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毛岸青回湖南祭拜母亲,欲下跪遭妻子制止,顿时明白妻子用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毛主席的两个儿子,世人无不为之感到心痛与惋惜,一个自幼吃遍人间疾苦,同其母杨开慧那般英年早逝,一个饱受战争和生活的摧残,留下终身顽疾。

当一个孩子,自出生时就见惯了蛮夷肆虐,故土遍地横尸,就很难再放松精神,去享受得之不易的太平生活。

毛岸青即是如此,在湖南板仓时,年幼的他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和哥哥被军阀抓走。

而后又跟着哥哥和弟弟,被叔叔连夜转送至上海,至此跟母亲阴阳两隔。

在上海,毛岸青得知叔叔牺牲,因在电线杆子上写下“打倒帝国主义”,而遭到租界巡警暴击头部。

回到寄养的家庭,又因不会生火,被女主用火钳子敲到耳鼻流血,而后又跟着哥哥四处流浪。

在毛岸青身体和情感都十分脆弱的时候,他的小弟弟毛岸龙又因病去世,毛岸青在上海城隍庙口痴痴地“蹲着”,再也不愿开口跟任何人讲话。

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后,毛主席托人将岸青与哥哥一同送往苏联,兄弟二人虽联系上了父亲毛主席,却因父亲再婚,又有了新的心理创伤。

1959年毛主席同意将毛岸青从苏联接回国内养病,在疗养院期间,岸青跟邵华同志相好,并于1960年在毛主席的祝福下结婚。

1962年,毛主席让岸青带着妻子邵华回湖南探望外婆,并给母亲杨开慧扫墓。

毛岸青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当他们夫妇二人来到母亲杨开慧坟前时,周遭围了一大堆人。

岸青因为朝朝暮暮都在思念母亲,在敬献完鲜花之后,作势就要给母亲下跪磕头,可最后却被妻子邵华一把拉住。

那么,毛岸青跟邵华是如何相识的?杨开慧是毛岸青的生母,为何回乡探亲还得“听爸爸的话”?妻子邵华又为何不让毛岸青给母亲磕头呢?

“新媳妇总该去认认门”

邵华跟毛岸青,正如毛岸英与刘思齐,两兄弟和两姐妹都是一根藤上结下的苦瓜。

毛岸青比邵华大15岁,但都“生不逢时”,一个在上海搞到遍体鳞伤之后,去了苏联养病读书。

一个在5岁的时候和150多个共产党员及八路军,去新疆搞建设,被当地军阀投入了黑牢

在里面挨饿挨打,食不果腹,还要饱受蛇鼠虫娃和各种细菌病毒的侵扰,这一过就是5年。

新中国成立后,11岁的邵华因为姐姐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的缘故,跟26岁的毛岸青也见过面。

那时候邵华就跟毛岸青很聊得来,姐妹二人跟岸青哥俩都在一个院子里住,几乎天天在一起玩。

但因为邵华年纪很小,一直被岸青当做“小妹妹”,二人之间能谈的话题也不多,后来邵华去上学,岸青做了俄文翻译,二人再见时,家庭和经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9年,21岁的邵华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毛岸青从苏联回国,在大连疗养院里静养。

张文秋先是带着小女儿邵华去中南海见了毛主席,并汇报了小女儿考上大学的喜讯。

而后张文秋又带着大女儿刘思齐、小女儿邵华一起前往大连,准备去探望许久不见的毛岸青。

正是那一次的见面,让毛岸青这棵“铁树”开了花...

毛岸青一见到邵华就激动地握手打招呼:“妹妹长大了,考上大学了”,时隔六七年未见,两人非但没有一点生疏,反而聊得十分投机。

后来毛主席得知此事,专门写信询问岸青:“邵华妹妹如何?你们谈得怎么样?”

毛岸青也丝毫没有遮掩,让老父亲毛主席,终于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1960年,邵华和毛岸青打算结婚,但又不想分隔两地,邵华遂将学籍从北京大学转到了大连师范学院。

结婚后,邵华跟毛岸青回到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邵华又回到了母校读书,岸青在中南海养病,跟父亲毛主席有过一段紧密的相处时间。

毛主席很在意这个受苦受难的小儿子的感受,从不强迫他融入后来的家庭关系。

也不让他涉足政治,只老老实实地做个俄文翻译,好好学习,安静养病不受刺激便可。

毛主席深知岸青对母亲杨开慧的感情很深,也曾对自己再婚,并有了新的家庭而感到“失落”。

遂毛主席经常跟岸青谈及小时候的事情,也从不避讳谈论他的妈妈杨开慧,一有机会便满足岸青的“小心愿”,让他带着礼物去湖南看望外婆,并给母亲扫墓。

1952年,毛岸青在父亲的批准下,时隔二十多年第一次回乡探亲,顺便帮父亲处理一些关于土改方面的事情。

岸青很开心,骑着马在老宅前后转了好几圈,其间还跟一农户马车相撞,翻到田沟子里,搞了一身泥。

再后来岸青犯病去了苏联,回国后便去了大连,一直没有机会再去湖南探亲。

1962年,毛主席将毛岸青和邵华叫到办公室称:“你带着邵华回一趟湖南,看看你们的妈妈和外婆,9叔伯一家也要去看的,新媳妇该去认认门喽...”

届时,岸青高兴得手舞足蹈,邵华见岸青开心,自己也跟着激动起来,二人辞别了父亲之后,就开始准备礼物开路湖南。

那是邵华嫁到毛家以来,第一次回“婆家”,以往他都是听毛岸青和母亲张文秋了解婆婆杨开慧的故事,此时她终于能亲自拜访了...

岸青要磕头,被邵华一把拉住

岸青此次回湖南,恰逢外婆向振熙90岁大寿,这一年向老的身体情况很不乐观,毛主席也怕他们祖孙二人之间留有遗憾,遂让新媳妇邵华也跟着去了。

那天湖南的天气格外晴朗,毛岸青带着邵华一下车,就看见了向家老宅前正向他们挥手的亲友。

邵华虽是第一次来拜访婆婆家人,却没有感受到一丝陌生,反而被向家古老陈旧而富有书香气息的老宅所吸引。

一进门,岸青和邵华就直奔外婆的卧室,看到了半躺在床上,已经苍老如白云的老外婆向振熙。

“阿婆,我是岸青的妻子邵华,我们来看您了...”邵华落落大方地走上前,附在外婆的床头,握着她的手,满带笑意地说着。

届时岸青也坐到外婆的床边,用一口“俄味”十足的湖南话道:“娭毑,岸青来看您了...”

在向家,邵华和岸青还去了母亲杨开慧生前居住的小屋,触摸到了母亲被捕之前用过的梳妆盒跟镜子,一瞬间酸意直冲颅顶。

邵华是个心细的姑娘,她听说过婆婆杨开慧被捕前,就睡在眼前的这张陈旧的木床上哄岸青和弟弟睡觉。

所以当毛岸青的情绪出现波动时,邵华总能第一时间上前宽慰毛岸青,并拉着他的胳膊提醒他不要太激动。

看着老外婆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也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机会再见,邵华和岸青主动要求跟老外婆和舅舅一家合影。

后来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张几十年前的合影,发现岸青的鼻子和眼睛简直跟老外婆向振熙长得一模一样...

拜访完老外婆,岸青准备好花束,要带着邵华去见见母亲杨开慧,在前往墓地的途中,邵华一直搀着岸英,并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生怕他出现过激反应。

走在棉花坡北向山坡上,岸青和邵华远远地看见了父亲毛主席,以他与岸青的哥哥和弟弟为名竖立的碑。

坟前还有修建了一处纪念亭和纪念塔,这些建筑十分新颖,是1959年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后刚建立的。

终于走到了母亲的墓前,邵华和岸青看着眼前一方矮矮的坟墓,不由得泪洒现场。

此前,邵华总听岸青提起小时候对妈妈的记忆,以及他对爸爸的情感,可总隔着一些年代,感受不够深刻。

此时亲眼见到了母亲的烈士之墓,心灵突然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妈妈不仅是岸青的妈妈,阿婆的女儿,爸爸的妻子,还是革命英雄,是永垂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母亲坟前踯躅了一阵子后,岸青和邵华一起向母亲献了花,届时邵华正准备向母亲鞠躬。

岸青却突然理了理衣服,作势就要跪下去给母亲磕头,结果被邵华一把拉住...

因为岸青的举动发乎情意,一时间没有领略到邵华的用意,遂满脸错愕地跟妻子对视起来。

在对视了几秒之后,岸青恍然大悟,也随着邵华一起,给母亲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那么话说回来,岸青回个老家为何还得毛主席同意?上坟磕头乃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邵华为何要制止岸青给母亲行礼?原来做伟人的孩子也有那么多的言不由衷...

事实上毛主席本人也“不敢”轻易回家,这倒不是能不能,愿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毛主席的社会地位,不管去哪里都会引起高度注意,即使回乡探亲也会惊动地方官员,进而造成地方氛围紧张或是铺张浪费。

除非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会路过湖南,才会回家看看父母的坟,探望下9叔公等亲戚,否则决不会专门回家。

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一样,他们是毛主席的儿女,所到之处也会吸引地方官的注意,毛主席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借助其名义开展任何活动,哪怕是私人探亲也不行。

关于邵华不让毛岸青给母亲磕头,是考虑到以下两点...

其一,毛岸青的父母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不信迷信更不推崇封建习俗。

当年毛主席回乡探望父母的老坟时,也只是捧一抔土,没有行任何跪拜礼,此时岸青要跪,邵华指定要拦他。

其次,1956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带头倡议改土葬为火葬,并签署了关于殡葬制度的《管理规定》。

后来党员干部和地方官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村镇里推广火葬,这项工作原本的进展都很慢,岸青在母亲面前这么一跪,传出去容易被人诟病。

虽然,毛主席的父母和妻子逝世时,革命才刚刚开始,毛主席本人也没有当下之地位,丧葬制度也没有改革。

岸青给母亲行跪拜之礼并无不妥,更何况其母杨开慧又是革命烈士,理应受到尊重。

但身为开国领袖之子,处处都有眼睛盯着看,反对势力恨不得拿放大镜挑刺搞事情。

一个小小的祭拜举动,若放在普通民众身上便无所谓,可一旦放在领袖之子身上,难免被有心人过分解读带节奏,为社会主义改造制造麻烦。

邵华是个细腻的孩子,毛主席在其二人回乡之前,就叮嘱过邵华注意引导岸青的言行举止,他的情绪时常不稳定。

在这众人瞩目的关键时刻,邵华及时拉住了岸青,也足以证明她是一个聪明、得体又贤惠的好妻子、好儿媳。

此后多年,邵华和毛岸青只要有时间,组织上允许,都会赶在老外婆生日时赶回湖南。

后来毛主席身体不适,岸青的旧疾也反复发作,回乡的时间便越隔越长。

1977年,毛主席去世后的第一年,岸青带着邵华和儿子毛新宇再一次回到湖南老家,向家的老宅还矗立在那里,只是再也看不见白发苍苍的老外婆了。

现在,杨开慧烈士的墓地、故居以及向家老宅,都得了组织上的维护,成为了红色景区和教育基地。

2007年,毛岸青同志逝世,组织上按照其遗愿将其葬在了母亲身边,次年妻子邵华也随之而去,亦与之合葬在一起。

回顾毛主席这一家人,生时难团圆,走后亦各自分散在远方,说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国家面前只剩下“忠孝难两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湖南   俄文   之子   苏联   妻子   母亲   大连   回乡   用意   烈士   外婆   哥哥   父亲   父母   身体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