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廉学贤系列评二:“不以利为利”

来自:前线客户端

《吕氏春秋·异宝》记载了孙叔敖诫子的故事,楚相孙叔敖弥留之际,告诫儿子说:“楚王多次要给我封地,我都没接受。我死后,楚王一定会赐给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越交界处有个地方叫寝丘(即陵寝之丘,俗指坟地),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凶险不吉。楚人惧鬼,越人又迷信鬼神忌惮不祥。所以,只有这块土地能够长期生活。”孙叔敖去世后,楚王果然把一块肥美之地赐给他的儿子,这地方水盈土肥,交通便利,不仅宜居,还极具发展前景。然而,孙叔敖的儿子婉言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这块“凶地”。

众人好生不解,孙叔敖一世廉洁贤明,居然生了个“傻帽”儿子。凡俗之人惯于抢功夺利,焉懂“不以利为利”的深意?孙叔敖之子谨遵父嘱,“必无受利地”,结果数代人都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安然,从未有人想觊觎侵夺。由此可见,孙叔敖的智慧和卓识,着实不愧贤能君子。

无独有偶,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封地竟在偏僻的巴蜀,刘邦怒不可遏。萧何却说:“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张良遂重贿项伯,请项伯劝说侄儿项羽,于是,项羽将汉中也封给了刘邦。俟刘邦攻入咸阳,将领蜂拥冲入府库,掠夺金银布帛。唯独萧何到秦国的丞相府和御史府,收藏户籍资料、地形图册、律法条例等大量文献。此后,刘邦对全国的关卡要塞,户籍多少,何地穷、何地富,以及百姓疾苦了然于胸,从而推行有效治理之策,完全得益于萧何收藏的这些文献“异宝”。

“君子欲成大事,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此乃曾国藩警示家人之言,与孙叔敖、萧何的做法何其相似。孙叔敖、萧何及曾国藩均名垂青史,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利益明晃晃地摆在那里时,三位先贤却避而远之,视其为祸端。这是一般人断断做不来的。

是否以利为利,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智慧,还检验着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既体现人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也反映对“舍”与“得”的抉择。可以说,趋利是人的本性,然而,利欲心过重,必蹈“齐人攫金”的覆辙,两眼只见金子,不见被捉之祸。《钱氏家训》说得好:“利在一身勿谋之,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必谋之。”这应是对“不以利为利”的最好诠释。心轻私利而重公利,心轻近利而图远利,才能利及众人、福泽天下,成就一番大事业。

作者:张树民,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编辑:丁兆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先贤   汉王   秦国   项羽   封地   楚王   刘邦   户籍   儿子   土地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