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全因武惠妃陷害?张九龄神道碑揭示一隐情

一提到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很多人都会觉得:武惠妃心狠手辣,陷害太子,唐玄宗冷酷无情,连儿子都不放过。

这3个皇子,实在是太冤枉了。唐玄宗作为一个父亲,怎么能一点证据都没有,只听凭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把3个儿子杀了呢?

然而,如果我们深挖史料,结合考古发现,会发现,这件事的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史书里都说武惠妃刻意陷害,导致唐玄宗糊涂。这或许,是被妖魔化了的武惠妃,为唐玄宗和太子背的锅。

要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先来看看,史书里是怎么叙述唐玄宗一日杀三子这件事的。

01、史书里的传统叙事

武惠妃,是杨贵妃进宫之前,唐玄宗最爱的女人。

唐玄宗曾想立她为皇后。然而,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大臣们对武家有心理阴影,坚决反对,于是她只能继续当妃子。

即便如此,她依然是唐玄宗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待遇和礼节,都和皇后一模一样。

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琩,也是唐玄宗最爱的儿子,史书记载“诸子莫得为比”。

武惠妃自然想为寿王谋夺太子之位。

而这时,在朝堂之上,也有一个一心想往上爬的官员,那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看出了武惠妃的心思。他为了讨好武惠妃,让武惠妃帮自己吹枕边风,请宦官给武惠妃带话:我愿意保护寿王。

这两人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太子李瑛。

唐玄宗的次子李瑛,已经当了22年太子。

他的生母赵丽妃,是歌女出身,曾一度受到唐玄宗的万分宠爱,是唐玄宗后宫“三妃”之一。

武惠妃得宠之后,赵丽妃逐渐失宠,并于开元十四年因病去世。

而曾经的爱子李瑛,也越来越被唐玄宗看不顺眼。

和他一起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他的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jū)。

这也是唐玄宗最有学尚才识的两个儿子。

在武惠妃及寿王的威胁之下,李瑛、李瑶和李琚,常常聚在一起,发些牢骚。

而武惠妃,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有一天,她突然在唐玄宗面前哭哭啼啼,说太子李瑛结党营私,不仅要害他们母子,还要谋害唐玄宗。

唐玄宗勃然大怒,不经调查,就要废太子。

幸好丞相张九龄力保太子,李瑛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武惠妃并没有就此罢手。

她孜孜不倦地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瑛的坏话,让唐玄宗相信,李瑛、李瑶和李琚联合起来,有造反之心。

铺垫许久之后,有一天,武惠妃突然派人去召李瑛、李瑶和李琚进宫,说宫里有盗贼,需要他们帮忙。

与此同时,武惠妃又告诉唐玄宗,太子要造反,已经和两个弟弟带人进宫了。

唐玄宗派出去的人马,和全副武装的太子3人相遇,太子百口莫辩。

唐玄宗下令宰相进宫,商量废太子之事。

宰相张九龄依然反对,觉得此事证据不足。

就在这时,武惠妃埋下的棋子李林甫对唐玄宗说了一句话: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外人?

唐玄宗当即下定决心,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废为庶人,随后又把他们全部杀死。

这就是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日杀三子”事件。唐玄宗听信武惠妃的诬告,酿成大错。

02、张九龄神道碑里的新发现

从上述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的3个儿子被杀,完全在武惠妃的陷害之下,唐玄宗无故杀人。

三个皇子,除了聚在一起发发牢骚之外,实在没犯过什么大错。

所以,天下臣民听说这件事,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后来唐玄宗被迫退位之后,唐肃宗李亨登基,也为三个兄弟平反,恢复了他们太子、鄂王和光王的名号。

然而,我们在“张九龄神道碑”里,却发现了一段没有被写入正史的记载,和三个皇子被杀息息相关:

范阳节度颍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领,上乃震怒,谓其不臣,顾问于公。公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

意思是,太子李瑛,曾经向他的十三弟颍王李沄(后改名为李璬)索要2000副铠甲。

张九龄,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唐玄宗的宰相,被称为“开元最后一个贤相”。

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帝王或大臣生前事迹的石碑,供后人了解墓主人。其中的记载,或许有美化之处,但是最基本的事实,是要保证的。

这块“张九龄神道碑”,出土于广东韶关市,为后人补充了一些未能记入史书的资料。

那么,上面提到的,太子李瑛向颍王索要铠甲,事情有多严重呢?

在古代,铠甲是重要的军事物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军队战斗力。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官民私藏铠甲。

在唐朝,哪怕仅仅私藏一副铠甲,就是流放之罪。私藏3副铠甲,就已经是死罪了。

李治的太子李贤,就是因为在东宫私藏了几百副铠甲,便以造反的罪名被废黜。就连向来宠爱李贤的李治,都没有出面保他。

可以想象,当太子李瑛向向颍王索要铠甲,且一要就是2000副的事情闹到唐玄宗的面前时,唐玄宗的内心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

更别提,这只是一个人告发。而李瑛,可能早已和其他的弟弟达成一致,向其他的弟弟要了更多的铠甲。

唐玄宗,这个依靠两次政变登上皇位并手握大权的皇帝,一定会觉得,太子李瑛,要造反了。

面对这个局面,张九龄挺身而出,力保太子,轻飘飘地说了一句:

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

意思是,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兵权,揍一顿就好了。太子是国本,岂可轻言废立之事?

于是,唐玄宗按捺住了内心的怀疑和恐慌,没再坚持废太子。

但是,这件事,一定会像一根刺,深埋在唐玄宗的内心深处。

以至于,当武惠妃告诉他,太子带兵进宫的时候,唐玄宗立刻就想起了这次前科,认定太子有造反之心。

而太子,也百口莫辩,最后被废被杀。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武惠妃只是起了个煽风点火的作用。真正导致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是太子曾经的所作所为,和唐玄宗的不安。

03、唐玄宗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孙的

既然太子李瑛确实有造反的嫌疑,那么他被杀之后,为什么天下臣民依然觉得他是冤枉的,他弟弟登基之后还要为他平反呢?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管太子李瑛是不是有造反之心,他毕竟没有真正做出造反的行动。

他向颍王要铠甲,并没有要到手。也没有其他任何的证据证明,他还想其他人要了铠甲,他的东宫之内藏有铠甲。

也就是说,他仅仅是具备造反的可能,但是没有任何造反的实际行动,不能仅仅根据这个可能性,就给他定罪。

更何况,我们来看看唐玄宗是怎么忌惮和提防自己的子孙的,就会发现,太子不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他要铠甲,也不见得是想要造反,也有可能是觉察到了自己的处境不妙,想要自保。

唐玄宗,是通过两次政变,先把父亲推上皇位,后自己登基为帝手握大权的。他对子孙的提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我们读唐朝前期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唐朝的皇子是有独立的住宅的。

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搬进王府的时候,李世民还特地去做客,并免了他所在的延康坊一年的租赋,以示庆祝。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由于唐玄宗是通过政变上位,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子孙会效仿他。

于是,唐玄宗下令,在大明宫南边建了一座“十王宅”,后来又改名“十六王宅”,让他的皇子们集中居住在那里。

皇子们被严禁和大臣结交,生活起居都由宫里的宦官照顾,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囚禁和监视。

等到皇子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唐玄宗又建了“百孙院”,让皇孙们住进去,严格管理。

唐玄宗对儿孙的猜忌,可见一斑。

一旦唐玄宗的儿子们做了什么不称心,或者让唐玄宗怀疑的事情,唐玄宗的反应,也是非常激烈的。

对于李瑛的遭遇,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载。但是史书上记载了很多唐玄宗第二任太子李亨被打压的事情。

李亨仅仅是在正月出游的时候,与正在做刑部尚书的大舅子韦坚见了一面,就被弹劾。

最终,韦坚一家被流放岭南,李亨被迫和太子妃韦氏和离。

而当来自以李林甫为首的忠臣对太子攻击过甚的时候,唐玄宗又会说:我儿子居住在深宫,哪有能力干这些事。

李亨一直都生活在唐玄宗的监视之下,唐玄宗知道李亨是没有余力搞小动作的,但是他一直纵容宰相在不影响储位的范围内打压太子。

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以至于李亨才到中年,就已经愁得两鬓斑白。

而唐玄宗的第20个儿子,延王李玢,在安史之乱中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在路上因为不忍心抛弃家人耽误了一些时间,就被唐玄宗怀疑要造反,差点被杀。

所以,即便史书上没有李瑛除被废之外的过多记载,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有这么一个多疑而易怒的父亲,日子是多么地难过。

更何况,他已经做了22年的太子了。在历史上,能做这么多年太子,还顺利登基的,没有几个。

唐玄宗也有了新的,最受宠爱的儿子。这个儿子的母亲,是唐玄宗最爱的女人,正在日夜说着李瑛的坏话,想把他从太子之位上拉下去。

我想,历史上的大多数太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抑郁,惶恐,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所以,无论李瑛要铠甲,是想要自保,以备不时之需,还是真有造反之心,都是很正常的。

唐玄宗废杀李瑛,一日杀三子,归根结底,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和一个不安的太子,彼此冲突造成的悲剧。

武惠妃顶多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史书里,则把这件事完全推给武惠妃,写得仿佛完全是因为武惠妃的诬陷,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这应该是史书为了塑造一个“妖妃”的形象,妖魔化武惠妃的结果。

你觉得是不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神道   国本   私藏   隐情   皇子   铠甲   史书   宰相   太子   儿子   事情   武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