,遂从鲍生之言以家族人马鼎立助战有萧何的家人在前线。

刘邦果然对萧何放心有加,大加赞赏,这一点在日后刘邦加封萧何郧侯时进一步得以证实。

历来有成大事业者无不有疑人之心,平民出身的刘邦也不例外。他征得天下后,害怕的便是像他一样造反起事或功高震主的人。

在刘邦出往邯郸平息陈稀之乱时,闻听吕后用萧何计除掉了韩信,喜悦的同时另一种担忧又冲上刘邦的心头。

于是一方面“使使拜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另一面“五百人一都为相国卫”名上是对萧何进行保护,实则是怕再生意外,不想其良苦用心却被“东陵侯”召平识破。

召平是故秦国的东陵侯,对政治上的事宜自是熟知。他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看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其义大略可见,名义上对萧何的保护实则是一种变相的禁。萧何在他的建议下,“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这是牺牲自身物质利益而换取安全的破财消灾法,遂破解了刘邦的第二次怀疑。

刘邦对萧何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的萧何身为大汉第一功臣且身居丞相之位,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又足智多谋,不似韩信那样无政治城府,刘邦怕的便是这样的全才,屡屡动用心思多方位考验萧何。

然而每一次得到的结果是萧何除了助他征取、稳定社稷之外而心无他念,即使这样也不能让刘邦把心从嗓子眼完全放下来。

“汉十二年秋,踪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这是萧何被第三次怀疑了。萧何的门客告诉他说“您可能不久要被诛灭九族了”。

刘邦一直是统军在前方作战,后方全是萧何在着手营建,萧在关中百姓的心中早已经树立起了体民爱民的尊者形象。

刘邦虽贵为皇帝,依然惧怕民心所向,更何况以萧何位居相国之位,反手自己做皇帝是轻而易举的事,刘邦当然怕这个“后患”再生是非。

萧何当然知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也了解刘邦的心思,遂听从门客建议,强迫自已践买民田自污其名,使得刘邦以为萧何亦有贪财之欲,高兴之余再次放松警惕。

及至刘邦从前线回来后问起萧何强买民田之事,萧何还得继续把戏演下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厚道的他居然由此为民请命请求开放皇家上林苑以增加农民田地。

刘邦听后大怒,说他“多受贾人财物,及为请吾苑”并之于狱中。

在刘邦经人劝说释疑后,他“素恭谨,入,徒跌谢”这位毕恭毕敬已经是风烛之年的老人家,不仅让读者从心底里有些悲悯,从其举止上,我们可以设想对刘邦从无二心的萧何其心境何其复杂。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萧何的政治敏感度也是超强的从他在县府为吏拒辞进咸阳一事便可见一斑其所立诸功自然与他高远的政治远见不可分割。

在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上,他也每每能站在政治角度客观地看待,始终意识到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不可逾越的君臣关系,因此才能被刘邦三疑三释。

《参考文献》

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三秦出版社

周啸,天尤其.史记全本导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中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刘邦   沛县   汉王   秦国   项羽   史记   谋臣   相国   帝国   大汉   明智   思想   天下   何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